國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同時報告強調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講話強調,要樹立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理念。這為知識產權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做好知識產權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本文結合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和成果轉移轉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剖析原因,為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提出一些粗淺建議。
一、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和成果轉移轉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縱觀世界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科技戰略儲備一直是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源泉。為克服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暢的難題,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進行了修正,破解了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等政策障礙;2016年2月26日,國務院國發〔2016〕16號關于印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的通知;2016年4月21日,國辦發〔2016〕28號關于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的通知;進一步細化了相關制度和具體操作措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成果轉移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環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當前,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和成果轉移轉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知識產權的質量亟待提高
20世紀90年代初,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其標志就是追求GDP的指標,“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使我國的經濟總量躍升到了目前世界第二位。知識產權質量也隨之得到了大的提高。2017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5.1萬件,同比增長12.5%,排名躍居全球第二;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8件。受理商標注冊申請574.8萬件,同比增長55.72%,連續16年居世界第一。累計有效商標注冊1492萬件。我國提交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4810件,排名全球第三。作品、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量分別達到200.2萬件、74.54萬件,同比分別增長25.15%、82.79%。農業、林業植物新品種權申請量分別達到3842件、623件。但是,在我國的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出現了一些浮躁的情緒,無論是論文或是專利,求多不求新,求量不求質。我國的科研人數、專利申請數量為世界第一,科技論文世界第二。
2、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方面尚存在立法滯后或空白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成果轉移轉化,需要完善的法律保護依據和措施,但是立法滯后和立法空白現象較為突出。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對《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了修訂,加強了對商業秘密的保護。
3、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不健全、不規范
創新主體在研發、生產、營銷、融資、合資合作等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夠健全。長期以來,受現行的職稱評定、考核評價機制的弊端影響,科研人員把項目獲獎而不是知識產權作為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標。因此,在知識產權管理方面的欠缺已無法適應當今知識產權轉化與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4、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激勵機制不完善
對于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等政策“紅線”太多,科研人員和領導干部擔心成果轉化收益處置可能引起矛盾或擔心國有資產流失的事后追責,導致該項政策落實不理想?,F有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科技成果作為“無形資產”一直被等同于“固定資產”進行管理,必須嚴格按照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要求進行處置,這就導致了高校、科研機構或科技人員等成果的擁有者“不敢去交易、不敢去轉化”。知識產權激勵不足,主要表現為專利制度等使科技人員所獲得的經濟收益不高,對鼓勵科技人員發明創造的積極性作用不大。
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制機制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思考
1、完善知識產權立法,嚴格執法,加強司法保護
一要加快對《專利法》、《專利代理條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著作權法》、《奧林匹克標志保護條例》、《國防專利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管理條例》制定和修改。二要專利、商標、版權、公安、海關等相關行政機關和部門要加強合作,嚴格規范執法,嚴厲打擊知識產權違法行為。三是人民法院要按照《關于加強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改革創新若干問題的意見》的各項改革要求,落實知識產權審判領域的各項改革措施,加強知識產權審判能力建設,提供強力司法保護。
2、完善知識產權評價和考核體系,深入實施知識產權質量提升工程
完善知識產權評價和考核體系,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原則,開展知識產權評價和考核機制改革,建立科技創新、知識產權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知識產權工作考評機制和指標體系。強化知識產權創造,為提升知識產權質量提供源頭活水。努力推動知識產權創造由多向優、由大到強轉變,并開展科技成果的中試,提高技術成熟度。
3、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重點著力于對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和利用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可以從企業維權、行業自律、行政執法、司法保護、社會監督“五位一體”的進行完善,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努力形成知識產權保護強大合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新路。具體建議:(1)設立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援助中心和服務中心,使各企業更加積極地進行技術革新;(2)設立知識產權維權運營基金,支持企業和服務機構主動維權。
4、建立科學高效的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服務平臺
設立知識產權交易網,匯集政策、技術、成果、資金等各種科技信息資源,建立信息高速通道,實現網絡內資源共享,擴大交易機會,縮短交易過程,實現有效銜接;建立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信用擔保和價值評估辦法,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專利保險、交易流轉、收購托管等多種方式,綜合運用知識產權,實現知識產權價值的最大化。可根據技術產權交易的需要,分地區設立面向主導產業的分市場,或與行業主管部門結合設立行業領域分市場等,提高技術交易中的針對性。
5、培育和發展技術轉移中介服務業機構
支持有條件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充分利用設備和人才優勢,興辦各類科技中介機構,鼓勵國(境)外、省外組織和個人興辦各類科技中介機構、分支服務機構等,主要從事市場需求的服務、政府倡導的服務、滿足市場潛在需求的前瞻服務。調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積極性,支持科技中介機構向經營性方向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對有突出貢獻的技術轉移中介服務機構和個人給予獎勵。
6、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
如何解決成果轉化中的資金、人才以及載體問題等,是影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一環。只有合理細分相關環節的權益、利益,才能激發各層面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具體化激勵措施有:(1)以技術轉讓或者許可方式轉化職務科技成果的,應當從技術轉讓或者許可所取得的凈收人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獎勵;(2)以職務科技成果作價投資實施轉化的,應當從作價投資取得的股份或者出資比例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獎勵;(3)自行實施或者與他人合作實施職務科技成果的,在實施轉化成功投產后5年內,可以每年從實施該項科技成果的營業利潤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獎勵。
(作者單位:南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