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月

圖1 荸薺壺
在中華文化當中,茶文化作為千百年來傳承已久的傳統文化之一,也蘊含著中華民俗文化的愿景和期盼。紫砂藝術創作者們,長期在民間,尚禮崇仁,在紫砂藝術作品的制作中,更是加入了許多文化承載。紫砂藝術作品造型千變萬化,味具萬象,又集實用、藝術、人文于一體,在不斷豐富紫砂文化的同時,還推動著紫砂藝術的發展壯大。紫砂藝術作品那種淡淡的內斂典雅的意味,不帶酒器的濃烈,又不似食器的俗凡,自是一種別致的風韻,更像是一種做人的道理,裝得下茶葉的苦澀,馥育出淡雅的茶香之氣,這大概就是“壺味人生”孕育而出的哲理。
在紫砂藝術作品中,紫砂花貨同紫砂光貨、紫砂筋瓤貨相比,造型更別致,樣式更豐富,作品也更有生活氣息和自然美感。紫砂花貨主要取材于大自然中的花、鳥、魚、蟲等自然之物,運用去粗取精的藝術技法,將這些自然形態運用夸張或寫實的手法,經過堆砌、雕琢、捏塑等手法,創作出獨具藝術特色的紫砂藝術作品。可見花貨的藝術設計和藝術構思,多來自生活實際,是在生活中對美的一種審視。一件優秀的紫砂藝術作品,必須做到“泥、形、工”之間的巧妙結合,圖1“荸薺壺”就是這樣一件別致的紫砂花貨仿生壺。
“荸薺壺”取材自日常所見的荸薺,故名“荸薺壺”。“荸薺壺”以荸薺作為制壺素材,不僅構思巧妙,更是將中華傳統飲食文化融入紫砂藝術作品之中,堪稱造型別致。這也體顯出紫砂藝術創作者,留意生活,觀察生活,對生活的熱愛之心和真情實感。紫砂花貨的創作設計,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花貨的藝術魅力就在于抓取到日常生活中那些瞬間的藝術之美。借助紫砂工藝創作手法,將自然之美留存下來。
入冬時節,褐紅色的荸薺,美味可口,“荸薺壺”原型素材,就是這初冬肥碩可口的荸薺。這款“荸薺壺”整體觀之,猶如一顆剛剛從水中取出的荸薺,附著些許泥土,外形憨態盡顯,樸實無華。選用泥料上乘,朱紅色泥料的運用,貼合實際,蘊含一種自然之色。紫砂藝術創作者在此壺的外形塑造上運用寫實手法,將荸薺的細微之處刻畫的栩栩如生。其壺蓋處理的極為巧妙,隱藏在一圈又一圈的節狀外皮之中,扣合緊實,張弛有度,其壺鈕更是別出心裁,用荸薺的幼嫩出芽,塑造而成,形態俏皮可愛,不禁讓人產生一種想去提一提壺蓋的沖動。這種出自自然生活的造型,令人心生憐愛,久久不能忘懷。
荸薺水生,深扎淤泥之中,卻眷泥不染,在紫砂藝術創作者的摹形揣意之間,自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生機感,看此壺,又可窺見一隅江南水鄉的田園之氣,這種豐富而扎實的藝術表現力和文化內涵,更突出了紫砂藝術創作者的藝術底蘊的深厚。壺嘴俏麗有生機,壺把圓潤,仍有枝條婉轉之感,描繪而出的細微之態生動逼真,實乃精雕細琢,傳神達意,盡顯其藝術美感。
紫砂花貨“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僅具有適度性的藝術夸張,又應著意于風格瀟灑”。尤其是仿生壺更是要刻畫到位,細節入微。既要以簡為主,又要疏中見密,既要少里寓多,又要富含生命氣息,而這種意象的表達,更是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者的融合。儒家有一重要思想——“中庸”,其主要思想觀點是追求平衡、協調。對于紫砂藝術創作來說,追求平衡、協調也是制作紫砂藝術品的重要法則。道家崇尚取法自然,追求悠遠閑適,道法自然。在花貨的創作中,崇尚自然,仿生自然之物,更是這種自然之意的完美體現。佛家講究隨緣,世人稱贊的“供春”就出自于佛門之中。“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這種自然禪語,更是越品越妙。
在如今紫砂藝術作品備受世人喜愛,紫砂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就在于其集實用、藝術和人文三者于一身,將文化內涵透過百變造型呈現在世人面前,令人愛不釋手,心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