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
在古代,一帶一路代表的是戈壁大漠上漸行漸遠的駝隊、浩瀚南洋上風浪顛簸的商船;在現代,一帶一路搭起了與其他國家聯系的橋梁,成為了中國對外友好交流的信標,代表了中國互利共贏的意識和心懷世界的格局。一帶一路建設順應了時代變化的要求,彰顯了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意識,體現了大國擔當。
“這一倡議(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更屬于世界;植根于歷史,更面向未來;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更向所有伙伴開放。”一帶一路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它為的不是中國的一己小利,而是攜手各國的大利;不是中國的一家之言,而是世界的共鳴之詞。
“一帶一路”代表著共生。共生,是共同成長、和睦相處,是旺盛的生命力。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是一條和平共處的絲綢之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與沿線國家友好交融,是航海史的一段佳話。中國用她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與世界共生的美好愿望。
“君子和而不同”,沿線的各個國家都有這樣那樣的不同,我們需要理解差異、包容差異,力求在不同中求得和,這樣看來,“一帶一路”計劃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從世界趨勢的角度上看,現今無論是在生態、經濟還是文化方面,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完全與世界獨立。當今全球化已成趨勢,因此與世界共生也是時代的要求。“一帶一路”,首先要做到共生,創造一個互相尊重、彼此相依的環境,然后集思廣益,然后合作共贏。
“一帶一路”代表著共建。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團隊合作往往能夠迸發出巨大的力量。獨自建設難免勢單力薄、智力孤危,自然難以與眾人的力量相提并論。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長處,同時也有難以避免的短板,共建可以充分接納各自的優點,取長補短,達到單打獨斗達不到的高度。“一帶一路”,需要的是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需要的是互相關懷,團結互助;需要的是同甘共苦,榮辱與共。
無論來自哪個大洲,只要有一顆共同建設的誠心,“一帶一路”都會展開雙臂歡迎。建設的道路上會有困難,而共建則是克服困難的利器。正如一棟大廈需要多種材料才能筑成,“一帶一路”需要共同參與才有輝煌。
“一帶一路”代表著共享。“一帶一路”的共享,是促進沿線國家建設,是協同其他國家發展,是造福沿線國家人民。“一帶一路”不是一個狹隘的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而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進程;不是一個小圈子小團體,而是一個大家庭。“一帶一路”促進了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體系的發展,我們對絲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一帶一路”得到廣泛支持,反映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促和平、謀發展的愿望。
在經濟發展以外,“一帶一路”推動了教育、科技、旅游、文化等等領域的交流,不僅是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使沿線人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共享要求我們不能只在乎自己的小利,同時還要尊重他國利益。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一種利他表現。只關注自己,朋友便會離去;多關注他人,愛戴自會到來。
“一帶一路”代表著共贏。“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古老的絲綢之路始于中國,但由東西方各國共同享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五年來,“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民族,把中國的發展與沿線各國的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夢與沿線各國的夢聯系起來。
“一帶一路”不僅使得中國的發展水平得以提高,沿線國家的發展愿望同樣可以實現。“己欲達而達人”,憂人所憂,急人所急,這是一個大國應有的擔當。“一帶一路”倡議被納入聯合國大會決議,被譽為“最大規模的全球經濟振興計劃”。古老的絲路被賦予了新內涵,這樣的一條共贏之路,從歷史的長河中緩緩走來。
以和為貴一向是中國人的處事標準,是中國人的價值取向。“中國矢志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在中國發展的同時促進世界發展。“一帶一路”是中國心系天下的標志,是時代的注腳。順應時代潮流,借著“一帶一路”,共生,共建,共享,共贏,給世界帶來新的光亮。
(作者單位:山東省菏澤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