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上海世博會盡管已經過去八年了,但是上海世博會上那些志愿者們,依舊是很多人回憶世博會的亮點。
要問上海世博會最可愛的人是誰?答案或許有很多,但有一個群體不得不提,那就是志愿者。都說世博會升華了上海這座城市,而難以計數的世博志愿者鑄就的“精神雕塑”,也感動了整座城市。奉獻是一種快樂,這是全體上海世博會志愿者共同的心聲。奉獻的精神,似一股暖流在世博園內涌動。
走進世博園,隨處可見的“小白菜”讓這片3.28平方公里的土地“綠意盎然”。“小白菜”——這個名稱因綠衫白褲的上海世博會志愿者服裝而誕生。世博會期間,這個由約八萬人組成的志愿者群體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青年的精神風貌。
“白菜服”的設計出自東華大學,該校設計專業的“小白菜們”在上崗前還特意設計了17枚東華大學志愿者徽章,一套“蠶寶寶”系列徽章展現了學校紡織服飾特色,也象征了志愿者在世博會期間的成長。
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曾評價說,志愿者工作是上海世博會的一大亮點,體現了上海和上海人民對成功舉辦世博會所作出的貢獻。上海世博會喚起了“80后”、“90后”內心的志愿精神,世博會閉幕后,世博的志愿精神依然在延續,“小白菜”也在更廣闊的土地生根發芽。
一張張年輕的臉龐洋溢著善意的微笑,無論你有什么問題,他們都會耐心地幫忙解答。走出世博園,密布在城市各角落的志愿服務站點里,“小藍莓”、“小香橙”在隨時等待著你的“打擾”;公交站點上,也總能看到熱心腸的平安志愿者……
在世博園區里,志愿者奉獻愛心、揮汗如雨;在人生道路上,他們收獲一堂堂“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課。
世博園開放期間,很多游客目睹了“小白菜們”組織的“晚安世博”活動。在浦東園區六號口附近傳來陣陣歌聲,“小白菜們”手拉手在出口一遍又一遍齊聲唱“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并向出園游客道“晚安”。
“無論我們身處什么崗位,感受多么不同,我們都是國慶節里的世博志愿者。是榮譽,更是責任。”這是貼在世博園一處志愿者休息室“白菜墻”上的話語。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志愿者們用燈籠將休息室布置一新,平時用來寫心得體會的“白菜墻”上貼滿了用十多種語言寫成的祝福卡片。國慶期間上崗的志愿者們都一早提著紅色的小燈籠,掛在自己的崗位附近……
上海交大學生楊一鳴說,從穿上“白菜服”的那一天起,感受到了全校、全社會的志愿文化,白天游客投來信任的眼神,晚上學校專門做綠豆湯……付出和奉獻原來是那么讓人自豪。
上海師范大學2008級中國古典文獻研究生劉靜,為了做好志愿者工作,婚后三天就匆匆上崗,和軍官丈夫早早約定的蜜月也只能一再延后。談起自己最后的選擇,這位山西新娘透著北方人的直爽和干脆:“很多人問我為什么不請假去度蜜月,其實真的沒那么難選,做志愿者是我一直以來的心愿,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影響。”
志愿者工作重復且勞累,但在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的環境里,年輕人們對“創新”二字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小白菜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勇于創新。作為首批志愿者,復旦大學4000名志愿者留下了37萬字的“世博會攻略”,指路牌、導覽圖、隔離欄等細節的改進他們功不可沒。
184天的世博會,也是“小白菜”們茁壯成長的舞臺。從措手不及、手忙腳亂,到胸有成竹、沉著面對,他們隨著世博而蛻變,收獲良多,世博會見證了志愿者們逐漸成熟的每一個腳印。
上海世博會志愿者工作已逐漸形成文化,在世博園區外感染著越來越多的人。據統計,從4月20日世博會試運營起,共有超過7萬名園區志愿者,10萬名城市服務站點志愿者,197萬名遍布各街道小區的城市文明志愿者投入到世博會的服務中。世博會半年會期中,無論是超過40℃的高溫炙烤,雷雨交加的惡劣天氣,還是單日103萬人次大客流的考驗,“小白菜”們堅守崗位,從未退縮。
“世博志愿者的優質服務,讓城市‘患上了‘志愿者依賴癥。”時任共青團上海市委書記,上海世博會志愿者部副部長潘敏如是說,“正是他們讓全社會對志愿者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
上海世博會的“小白菜”用堅強、樂觀、奉獻的志愿精神,給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7萬名園區志愿者,13萬名城市志愿者,1000個城市服務站點,成為世博會留給上海的寶貴財富。世博后,如何繼承發揚志愿者精神?不少大學開始行動,讓志愿者精神走出世博,在社會更廣闊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上海師范大學成立了象征志愿者精神的“四葉草”團支部,號召35個優秀團支部與孤老結對,定期前去送溫暖。學生們始終面帶著微笑去老人家,耐心聽他們說話,選他們喜歡的話題聊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希望在溫暖孤老心的同時,感染更多人加入這支愛心隊伍中。
上海交通大學在全國高校中首設志愿者活動基金。第一筆志愿者活動基金100萬元,其中20萬元將作為世博志愿者專項基金,用于補貼上海交大世博志愿者中的經濟困難學生。
正如世博志愿者李王超所說,“我們只是從一塊白菜地來到了另一塊白菜地。世博會結束了,但志愿者工作不會結束,志愿者精神仍在延續。”作為一名退役“小白菜”,他早已經洗好了他的白菜裝,收好了曾經“一個也不能少”的徽章,身在新疆喀什,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志愿服務西部,到更廣闊的地方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非主流”、“早熟”、“垮掉一代”……曾幾何時,一些人對中國“90后”的認知,似乎與這些字眼有關。在上海世博會上,卻讓人們看到了“90后”被負面標簽掩蓋的其他特質。
志愿者們的工作辛苦而瑣碎,似乎難與“偉大”掛鉤:三伏天忍受烈日烘烤,還要保持清醒和微笑;有些崗位平均每10秒回答一個問題,同一個問題要重復說上幾千次,遇上超出服務范疇的“雷人”要求時,還會遭遇誤解責難。
在會期長達半年的上海世博會,沒有哪一個崗位、哪一個群體像他們這樣被頻繁求助,被所有人需要,甚至被要求“萬能”和“全才”——年輕的他們,第一次知道自己是如此“重要”。
與北京奧運會相比,歷時184天的世博會是一個超大規模、超長周期的活動,志愿者的需求量大,服務時間長,服務內容非常豐富和廣泛,來源也非常多樣。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認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這樣的國際性盛會,讓“80后”、“90后”眼界更開闊,思想更開放,信心、責任感得增強。自信、開放和有責任感,成為這一代人的重要特征。
上海世博會雖然結束了,世博會中的志愿者精神卻如同蒲公英一般,隨著志愿者們奔赴各地,撒播在大地的角角落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