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林強

圖1 混方提梁
紫砂方壺中的方,并不是數學幾何中的矩形,而是一種藝術上的概念,并非是真正的要將一件作品做得有棱有角,有的時候甚至會反其道而行之,給人以“方”的感覺,但實際上卻是個“圓”。在這里可以通過對圖1“混方提梁壺”的解讀,來簡單的解釋一下其中的創作過程。
從事紫砂壺制作的人都知道,紫砂壺中的方壺實際上是從圓壺轉變過來的,類似于上古時期人類最初的割圓,當方器的面越多,也就越接近圓器。只要你想要去學習如何制作方壺,任何一位老師都會讓你先學習如何來制作圓壺,因為圓器做好了才能清楚的知道該如何制作方器。“混方提梁壺”在制作的時候已經不再拘泥于本身的方圓,而是取紫砂壺渾樸之味,給人以似方實圓,似圓又方的更深層次的精神感悟。利用種種線條的巧妙變化與搭配,塑造出一件符合傳統理念的,又兼具古今兩種形體觀感的作品。
“混方提梁壺”具有扁圓的壺身,有著圓形如同玉玨一般的壺鈕,有著嵌入壺口的圓形壺蓋,但卻同時又兼具著一個方形的提梁,與提梁相結合的壺身,以及無限趨向于矩形的直壺流,直觀來看就是橫看方中帶圓,豎看圓中有方的混方形態。
“混方提梁壺”的壺身為一個橢圓形,由于采用了無頸設計,其壺肩至壺底部完全連續在了一起,是一種利用高曲率一體化成形方法。在傳統泥片鑲身筒成形的時候,這種很高的曲率實際上不能采用一般的用泥片圍成身筒的方法,因為曲線過渡更大,用常規的方法鑲接泥片之后就必須采用不斷拍壓的方式確定壺身的高度,這樣一來制作工藝就過于復雜,在上壺口滿片的時候就要考慮到身筒的曲線,將兩者結合起來考量,利用滿片的重量,讓壺身的泥片自然彎曲,然后再在此基礎上,制作出壺肩。然后反過來制作壺底,由于壺口滿片先一步制作,會給予一定的支撐力,此時加上壺底以后,由于后期水分的蒸發、壺體自身重量等因素,壺身底部會出現一個收縮內凹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將壺身放置一段時間,注意上下兩端的干濕度變化,就會形成一個相當自然的壺身曲線變化,之后只要稍加修整,即可形成一個渾圓一體的壺身身筒了。
壺蓋的制作也是如此,當壺身制作完成以后,開出壺口,由于壺蓋加上壺鈕的重量,壺口必然會向內收縮,在修整壺身的時候就必須預留出足夠的曲線,讓壺口滿片微微向上隆起,讓制作完成的壺蓋始終帶有微微高出口沿的曲線,隨后再鑲接上壺鈕。壺鈕的形態為圓形的玉玨,可以參照玉玨沾水以后的外觀,將玉玨的一部分沉入壺蓋之中,這樣一來既美觀又更為實用。
最為關鍵的提梁的制作,提梁前后兩個柄采用明暗相間的鑲接手法,具體為外側暗接內側明接,內外有別,涇渭分明,由于身筒、壺蓋、壺鈕都由圓組成的時候,直壺流雖然能表現出陽的一面,但仍然缺少足夠的“方”來進行視覺上的平衡,而采用直方提梁又顯得過于僵硬,與外圓內方的整體格局不符,采用了這樣一種形體的變化,這就猶如在圓的內部植入了方的骨架,讓混方名副其實。
紫砂壺的制作雖然永遠都是圍繞著方圓來進行變化,但簡單的形態也可以蘊含著超凡脫俗的工藝,簡單的形態也可以孕育著種種智慧和變化。紫砂追求的是古典而不古老,這實際上與現代人追求的簡約實用并不背道而馳,這些簡單的元素合理的組合起來,同樣能夠誕生出使人驚嘆的藝術創作。就如這件“混方提梁壺”,再一次涌現出種種對方圓的思考,以及對紫砂壺創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