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改革開放”四個字,現在說起來很是輕松,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對于還處于閉關鎖國狀態的中國來說,絕非一件易事。潮起東方,廣東先行。1998年,中國改革開放20周年之際,《中華兒女》1998年第5期封面文章,刊發了《習仲勛在改革開放的歷史轉折時刻》一文,記述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先行者”的習仲勛,在改革開放大潮起時,傾力向中央要政策,帶領廣東“先走一步”擔當開放先鋒的往事。
1978年年初,考慮到廣東是祖國的南大門,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文革”遺留下來的問題比較復雜,根據葉劍英的提議,中央決定派習仲勛這位資格老、級別高、從政經驗豐富的干部坐鎮廣東,由他擔任廣東省委第二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主持廣東省的日常工作。
習仲勛13歲投身無產階級解放事業、20歲成為著名的陜甘邊區的創建者之一。他一生坎坷、幾經磨難,成就一身正氣,毛澤東同志曾贊譽他“年輕有為”,“爐火純青”。建國之初,他是“五馬進京”中最年輕的一位。在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任上,習仲勛卻因遭莫須有的罪名,被關禁16年,直至粉碎“四人幫”才重新出山,受命主持廣東改革,并一手促成深圳特區的建立。
時間回到1978年4月5日,習仲勛從北京乘飛機抵達廣州。他帶著黨中央和葉劍英、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重托,以一個老戰士的姿態,毅然踏上新的征程,精神抖擻地抵達南海之濱,投入到緊張而又嶄新的工作。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斗,這一次,對于身經百戰的習仲勛來說,他所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戰場。熱浪一陣強似一陣地向他襲來,望著近在咫尺的繁華香港,想起那次到深圳遇到農民外流沖擊邊防線時的情景,習仲勛的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香港人80%以上是廣東人,為什么香港能把經濟搞好而廣東卻不行?一段時間里,被一連串的問題困擾著的習仲勛,經常徹夜難眠。跟隨父親到廣東的大女兒齊橋橋,很為爸爸曾受過太多折磨的身體而擔心,經常勸說父親要注意休息,保持身體健康。但此時,習仲勛早已顧不上女兒的擔憂了。
面對“文革”后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習仲勛考慮的一個重點問題是如何解放思想,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盡快把經濟搞上去。他深切地感受到,搞活地方經濟的唯一出路,在于發展經濟、對外開放。這也是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想法。
1978年四五月間,國務院選派了3個代表團(組),分別出國和到港澳地區考察經濟發展情況。赴港澳考察組回來時路經廣州,向習仲勛等廣東省領導介紹了他們實地考察的情況,大家聽后都極為震動。在交換意見時,考察組建議把寶安和珠海兩縣改為兩個省轄市,建成商品出口基地,這與廣東省委的想法不謀而合。1979年3月5日,國務院批復廣東省,同意將寶安和珠海兩縣改設為市。
4月5日至28日,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其間,習仲勛、楊尚昆等人向中央領導匯報了廣東的情況,并提出讓中央給廣東以更大的自主權,允許廣東參照外國和亞洲“四小龍”的成功經驗,搞出口特區。當時,習仲勛他們的想法立即引來兩種不同的態度。支持者認為要改革開放,就要有這樣的力度。反對者則大潑冷水。甚至有人說,廣東如果這樣搞,那得在邊界上拉起7000公里長的鐵絲網,把廣東與毗鄰的幾個省隔離開來。
雖然有反對意見,但這個構想還是得到鄧小平等許多中央領導的支持。鄧小平還追溯陜甘寧的傳統,提出“特區”的概念。當談到配套資金時,鄧小平說:“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這句話后來廣為人知。1978年7月上旬,習仲勛到寶安視察。他看到深圳河兩岸反差很大,百感交集。廣東省在歷史上曾為中國革命作出過巨大貢獻,但解放后由于處于南海前線的特殊原因,又經十年動亂的干擾破壞,廣東經濟遭到嚴重的挫折。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廣東和福建兩個省委的報告,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
習仲勛后來回憶稱,自己當時的心情“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能在改革經濟管理體制方面先走一步,懼的是擔子很重,又沒有經驗,但“我們確信路是人走出來的”。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批準國務院提出的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廈門設立經濟特區,并通過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至此,中國經濟特區正式誕生了。習仲勛高度重視廣東三個經濟特區的建設,經常聽取三個特區負責人的工作匯報。9月28日,中央下發會議紀要,其中清楚寫明:“中央授權給廣東省,對中央各部門的指令和要求采取靈活辦法。適合的就執行,不適合的可以不執行或變通辦理。”11月中旬,中央決定:習仲勛、楊尚昆調回中央工作,任仲夷接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和楊尚昆離任前爭取來的政策,不僅是留給廣東的珍貴“遺產”,更是一把改革開放的尚方寶劍。此后,開放之潮從南到北,一番新天地逐漸開啟。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是建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實現偉大轉折、具有深遠意義的極為重要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之前,中央在北京召開中央工作會議,習仲勛在會上作了題為《廣東的建設如何大干快上》的工作匯報。他說:“從廣東來看,要大干快上,當前面臨的困難還很多……我們也希望,中央能給廣東更大的支持,同時多給地方處理問題的機動余地。比如農業機械化,如果中央允許我們吸收港澳、華僑資金,從香港引進一批先進設備和技術,購進電力,進口部分飼料,就可以一方面先把國營農場、畜牧場、海水養殖場等武裝起來,作為示范,培養人才,取得經驗……”這是習仲勛希望突破舊體制的構想,也代表了當時對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和發展生產力的渴求。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習仲勛便與一同在北京開會的省委副書記王全國一起急急趕回廣東,主持召開了廣東省委常委擴大會議,貫徹中央工作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聯系廣東實際,研究如何實現將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一次對于廣東具有歷史性轉折意義的會議。
常委擴大會議明確提出,充分利用毗鄰港澳的有利條件,利用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搞補償貿易,搞加工裝配,搞合作經營。同時強調要把農業生產搞上去,要整頓和加強各級領導班子,要解決好一部分遺留問題——除“文革”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問題外,還針對過去反右派斗爭的遺留問題,反地方主義的問題等,分別提出了糾正或進行復查的處理意見,以便澄清思想,統一認識,團結廣大干部群眾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改革開放的事業中去。
會后,習仲勛等廣東省委領導便分頭到各地調查研究,聯系實際,思考廣東加快“四化”建設進程的出路。習仲勛對同去調研的同志說:“有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如果廣東還是慢步或原地踏步,我們心里也不安。”不久,他和當時的省委領導吳南生向正在廣州的葉劍英副主席匯報了省委的意見,葉帥聽了十分高興,并希望廣東省委快些向小平同志匯報。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習仲勛為在困境中的廣東省贏得中央的政策支持,使廣東在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
創刊30年來,習仲勛兩次作為《中華兒女》封面人物。除1998年之外,2002年5月,時任中華兒女雜志社社長楊筱懷帶隊到習仲勛的家中采訪,習仲勛的夫人齊心和子女習近平等人深情回憶習仲勛的往事。就在文章即將發表之際,習仲勛辭世,夫人齊心重新將文章改為《仲勛,我用微笑送你遠行》,作為封面發表在2002年第6期雜志上,是為《中華兒女》對這位共和國開國元勛、改革開放先驅的禮敬與緬懷。
光陰荏苒,改革開放在波瀾壯闊中走過了第二個20年。在改革開放取得豐碩成果的今天,在《中華兒女》創刊三十周年的節點上,我們深切緬懷為中國改革開放作出過重要貢獻的習仲勛同志。從1978年4月初到廣東,至1980年11月到中央工作,習仲勛在廣東工作了兩年八個月。他在改革開放的歷史轉折時刻不負重托,平反冤假錯案,大膽探索,為廣東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最后才有了中央建立特區的重大決定,使廣東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