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晰
翻開2003年11期的《中華兒女》雜志,封面人物是一位戴著黑框眼鏡,身著西裝的科學家。他就是被稱為“當代畢昇”的漢字激光照排創始人——王選。
王選是當代中國印刷業革命的先行者,被稱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被譽為“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他讓漢字告別“紙與筆、鉛與火”的束縛,使以漢字為載體的中華文化快步邁入新時代;作為一名成長于新中國、成熟于改革開放年代的知識分子,他謙遜平和、樸實無華、提攜后進,以自己的學識與赤誠之心報效祖國、服務社會。2006年2月13日,“兩院院士”王選在北京病逝,享年70歲。
“搞科學技術一定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追求一流原始創新的科研成果,‘立地就是科研成果的大量推廣和應用。”王選的這句話在今天看來,仍然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曾有記者問王選:“你在從事激光照排研制過程中最大的苦惱是什么?”王選立刻回答:“最大的苦惱是大多數人不相信中國的系統能超過外國產品,不相信淘汰鉛字的歷史變革能由中國人獨立完成。”
為了爭這口氣,從1975至1993年,經過18年苦熬,王選全身心地投入了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出版系統的研制。
漢字的常用字在3000字以上,印刷用字體、字號又多,每種字體起碼需要7000多字,這樣印刷用漢字頭數高達100萬以上,漢字點陣對應的總儲量將達200億位!然而,當時科研條件十分簡陋:國產計算機內存是磁心存儲器,最大容量為64KB;沒有硬盤,只有一個512KB的磁鼓和一條磁帶。要想實現龐大的漢字字形信息的存儲和輸出,在許多人看來真是天方夜譚。王選想到了信息壓縮。他想出了用數學方法計算漢字輪廓曲率的“高招”。經過8個月嘔心瀝血的奮斗,他就像一位魔術師那樣,讓龐大的漢字字模減少到1/500,掃清了研制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最大障礙。不久,他又發明了漢字字形信息高速還原技術、不失真的文字變倍技術。
歷經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艱辛研發,王選的成果終于在白熱化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1979年7月27日,精密漢字照排系統的第一臺樣機調試完畢。大家圍在樣機旁,緊張地注視著它的動作,機房里只有敲擊計算機鍵盤發出的嗒嗒聲。轉眼之間,從激光照排機上輸出了八開報紙的一張膠片,王選懷著興奮緊張的心情接下這張可以直接印刷的膠片,各種精美的字形、字體、花邊、圖案美不勝收。1980年,支持這套系統的電腦軟件,包括具有編輯、校對功能的軟件也先后研制成功,并排印出第一本樣書《伍豪之劍》;1981年7月,中國第一臺計算機激光漢字排版系統原理性樣機通過國家部級鑒定;1985年,這項發明被列為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87年5月22日,《經濟日報》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張完全采用計算機屏幕組版、整版激光輸出的中文報紙,率先甩開了古老、落后的鉛字作業;同年10月,王選榮獲中國首屆畢升獎和森澤信夫印刷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王選推動了中國印刷技術的變革。他攻下了漢字激光照排的世界性難題。攻關的日子是艱難的,但唯其艱難才能成就偉業。據王選后來回憶,在18年中,為了攻克激光照排技術難關,他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將每天分成上午、下午、晚上三段工作時間,爭分奪秒地工作。
在王選的不懈努力下,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統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成功地闖出了一條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市場化道路。“華光”——在最艱難的日子里,王選與同事們為自己的產品這樣命名,意為“中華之光”。
消解鉛字的火光照亮了國內出版印刷業的前進道路,一場勢不可擋的印刷技術革命迅速在神州大地形成燎原之勢。此時的王選似乎可以歇口氣了,但是他并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在思索:如何讓華文世界也享用上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使中華文明綻放出更大的光芒呢?
取得中國內地市場的壟斷地位后,王選又率領方正大舉“進攻”港澳臺的中文出版市場,以及馬來西亞的《亞洲日報》《光華日報》和美國的《星島日報》等華文出版業,準備以銳不可當的先進技術和優勢產品挺進到全球一切華文世界。
1997年5月23日,方正集團與日本第二大雜志社——日本株式會社利庫路特公司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產品認購簽約儀式,此舉被媒體評價為“中國企業第一次較大規模地出口和銷售擁有自己知識產權和自有產品品牌的高科技應用軟件”。
就這樣,在一片質疑聲和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王選成功開創了漢字印刷的嶄新時代,走出了一條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成功道路。他們的產品占領了當時國內99%的報業和90%以上的書刊出版物,包括海外華文報刊80%以上的市場。
王選用激光照排技術,不僅實現了“頂天立地”,也為真正的自主創新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王選總結:“洞察力是一個科學家十分重要的素質,很多人問我,洞察力怎么培養,我覺得,一個是在第一線拼命干活,一個是大量看文獻。拼命干活培養實際動手的能力,我發現光看文獻不具體干活的人,往往餿主意很多,而且實現不了。大量看文獻,能提高對國外技術發展的了解,而且能找到它的毛病,尋找國外最先進系統的毛病,這也是一種樂趣。”
正是由于王選不僅大量閱讀文獻,還在第一線拼命干活,使他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從而引領了漢字印刷革命。
1937年,王選出生于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54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大學三年級分專業時,和大多數成績優異的同學不同,王選沒有去數學和力學班,而是選擇了當時比較冷門的計算數學。
王選回憶起自己的選擇時說:在國家“十二年科技規劃”(《1956—1967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中,把原子能、自動控制和計算技術列為“未來重點發展學科”,周恩來總理特別強調,計算技術是“未來重點發展學科”,“我想,發展計算技術不但是國際潮流,也是國家需要——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很有可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作為一位科技帶頭人,王選一直愛才、惜才。曾經有記者問他:“什么是你最高興和最痛心的事?”
王選答:“看到年輕人‘出彩是最高興的事,方向錯誤或管理不善而浪費優秀人才的青春年華則是最痛心的事。我的學生會在很多方面超過我,但是惟有愛才如命方面,恐怕難以超過我。”
王選判斷人才,除考察其品德、能力、團隊精神和是否踏實肯干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看面臨吸引人的挑戰時是否充滿激情,是否有力爭第一的勇氣和韌性。
王選不止一次地勉勵年輕人:“我常想,一個人,一個好人,他活著,如果能夠為社會的利益而奮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一個有成就的科學家,他最初的動力,決不是想要拿個什么獎,或者得到什么樣的名和利。他們之所以狂熱地去追求,是因為熱愛和一心想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的緣故。”
王選自己,正是一位這樣的科學家。在生命的最后,他在病中寫道:“我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21世紀中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我能夠在有生之年為此作了一點貢獻,而無憾了。”這是這位心系國家、成就卓著的科學家內心最動情、最真摯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