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萍

圖1 憶陶
紫砂藝術來源于傳統文化,可以說正是有了傳統文化的依托,紫砂才能超脫出一般陶制品的局限,超脫出文化的價值。而文化又往往依托于民俗,紫砂陶從日常用器中來,本身就非常貼近普通人的生活、習慣、情感和信仰,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宜興是千年陶都,而陶業又集中在丁蜀山及其周邊農村,于是就形成了丁蜀窯場獨特、鮮明的地域風情,產生了許多與眾不同的民俗。這種民俗,自然而然的成就了我們如今看到的紫砂文化。
可以說一個藝術門類的整體藝術形態,跟其所處的民俗文化環境息息相關,圖1“憶陶”便是以紫砂陶歷史為起點,結合當代造型設計所創作而成的。在這件作品上,先構筑整體的輪廓,然后再配以陶刻裝飾,補充形體未盡的語言,提高作品整體的藝術文化價值。
在造型輪廓設計上,“憶陶”秉承了傳統光素器造型的設計思路,根據壺身的大小配置壺流、壺把、壺蓋及壺鈕,從整體上按比例進行制作,整個壺先從身筒做起,采用傳統的圍身筒、壓身筒、拍身筒相結合的方法,先以拍子拍成厚薄均勻的泥片,然后按照所要制作壺身的大小,來控制泥片的長度,泥片的厚度以二點五至三毫米為佳,圍成身筒后,用脂泥去掉鑲接線,然后在壺頸處均勻的拍壓出曲線,為了保證壺肩的強度以及防止內部開裂,需要注意控制這一部分泥片的濕度以及成形的時間,不易過久,因為時間過久泥片內部的水分流失,在燒制的過程中容易引起內部的開裂,在處理好身筒后,先上壺底片,然后封壺口,壺口片封好以后,內部的氣體就與外部隔開,由于冷熱膨脹收縮的特性,在最后的開口前,務必要留住內部的氣,使之緩慢與外部流動,這樣可以進一步的防止變形。
“憶陶”在制作時,參照了傳統光素器三線平行的原則,即肩線、口線、鈕線三者平行,層層遞進,以肩線為基礎構筑壺的上層結構,在輪廓上將整個壺的下部放空,然后裝上直流、圈耳把,壺流和壺把鑲接的位置,正好同壺肩線連貫,這樣前后上下,都能貫通起來,讓整件作品的結構連貫,不斷裂,這也就是傳統制壺所強調的“氣”的通暢。
除此之外,為了增加口蓋的一致性,刻意選擇了截蓋的形式,讓壺口與壺蓋緊密相連,將壺肩線作為上部結構的起點,以S型曲線舒緩的向壺鈕處集中,最終所有的從下往上的線條匯聚成壺鈕,扁圓鈕又將這些線條向下壓縮,構成了一個緊密連貫的整體。
在營造作品上部結構的同時,壺身下部的結構構成非常簡單,這實際上是秉承了傳統光素器中對于“神”的要求寫神其實就是寫意。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為了表達意韻,常常會出現整體結構上的放空,即留白。作品“憶陶”的下半部分,就是整個結構的留白,但結構上的留白并不意味著精神內容的空洞,所以在壺面又加上了江南特有的人文陶刻,將古典江南的風味留存于上,重點突出一個“老”字。
人們通常評價一件作品有老味,并非是指其有多么古舊,而是指其帶有一種古拙的味道,這一點在作品“憶陶”的壺面裝飾上便可見一斑,其手法其實可以更為精細,下刀未必需要如此粗獷,但卻偏偏采用了這么一種大開大放的裝飾方法,為的便是與創作主題相呼應,表現出古典的“拙”,從而引出最終的“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