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諾
摘 要:在影響社會風尚轉變的諸多因素中,政治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其通過社會政治思想導向和輿論壓力來實現(xiàn)對公眾社會生活的影響;通過深入群眾的政治社會化作用于社會生活,影響大眾的生活習慣與思想觀念。我國建國初期的社會風尚深深地打上了政治因素的烙印。這對于我國現(xiàn)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建國初期;社會風尚;政治因素
社會的轉變與發(fā)展是一個立體的過程,但包含的無非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容。社會風尚作為大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表象,是社會整體發(fā)展的風向標。按照學者的觀點,社會風尚是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社會成員在某種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性,是一種普遍流行的社會行為。它是在一定的時空內,某一躍居突出地位的社會風氣所產生的一種文化效應場。[1]其內容體現(xiàn)在多重方面,不僅包括公眾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更包括社會群體思想觀念等。
一、建國初期的政治社會背景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是20世紀中國發(fā)生的最為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中國的建立改變了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生存與生活狀態(tài)。馮友蘭在《一年的學習總結》中說:“北京解放已經一年了。在這一年間,中國有了旋乾轉坤的變化。社會每天都在改造進步之中。每個人都在改造進步之中”[2]。盡管這些變化有革命勝利的激情與沖動之慣性因素在里面,因為“每一次革命的勝利都引起了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高漲”[3],但更為重要的是社會經濟發(fā)展與制度變遷上的實質性變化。特別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養(yǎng)國家的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fā)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4]。這種思想文化指導性原則方面的變化帶來的是人民精神面貌的改變,引起了社會觀念和民眾意識的變化,進而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建國初期激烈的社會轉型是引起了人們價值觀念轉換的重要促動力,這種社會根本制度轉型所帶來的思想轉變及價值觀念變遷與政治、經濟領域的變革同樣重要。首先,封建社會與軍閥統(tǒng)治下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因政治變革,經濟轉型而發(fā)生了根本性的顛覆;其次,隨著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方法和理論,以及共產黨人信奉的價值觀念還沒有為全國人民完全接受,特別是文化層次相對較低的絕大多數(shù)農民群體。因此,在這種社會根本制度轉型的時期,必然會引起價值觀念上的沖突。在新的社會制度下,政治體制變革以及由此帶來的政治思想觀念轉變深刻地影響大眾思想,是此時期社會變遷中最為重要的方面。
二、建國初期政治對社會風尚的影響
在社會主義建立的初期,社會政治生活的主要參與者承擔著重新建立政治思想導向體系以及相應的社會制度等一系列重任。這一時期,知識分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采取的一系列開明政策,極大地調動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愛國熱情。這些從舊時代過來的知識分子普遍地表示要投身到建設新國家的洪流中來,形成了建國初期知識分子主動改造自己“優(yōu)越意識”的熱潮。[5]知識分子對政治的積極參與和貢獻,使政治力量能通過社會文化的代表群體來予以宣導,如此也進一步加深了政治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影響力。
政治的滲透力還體現(xiàn)于社會輿論的壓力方面。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在群眾運動中成長起來的政黨,在革命進程中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群眾運動的經驗,對群眾的發(fā)動有很好的社會效果。在建國初期乃至現(xiàn)在,中國共產黨都非常重視把自己的政治文化轉化成公眾能接受的文化符號,以保證民眾對新制度的認同。在建國初期,為將新的政治文化逐漸滲透到民間生活中,開展過一系列社會運動。例如,崇尚節(jié)儉樸素的運動,表現(xiàn)在民間生活中,是以勤儉為榮,以樸素為美。如在服飾上,倡導的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個人穿得稍稍大方,美觀些,就有敏感的好奇的眼睛在打量你,談論你,甚至于批評你,他們認為穿花衣服是‘不進步的標志。即使你的工作搞得不錯,學習也努力,還是有人批評你資產階級思想嚴重”。[6]建國初期的社會風尚轉變,體現(xiàn)了強烈的政治影響力,這也是建國初期社會風尚轉變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政治的社會化直接帶來社會風尚的轉變
政治對社會風尚的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通過一系列思想、輿論等間接途徑,更體現(xiàn)在直接的將政治予以社會化。政治社會化,按照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阿爾蒙德的觀點,就是“政治文化形成、維持和改變的過程;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tài)度、信仰和感情”[7]。還有另外的觀點,如格林斯泰因認為:“政治社會化是正式負責教育的機構有目的地對于政治意識、政治價值和政治習慣的灌輸”[8]。戴維·伊斯頓認為:“政治社會化是人們習得其政治取向和行為模式的發(fā)展過程”[9]。依照外國學者的觀點,盡管各種理論有所不同,但存在共同之處,即將政治理念滲透到公眾的社會生活當中。歸納起來,政治社會化就是人們在特定的政治共同體中,通過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活動,逐步獲得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和改變自己的政治信仰和心理等政治文化的過程。[10]這種政治社會化的過程通過一定的政治導向使社會生活和思想習慣形成一種模式,進而固定化為一定的社會風尚。
在這種政治導向的社會風尚形成過程中,首先源于共產黨自身的垂范。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生活文化模式,即根據(jù)地時期的社會生活文化模式。但其在建國初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同時能被迅速得到認同,主要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根據(jù)地生活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政治文化的重要表征,被確定為科學、文明、進步的生活文化模式。另一方面,建國初期確定起來的高度統(tǒng)一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為生活文化的一體化、全民化提供了政治經濟基礎。因此,建國之后,隨著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執(zhí)政,根據(jù)地的生活文化也開始向全國其他區(qū)域其他群體傳播,逐步完成著對其他區(qū)域和其他群體生活文化因素的改造,逐步影響全國的社會生活習慣與思想。全國的社會風尚的轉變就通過這種直接的政治社會化的模式予以決定,將以主流政治思想為基礎的社會生活文化逐步推廣為大眾所共同認可并最終踐行的社會習慣,進而形成了這一時期的社會風尚。
四、結語
在影響社會風尚轉變的諸多因素中,政治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其通過間接和直接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在間接方式上,政治力量主要通過社會政治思想導向和輿論壓力來實現(xiàn)對公眾社會生活的影響;在直接方式上,通過深入群眾的政治社會化作用于社會生活,影響大眾的生活習慣與思想觀念,進而決定社會風尚的轉變。通過這種全方位的作用,建國初期的社會風尚深深地打上了政治因素的烙印,這對于我國現(xiàn)階段通過政治手段達到對社會風尚的引導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范小方,童學.中國共產黨與新中國初期社會風尚的演變[J].中共黨史研究,2008(3).
[2]新華月報[N].1950年2月號.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11.
[5]張晨怡.知識分子與建國初期的政治清明[J].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2):23-26.
[6]新觀察編輯部.讀者來信[J].新觀察,1955(11).
[7][美]加布里埃爾· A·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P29
[8]周平.政治社會化:涵義、類型、實現(xiàn)方式和作用[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1999,(4).
[9]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P356.
[10]吳繼平.建國初期政治社會化述評.中共山東省委黨校:http://www.sddx.gov.cn/001/001013/001013001/1022391310037.htm.2009-12-1.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中學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