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玏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學生的評價更加突出評價診斷、激勵等功能,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對學生正確合適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發揮評價功能的同時實現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在具體評價環節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因此,從綜合素質評價的含義及價值出發,結合初中生的特點,分析如何評價,評價的各個階段應分別注意哪些問題,從而構建有效評價模式。
關鍵詞:初中生;評價功能;綜合素質
一、綜合素質評價的含義及價值
“綜合素質評價”是指全國各地的中等學校在每個學期或者學年的期末對全校學生進行全面的綜合素質評價和能力的評價,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發展理念。它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等多個方面,最后給予評分或者等級。綜合素質評價可以是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體現了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元化的特征。
綜合素質評價以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目的,充分發揮了評價的功能,能夠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其次,評價的內容多元化,不以知識的多少論成敗,有利于學生發揮優勢特長,獲得個性發展。最后,綜合素質評價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它作為高等院校招生的一項重要指標,雖然與考試不同,但同樣關系到初中學生的升學。
二、關于當前初中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思考
(一)當前評價的現狀
2006年,教育部對初高中招生制度進行改革,綜合素質評價由此而來。多年來,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尚未成型,仍處于發展摸索階段,教育界也沒有完整的評價模式。
當下,對于初中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首先,在評價主體方面,仍然以教師為主體,沒有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評價的功能,學生積極性容易降低;其次,在評價方式方面,許多學校怕麻煩,多以傳統的教師評價為主,學生仍然處于被動評價的環境下,即綜合素質評價并沒有在全國各地得到推廣,許多學校仍然秉持傳統的升學理念,一味注重知識傳授,忽略學生能力的培養,沒有很好地處理培養智力與發展能力的關系,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評價的初衷。再次,受社會風氣的影響,“高考指揮棒”的錯誤觀念深入人心,培訓機構推波助瀾,助長了不良風氣,現實就是沒有一所高校會招收中考分數不達線而綜合評定高的學生,這使得綜合素質評價流于形式化。最后,一些教師師德低,影響了評價的公正性。
(二)如何有效評價
1.改變傳統教育教學理念
教師和校內領導人員要及時更新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初中作為高中的基礎階段,對學生評價的好壞直接影響其升學以及在高中階段的發展。初中生是幼稚和成熟的矛盾體,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展,他們逐漸蛻變成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維和想法,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許多教師把握時機挖掘和開發這種潛力。這就需要教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看到每個學生的不同之處、個性之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不可因學生的學習成績就將學生分為學困生、優秀生,這樣只會讓所謂的“學困生”更加自卑,厭惡學習,甚至師生之間產生隔閡,違背了教育公平。要明白,學生是發展的個體,學生的當下并不代表他們的未來,一切教育評價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
2.要改變評價方式
改變“用一把尺子量人”的評價方式,充分體現評價主體化,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能力,發揮小組互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的價值,促進評價的公平公正。可以是課前評、課上評、課下評,打造動態的評價過程。將綜合素質評價看作有機整體,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達到課內外統一,既要有形成性評價,又要有終結性評價;既要有現狀性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不僅評價學生過去,還要評價學生現在,預示學生的未來,做到全方位評價。
3.要注重評價結果的有效性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診斷性價值評價形式,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評價結果的有效性,不能為評價而評價,使評價過程流于形式。受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各個學校的優秀生必然不一致,這就要求我們不能采用統一的標準評價學生,而要根據具體實際情況,建立屬于自己的評價標準,維護教育的公平性。
4.評價過程要公正、公開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影響學生的升學,因此,教師要本著公正、公開的態度,使評價致力于學生的素質發展。
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是進一步深化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正確、有序地進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因此,教師應該秉持發展性、公開性的評價原則,更新教育理念,改變評價方式,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田薇.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公正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崔永紅.對農村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思考[A].學習貫徹教育部教育標準科研成果匯編[C],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