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
摘 要:中國古典舞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它是在于其它藝術不斷交融的情況下,陸續融合了許多武術、戲曲動作和造型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古典舞尤其是注重表演者的眼睛和呼吸配合,整支舞蹈下來之后會給觀眾帶來較強的造型感與韻律感,并且還會給人帶來剛柔并濟的美感,無疑會讓人陶醉其中。本文首先闡述了中國古典舞舞蹈體系的形成,其次,深入分析了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形成受到芭蕾基訓的具體影響。
關鍵詞:芭蕾基訓;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影響
1.前言
無論何種藝術形式均要經歷“萌芽——開端——成熟——藝術風格”的階段,中國古典舞也是如此,主要在對戲曲藝術、芭蕾藝術進行繼承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且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中國古典舞基訓結合課是指將“芭蕾結構框架”和“戲曲舞蹈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舞蹈學科。芭蕾舞藝術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了五百多年的歷史,最早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舞蹈流派,而后再不斷地發展、衍變,最終在全球各地得以普及發展。芭蕾舞藝術通過將舞者的形態美與線條美通過俊美瀟灑、飄逸輕盈的舞姿來進行展現。中國古典舞是一種新生物,其創立之初就借鑒了芭蕾藝術。本文就芭蕾基訓對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形成的影響進行探討。
2.中國古典舞舞蹈體系的形成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自古以來形成了舞蹈藝術,中華民族的先祖在遠古時代就已經通過“手之舞之、蹈之足之”的方式來將其思想感情進行表達。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就有較多的藝術家提出要將中華民族的古典舞蹈進行深入挖掘,并且使之達到最初輝煌的水平。北京舞蹈學院在1954年2月就專門設立了“中國古典舞”教研組,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建立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
中國古典舞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它是在于其它藝術不斷交融的情況下,陸續融合了許多武術、戲曲動作和造型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古典舞尤其是注重表演者的眼睛和呼吸配合,整支舞蹈下來之后會給觀眾帶來較強的造型感與韻律感,并且還會給人帶來剛柔并濟的美感,無疑會讓人陶醉其中。技巧、身法、身韻、神韻均是中國古典舞的主要元素,其中,中國古典舞的“身韻”側重于強調“內外統一”、“身心互融”、“形神兼備”,而其靈魂則在于神韻,“以神領形,以形傳神”則是中國古典舞索要體現出來的真正內涵。中國古典舞的伴奏音樂主要都是琵琶、二胡、古箏等中華民族樂器演奏的樂曲,且舞者的服裝也會古色古香,讓觀眾大呼過癮。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典舞與中國古代舞蹈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雖然中國古典舞的審美、風格均是繼承于中國古代舞蹈,但是舞蹈訓練卻體現出既有民族特征、又有科學性特點。所以,中國古典舞基訓方式既會借鑒參考芭蕾教材的結構方式,但又會建立起獨具特色的訓練方式。我國的芭蕾舞藝術發展時間較晚,在上世紀50年代才開始向國外藝術界系統學習芭蕾舞藝術。通過60多年的艱苦努力,芭蕾舞藝術已經牢牢地在我國生根發芽,無論是芭蕾舞藝術的教學體系,還是芭蕾舞表演均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基訓課是芭蕾舞藝術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初學者最早接觸的訓練內容。芭蕾訓練課堂框架通常會具有“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特點,要遠優于傳統戲曲那種“以戲代功”、“口傳心授”的方法,無疑會對中國古典舞基訓課訓練體系帶來較大的影響。
3.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形成受到芭蕾基訓的具體影響
3.1訓練方式的科學化會推動促進中國古典舞教學方式的轉變
中國古典舞實質上是傳承與發展戲曲舞蹈,所以,務必要建立起富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之后,方可形成中國古典舞教學體。只有將戲曲舞蹈的表演方式與美學規范不斷繼承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夠通過戲曲舞蹈的動勢節律與動作元素來更好地彰顯出傳統審美特征,以及更加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其動作風格和韻律,但是這無疑就會對舞者的動作風格與表演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要做到這一點,那么就務必要借助于芭蕾基訓,主要原因在于:芭動作之間的銜接是芭蕾基訓組合訓練的關鍵,芭蕾舞既對舞者動作的規范性進行了要求,又對呼吸與動作韻律提出了規定,這就需要在芭蕾基訓組合訓練時側重于動作的銜接性,以此來防止學生在芭蕾表演時出現一系列的失誤(如絆腳等),若動作是應該出左腳,那么舞蹈教師一定要給學生編排左腳動作,以此來確保動作的連貫性。值得注意的是,腰部動作是芭蕾基訓組合訓練的重點,務必要讓學生通過長期的訓練形成“動中有靜”、“點線分明”、“點線連接”的舞蹈動作,進而最大限度地展現出芭蕾舞的內在魅力。如此種種,均能夠將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魅力充分展現出來,無疑會影響到中國古典舞教學方式,由此可見,訓練方式的科學化會推動促進中國古典舞教學方式的轉變。
3.2訓練方法的高效化會促進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的形成
芭蕾基訓的方式較為高效,若能夠對其進行合理地借鑒與參考,那么必將會促進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的形成。例如,古典舞訓練的過程中若能夠借鑒芭蕾基訓方法,既可將舞者的關節力量充分釋放,又可對舞者肌肉的承受力與走向進行有效地訓練,讓舞者的全身肌肉都可以做到更加柔軟、舒展,可較好地解決古典舞訓練中在直脊椎、繃腳背、開髓關節等方面的問題,便于實現高難度動作。再例如,若能夠對芭蕾基訓中的小跳、擦地、下蹲等一系列動作進行借鑒吸收之后,無疑能夠大幅度提高舞者的腳腕與小腿處的肌肉力量。值得注意的是,絕對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芭蕾基訓方式,必須要取長補短、合理借鑒,特別是中國古典舞的動作往往會希望舞者能夠具有更高的蹦跳爆發力,所以,下蹲的訓練節奏就會有所差異。芭蕾基訓在對舞者進行下蹲訓練時,“4拍1次”、“2拍1次”是主要節奏,側重于訓練舞者的大腿肌肉、活動膝關節;但中國古典舞的節奏則會有所差異,主要節奏是“1拍1次”、“0.5拍1次”,側重于訓練舞者的大腿腿力;由此可見,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形成時,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對芭蕾基訓方式進行借鑒和轉化,最終有效提高中國古典舞的教學質量。
3.3訓練體系的健全化有助于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的優化
身韻是中國古典舞讓人贊嘆不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身韻訓練需要有機結合審美的韻味與節奏的強弱,而芭蕾基訓動作就能夠有效地達到這一效果。從目前來看,芭蕾基訓的訓練體系已經較為健全,已經為中國古典舞的語匯、身韻進行了方向的明確,且蘊含了“從淺到深”、“從易到難”的特點,無疑有助于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的優化。例如,若能夠有效融合芭蕾舞的柔性與中國古典舞的爆發性,那么不僅能夠讓舞者能夠高質量地完成難度較大的動作,而且還能夠讓其舞姿線條變得清晰;若不能有效融合芭蕾舞的柔性與中國古典舞的爆發性,那么必將只能是“空中樓閣”、“水中望月”,由此可見,芭蕾基礎訓練體系的健全化有助于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的優化。
參考文獻
[1]夏芯童.芭蕾基訓對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形成的影響[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6,18(10):111-114.
[2]張寅.芭蕾基訓對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形成的影響[J]. 神州民俗(學術版),2012,19(2):167-170.
[3]韓瑾.當代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的構建與發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
[4]田湉.中國古典舞的理論發展歷程(1954-2014年)——以《舞蹈》《北京舞蹈學院學報》《舞蹈論叢》《舞蹈藝術叢刊》《舞蹈研究》五類舞蹈學術期刊為對象的梳理與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6(03)
[5]尚敏.不同舞蹈舞種在教學中的語言特點及其運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2)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