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丹
胡錦濤關心青年、關心青年工作。他曾在2007年會見美國耶魯大學百名師生代表團時指出,青年是世界的未來,當代青年不僅肩負著開創本國人民美好未來的使命,而且肩負著開創世界人民美好未來的使命。
6年前,2012年5月4日,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9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胡錦濤在講話中給廣大青年提出五點希望,勉勵廣大青年一定要牢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敢于吃苦、勇挑重擔,不怨天尤人、不貪圖安逸,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開辟人生和事業的前進道路。
第一,希望廣大青年堅持遠大理想。理想是指引人生的燈塔。青年時期牢固樹立遠大理想,人生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都能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廣大青年一定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努力掌握和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把個人奮斗同人民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奮斗緊密結合起來,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矢志不渝朝著崇高理想奮進,在為黨和人民事業的奮斗中創造人生輝煌。
第二,希望廣大青年堅持刻苦學習。青年是學習的黃金時期,學習是青年的首要任務。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能不能始終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看青年一代整體素質強不強、拔尖人才多不多。廣大青年一定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如饑似渴地學習,既認真學好基礎知識又及時進行知識更新,既刻苦鉆研專業知識又廣泛涉獵其他知識,既重視學習文化知識又努力掌握實用技能,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豐富自己。同時,要深入了解國情,自覺到基層一線去,到艱苦環境中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實踐的熔爐中增長見識、砥礪品質、強化本領,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梁之材。
第三,希望廣大青年堅持艱苦奮斗。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國家難以發展進步,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青年難以擔當重任。青年要干成一番事業,就必須不畏艱難、矢志奮斗。廣大青年一定要牢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敢于吃苦、勇挑重擔,不怨天尤人、不貪圖安逸,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開辟人生和事業的前進道路;一定要牢記“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道理,從小事做起、從基礎做起,不沉湎幻想、不好高騖遠,用埋頭苦干的行動創造實實在在的業績;一定要牢記“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迎難而上、百折不撓,不畏懼挫折、不彷徨退縮,在千磨萬擊中歷練人生、收獲成功。
第四,希望廣大青年堅持開拓創新。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我們面對的是日新月異的世界,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創新是掌握民族發展命運的關鍵之舉,是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致勝之道。青年最具創新熱情和創造潛力。廣大青年一定要大力發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有那么一種勇立潮頭的浩氣,有那么一種超越前人的勇氣,有那么一種與時俱進的朝氣,立足崗位、立足實際,講求科學、講求方法,把創新潛能充分發揮出來,為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貢獻聰明才智。只要青年一代的創造熱情極大增強、創造能力極大提高、創造活力極大迸發,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一定能夠不斷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
第五,希望廣大青年堅持高尚品行。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青年從來都是開風氣之先的力量,應該主動走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前列,為開創社會新風發揮積極作用。廣大青年一定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品德修養,弘揚傳統美德,倡導新風正氣,用高尚的道德行為推動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要爭當誠實守信的模范,帶頭履行社會責任,努力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爭當奉獻社會的模范,帶頭學雷鋒,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多做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實事好事,大力傳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公德;爭當促進和諧的模范,帶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推動形成依法辦事的行為規范、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社會大局。廣大青年要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讓社會主義榮辱觀更好引領社會風尚。
胡錦濤也年輕過,那么青年時期的他都有些什么理想和抱負呢?他是否在后來的工作和生活中,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終生奮斗呢?1964年,還是清華學子的胡錦濤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那是他在看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以后,內心受到了強烈震撼,并有感而發,寫出這篇熱情洋溢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說:“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舊中國沉重的苦難,革命先輩們拋頭顱、灑鮮血從事艱巨的革命斗爭,勝利的紅旗插上了天安門的情景,蓬蓬勃勃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繁榮景象,都教育著我,鞭策著我。”舊中國沉重的苦難讓青年胡錦濤內心感到沉重,革命的勝利讓他倍感歡欣鼓舞。他說:“國家民族的恥辱,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于是,他思考,作為一個有志青年,一個清華大學的學子,該怎樣為我們的民族、為我們的國家盡自己的努力呢?用什么樣的思想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
他在文章中說:“我深深感到我們青年一代肩上擔子的重大。我們的革命先輩吃盡了千辛萬苦,打下了今天的江山。我們青年一代能不能接好革命的班,這是關系到我們的黨會不會變質,我們的國家會不會變顏色,我們的革命事業能不能進行到底的嚴重問題。我們決不能把先輩們流血犧牲得來的革命果實從我們手中丟掉。”
我們欣喜地看到,后來成為黨的總書記和國家元首的胡錦濤,并沒有忘記自己年輕時的理想,事實證明他確實沒有辜負革命先輩的期望。這是國家之幸、人民之幸!
時間回溯到21年前,1997年5月4日,中南海懷仁堂。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三坪希望小學當教師的宋芳蓉,作為首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受到了胡錦濤的會見。得知山里孩子學習條件十分艱苦,胡錦濤捐出2000元錢給那些貧困學生。
時隔6年,當胡錦濤再次見到宋芳蓉時,關切地詢問:“你現在身體好不好啊?成家了嗎?學校條件有改善嗎?”聽到肯定的答復后,他滿意地說:“那我就放心了。”
殷殷期望心,深深關切情。對于青年一代,胡錦濤十分關心他們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遇到的具體困難。2005年7月,胡錦濤在一份有關聯合國將推廣山東共青團促進青年就業模式的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就業是關系民生和社會和諧的大事,也是我們長期面臨的突出問題。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要總結我們自己在實踐中創造的好經驗,借鑒國際上的有益做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就業問題的路子。”
時隔兩年,胡錦濤又在一份介紹共青團探索新模式助解大學生就業難題的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共青團此事抓得好。望繼續發揮優勢,配合有關部門,搞好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幫助更多的大學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
2007年10月18日,湖北省宜昌市特殊教育學校9歲聾啞孩子劉丹陽提筆給胡爺爺寫信,匯報了他從2003年上學以來的快樂生活——2003年他上學第一年,學會了畫畫,獲了很多獎,“感到成功的快樂”;2004年二年級,有關部門給他配了價值1萬多元的助聽器,讓他第一次清楚地聽到了聲音;2005年三年級,國家實行對經濟困難家庭學生的助學政策,免除了他的學費;2006年,奶奶增加了退休金;2007年,他所在的學校要搬進新校園……
胡錦濤在給小丹陽的回信中深情地說:“我同你的爺爺、奶奶一樣愛你。”胡錦濤告訴小丹陽,隨著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在社會各界的關愛和幫助下,你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