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穎
提起張百發,很多人都會想起那個因為北京亞運會而廣為人知的原北京市副市長,退休后的這些年來他已漸漸淡出了公眾的視線。這個自稱“胡同里扛木頭直來直去”的人,如今在京劇和高爾夫球的陪伴下安享著晚年生活。但在無數北京人心里,他一直是那個平易近人、親民愛民、真抓實干的“平民市長”。
《“平民”市長張百發》這篇人物特寫發表在《中華兒女》1994年1月刊上,先后被《科技日報》《文匯報》《讀者》《新華文摘》等幾十家報刊轉載,一時間,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文章登出來的一天下午,作者顏世貴到市里參加一個會議。張百發見到他,笑著走上前,說:“都說寫得好,99%的人中只有個別熟人對我說,百發,別吹自己了。不過,的確很好。”后來作者撰文坦言“不是文章本身怎么樣,而是張百發這個人值得寫”。
1993年,正是張百發名氣最盛之時。迎接第十一屆亞運會、申辦2000年奧運會,指揮百萬人馬,為修建場館設施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張百發,是各大新聞媒體的追蹤目標,早已成了公眾人物。
還能寫出什么新意?如何不重復別人的報道?這是作者和《中華兒女》編輯部思考的問題。在翻閱了有關張百發的資料之后,顏世貴有了信心。
采訪當日,張百發在顏世貴的啟發下侃侃而談。從晚飯不知不覺到了子夜。順著張百發的思路,結合平時的接觸,作者去梳理一個個細小的故事,感到張百發是那樣的平凡,又是那樣的令人欽佩。
這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呢?他來自草根階層,16歲進城當學徒,從一名普通的鋼筋工人走上了北京市的常務副市長的領導崗位,而且成了四朝元老。但他始終忘不了當年挎著一個只裝了一件新縫制的海昌藍士布對襟小褂的小包袱,一步一回頭告別河北老家香河農村的情景,與這個草根階層始終有一種水乳交融的聯系。
張百發講話直言不諱,在官場幾十年好像始終沒有學會官場里的套話官腔,逢迎圓滑,這種作風在中國政壇已屬鮮見。即使在大會上講話,也“口沒遮攔”。
記得一次市政管委召開工作會議請他講話,他開口就說,全國沒有市政管委這個機構,唯獨咱們北京有,還不是那幾個服務的重要?他說,同志們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還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從老到小,從冷到熱,從中央到地方,吃喝拉撒都在這里,都要搞好。咱們琢磨一下,怎么讓老百姓高興,中國老百姓要求實在不高!比如,三天兩頭拉老百姓的電,能沒意見?拉你家的看看?
他說:“我早說要給中南海停電,才能解決電源不足。這次真的給中南海停了。一停就打電話給我,是不是張百發的主意?小平家里停了50多分鐘。京西賓館在開會,也停了。一下引起了重視,今天國家計委來人了,4電站上馬。”
說到這里,他說起了工作作風。他說:“有些事對我們是舉手之勞,可是到了下邊就難著啦!在座的大權小權都有一點,一定要少說空話,多干實事。現在說得太多,做得太少,布置太多,檢查太少,從中央到基層,沒完沒了,互相扯皮。顧眼前利益太多,顧長遠利益太少。公園管理抓住大的,小的放下去,管那么多干什么?掃大街也是的。市政府怎能去管區里掃馬路?這些問題怎么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來了,行政手段,黨的領導。”
顏世貴注意到,張百發的面前有個講話稿,可他只看了一眼就丟開了。完全現場發揮,實實在在,風趣生動,這是他的一貫風格。
1993年10月31日上午9點多鐘,一輛乳黃色的面包車行駛在寬闊的長安街上,車內坐著一位精神飽滿的老人,凝視著窗外的建筑物。他就是全國人民十分愛戴的鄧小平同志。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張百發作為唯一陪同坐在旁邊。車子緩緩行駛,走到哪里,小平都得問一問,國際飯店啦,海關大樓啦……特高興。
張百發第一次見到小平同志是1958年。當時他是青年突擊隊隊長,在中南海接受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團中央書記王照華將他介紹給小平同志說:“這個小伙子叫張百發,他是多面手。”張百發回答說:“我們有個口號:身為鋼筋工,各行都精通,學成多面手,干活不窩工。”小平聽了,高興地鼓勵道:“好,6億人民的方向。”
秘書說,百發身上保留著人性的東西很多,與一般官僚的區別就在這里,不像一些人當了官就不是人了,他待人寬厚但有原則,說話辦事坦坦蕩蕩,人們喜歡他的也在這里。
一位領導裝修房子花了不少錢,百發氣了:像話嗎?后來又有人要為這位領導開辟一條路通到門口,要拆遷一批民房,被百發制止了,百發說:你們別幫倒忙!
“百發生日到了,我們幾個秘書給他過生日,他不想過。不送鮮花,不送蛋糕,送他一幅字。”秘書說,“我想,百發如想當官,絕不會當了20多年副部長;如想發財,比誰都大。就湊了兩句詞:功名利祿隨他去,寬厚坦蕩自我行。請王霞舉書寫的。百發一看,問是誰編的?我說,大家編的。百發說,很好。”
“嗨,咱得罪人多啦,管他呢。咱工人上來的,大不了再回去當工人。”張百發經常對秘書們說:榮辱不驚,仕利不爭,褒貶為民,奉獻終生。
宣布他不再擔任領導職務的會上,張百發在熱烈的掌聲中作了發言。他說:“我對北京的感情可以說很深,對這里的一山一水,條條道路、棟棟樓房、座座橋梁,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戀戀不舍。如今我要離開這個幾十年的工作崗位,感情上確實戀戀不舍,心里還真有些不是滋味兒。”說到這里,他的聲音有些哽咽了。
他說:“對于我來說,當官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段路;做人,做一名共產黨員,是一輩子的事,今后的人生道路還長著呢!退下來以后,工作上萬一有事需要找我,我歡迎,隨叫隨到。在這里順便向大家說一句,從我退下來之日起,絕不會干擾同志們的工作,我保證做到三不:不添亂,不亂串,不讓人討厭。凡是有利于黨的事情我就做一些。”
人們再次向他鼓掌。這就是平民市長張百發!
退休后,張百發仍保持著平民本色。
“剛從崗位上退下來的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有過幾天的不適應。以往我習慣早晨7:30就進辦公室批閱文件,早晨起來能干好些事;可退下來后覺得早晨的時光空落落的,難受了那么幾天。很快我就發現早晨起來體育鍛煉是項好活動。生活充實了,我的心態很快就調整過來了。”
他告訴記者,自己像所有離退休的老同志一樣希望自己能夠老有所為,因此從1997年離開工作崗位后,他就發起組織了一個“振興戲曲基金會”,專門為戲曲事業的振興東奔西走。
據張百發身邊的人介紹,張百發退休后每天仍喜歡讀報看新聞看書,國內的、世界的,什么樣的新聞他都不會錯過。由于以前的工作習慣,再加上張百發年歲比較大了,所以每天睡覺的時間很少。晚上七八點鐘開始看報紙,看到十一二點多睡覺,然后早上6點多就醒了,醒了后便開始練習書法。
張百發有一兒一女,一個孫子和兩個外孫,享受天倫之樂是他最快樂的事情。據介紹,張百發吃的住的用的都不怎么挑,他最喜歡土特產,喜歡吃他河北老家的棒子面粥,生活比較簡樸,平時也不買什么東西,夠用就行了。張百發的司機告訴記者,平時張百發對他們也非常好,手下誰有困難了或缺錢了,他只要能幫就一定會幫。
張百發年輕的時候曾經為了健身練過一段時間的武術,對體育開始逐漸產生了興趣。最開始退休的幾年他經常去打網球,曾是北京網球協會的主席,球友非常多。后來由于身體的原因跑不動了,便開始喜歡打高爾夫。閑的時候約幾個朋友一起去打高爾夫,有時還參加一些賽事,他說這樣能鍛煉身體,還能交到不少朋友。退休后的張百發安享生活,用他的話說就是心態要平衡、要學會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