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國家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撐,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增加就業、推動創新、出口創匯、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改革開放每前進一步,幾乎都是伴隨著對民營經濟的不斷“松綁”開始的。
改革開放之初,一些城鎮的小商小販被視為“投機倒把”,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不斷出臺政策措施,鼓勵個體工商戶勤勞致富,支持一大批民營企業投身于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中國的民營經濟從不被允許到被允許,從“有益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非公經濟36條”、“民間投資36條”、“鼓勵社會投資39條”、“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10條”、《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營造市場環境,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最新發布的2018年中國500強企業中,民營企業237家,比去年增加了11家。目前,民企500強總資產已經超過28萬億元,稅后凈利潤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民營企業由2010年的僅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
全國工商聯統計,在城鎮就業中,民營經濟的占比超過了80%,而新增就業貢獻率超過了90%。從經濟的貢獻看,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的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了6500萬戶,注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
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40年中國改革開放史也是一部民營經濟砥礪前行的成長壯大史、一部民營經濟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奮斗史,民營經濟的地位及作用毋庸置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要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為我國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逐步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促進中小微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長效機制將有序建立。
改革開放40年來,實踐的成果和理論的發展也充分證明:沒有民營企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沒有高質量的民營企業體系,就沒有現代產業體系,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就是支持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任何動搖民營經濟發展的錯誤言論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政治取向上的重大偏差,必須堅決予以糾正和消除。
一打綱領不如一個實際行動。各方面都要牢固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對國有和民營經濟要一視同仁,對大中小企業要平等對待,切實把工作重點放到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上來,切實把支持、鼓勵、引導、呵護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落實落細落地,切實調動起廣大民營企業家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未來在“一帶一路”新型全球化的歷史機遇下,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行業的不斷崛起,新生代企業家接班、創投和創業大潮的氛圍下,民營企業家將被賦予更多期許和社會責任。與此同時,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制度也將給企業發展創新提供更強大的制度保障,廣大民營企業當順應大勢,堅守法制原則、競爭原則和誠信原則,抓住轉型升級機遇,與國有企業一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合力開創民營經濟更加美好的明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