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柳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后,開始關注起精神上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運而生。近些年來,社會對環境藝術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國各個院校應當響應社會需求,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優質環境藝術設計人才。本文將對環境藝術教學在市場需求下的改革作出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環境;藝術;教學;市場;需求
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作為當下較受歡迎的專業,受到了人們的強烈關注。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數院校在開展環境藝術教學的過程中都存在著很多不足,其中包括過于注重理論,忽視實踐能力、未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等。我國院校若是想要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優質人才,那就應當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明確教學內容,并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兼具的人才。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現狀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偏實踐的學科,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多以實踐課程為主。然而目前我國教師在開展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往往大多以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主,一方面是由我國應試教育的制度所導致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專業教師們未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隨著人們精神需求的提高,我國設計人才的缺口也越來越大,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刁鉆的精神需求,我國院校應當加快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1]。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發展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還包括教學內容的更新過于緩慢。我國當前正處于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電子科技逐步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并成為了與人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卻沒有得到顯現,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教學內容存在著滯后性,教學內容更新速度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難以符合社會需求。此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考核也大都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基準,院校應當結合實際,增添實踐能力的考核,保證學生具備較高的實踐能力[2]。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市場需求下的改革要求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市場環境的變化下,也被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當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將學生打造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優質設計人才。院校若是想要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那就應當引導學生對現代社會的審美潮流樹立正確的認知,由于當代人的生活壓力大,因此生活節奏較快,審美的更新也十分迅速,為了能緊跟時代潮流,教師應當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并且引導學生去緊跟時代潮流,保證審美觀符合時代需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還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在新要求下,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被列為了教學重點,因此,教師應當讓學生在掌握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后,充分提高實踐能力,以此為社會輸送具有高專業知識水平與實踐能力的綜合性人才[3]。
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市場需求下的改革對策
(一)改進教學方式,明確教學內容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一門偏實踐的學科,應當以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為主,為了改變當前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現狀,我國教師應當改進教學方式。在傳統模式下的“填鴨式”教育中,教師大多都是一味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并將自己置于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上,然而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要求教師應當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因此,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將學生置于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社會需求與學生實際需求,改進教學方式。為了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教師應當減少理論知識的教學工作,增加課堂實踐活動[4]。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教師也應當結合社會需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此提高學生的環境藝術設計能力,讓學生在未來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更好的實現就業與職業發展。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還可以考慮社會因素與歷史因素,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中融入時代特點與中國歷史文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而為他們培養環境藝術設計思維。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至關重要,由于環境藝術設計是設計專業,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出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人才,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應當具有較高的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5]。
院校也應當給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一定的關注,并且協助教師推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院校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結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實際情況,推出一系列政策來扶持教師的改革工作,例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等。院校還可以推出相關政策,建立獎懲制度,確保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改革能落實到位[6]。
(二)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保證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與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技術,在教育行業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通過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引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效率。此外,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還能夠讓學生接觸到實際生活中的案例與主題,有利于學生與現代社會接軌。教師在互聯網資源中尋找環境藝術設計的相關教學內容,并投入到課堂中講解,能夠有效改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滯后性,為學生提供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教師從互聯網資源中搜尋關于環境藝術設計的相關資料時,還應當區分有益信息與有害信息,只有正確對互聯網資源進行區分,才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若是將有害信息傳遞給學生,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教師應當逐步提高自己的互聯網信息識別能力。
(三)改進教學評價機制,建立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并重的評價機制
傳統模式下的評價機制大多都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基準,然而隨著社會需求的變遷,傳統的教學評價機制也應當作出相應改變,建立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并重的評價機制,全面考察學生的環境藝術設計能力,保證學生的實際能力符合現代社會需求。
結束語: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想要茁壯發展,需要專業教師與學生的攜手努力,院校也應當給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高度的重視,支持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具有高知識專業水平與實踐能力的綜合性人才,為設計行業注入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白潔.市場需求下環境藝術教學改革研究[J].藝術科技,2017,30(6):338.
[2]盛燕.市場需求下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改革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5(1):148.
[3]李超.市場需求下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改革初探[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2):192.
[4]劉嫻,何琪.崗位需求與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5(2):316-317.
[5]劉小斌.淺談市場需求下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改革途徑[J].才智,2015(22):87.
[6]蔣良艷.市場需求下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改革途徑分析[J].新校園(上旬刊),2017(7):138-139.
(作者單位:內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