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曦鵬

圖1 梅香鹿影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經常將梅花鹿看做健康、吉祥、幸福的象征,在民間流傳的種種關于祝壽題材的繪畫中,壽星的旁邊經常會出現一頭梅花鹿。很多的仙佛神圣,都是騎著梅花鹿,民間又有“鹿乃仙獸之傳說”,久而久之,鹿就成為了鎮宅避邪招財進宅的佳品,很多藝術創作中都加入了鹿的形象。圖1“梅香鹿影”便是有感于鹿的形象,結合紫砂傳統中常見的梅花裝飾,將梅花鹿與梅花相互聯系創作而成的。
在紫砂花貨的形象創作上,應當首先遵循形、意、味三者的藝術表述和融合,形即是創作的主題形象,這個形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經過一定的藝術加工后,存在于紫砂壺之上;意即是紫砂作品所代表的含義,這可以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含義也可以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引申出來的含義;最后一個味就有些難以用文字表述了,紫砂的味道更貼近一種概念。比如漢代瓦罐的味道、宋代官窯的味道、明式家具的味道,這可以是一個特定時期特定風格的體現,也可以是更加單純的由形象引導而出的現實中的味道。
“梅香鹿影”壺面的梅花裝飾就是采用傳統紫砂貼塑的方法加以完成的,紫砂貼塑帶有一些雕塑的立體感,但無法做到完全的立體。因為貼塑裝飾需要依托壺體來進行表現,同時還要進一步考慮壺的美觀、實用等等,由于紫砂壺是一件“用”器,所以即便是花貨,拿在手里亦不能有明顯的棱角,要將紫砂的潤貫徹始終。好的經典的花貨作品,其形象塑造并非是完全的仿自然,江健翔老師曾多次表示紫砂花貨塑造的很多東西,于自然界當中并不存在。創作紫砂花貨就要思考如何將這些形象合理的展現在紫砂壺上,在這件作品上,梅花的花蕊花瓣,顯然經過相當的夸張處理,弱化了枝干,強調了花朵,這在自然界中當然是不存在的,但是眼前這件作品的處理卻并不使人感到突兀,其重點就在于這些梅花貼塑表現出了梅花的“味”,其形象其塑造都是為了最終凸顯出這個味道而存在的。
“梅香鹿影”壺身上的梅花是從壺把上延伸出來的,其大小比例并不符合自然界中梅花花瓣與枝干的生長關系,但壺面與壺把在視覺上是一前一后的空間關系,這就塑造了一種立體的空間感和視覺效果。人的眼睛,看近處的東西自然就覺得大,看遠處的東西自然就覺得小,作品的設計結構正是利用了這一點,讓人忽略了梅花的實際大小。而壺流對應壺把,這時候只需要將前后的質量、平衡做好,流把間的關系也就自然的闡述完成了。這就是味在意前,意在形前,好的作品必然是先感受到味道,再了解其意蘊,最后才是關注形體。
梅花鹿因為身上的梅花斑紋而得名,在這件作品當中,就成為了鹿與梅花相互聯系的紐帶,升頸的壺口,將壺蓋向上升高,為壺鈕的塑造提供了一個視覺焦點的平臺。在傳統的梅花題材的紫砂壺塑造中,壺鈕多半是一截梅枝,再在壺蓋表面同樣貼塑幾朵梅花裝飾,但在這件作品上,由于壺面的梅花已經形成了一個夸張而形象的立體效果,壺蓋的空間則不能夠容納得下此類夸張。要將壺面的立體裝飾與壺鈕聯系起來,就需要創造別的形象,而梅花鹿僅僅是因為名字當中有梅花二字,就在意識層面與梅產生了聯系,以鹿作為壺鈕,不僅解決了壺面裝飾上下聯系的問題,更突顯了吉祥、祝福為主題的創作思路,是相當新穎卻又符合傳統文化題材的作品。
紫砂藝術的傳承需要銘記這門藝術的源頭,脫離傳統的紫砂很可能會失去附著其上的龐大的文化價值,當代作品不乏銳意創新,但任何脫離傳統文化的紫砂創作都注定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無法進一步衍化和發展。只有在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當中,紫砂陶瓷藝術才能獲得永恒的創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