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余
摘 要:隨著廣州地鐵線網的快速發展,新線路不斷向周邊延伸,大量新線路的開通為城市的發展和交通提供了便利的同時,在運營初期也面臨著運作上設備不穩定、人員新等難點。文章以廣州地鐵十三號線為例,結合十三號線運營初期的運作特點及線網往年的事故案例,分析十三號線乘務分部在運營初期的的關鍵點,并提出相應優化措施,保障十三號線運營安全,提升運輸效率和乘客服務質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運營初期;乘務;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U23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8)28-0124-0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subway line network, new lines continue to extend to the surrounding. The open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new lines has provided conven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transportat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operation, it also faces difficulties such as unstable equipment, new personnel and so on. Taking Guangzhou Metro Line 13 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the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ne 13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operation and the accident cases of the line network in previous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ey points of the crew branch of Line 13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oper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measures. It is of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operation of Line 13,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passenger service.
Keywords: initial stage of operation; crew; countermeasures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十三號線首期(魚珠~新沙段)于2017年12月28日開通運營,作為增城區首條地鐵線路,是改善增城人民出行方式、優化城市公共交通布局、持續推進廣州市“東進”戰略的重要舉措。
十三號線目前處于新線運營初期,面臨著新員工大量上崗、設備不穩定等運作難點,人員操作不熟練,各崗位處于磨合期,容易在故障、應急處理中出現誤操作、處理不當、溝通不暢、用時較多等問題。同時,根據線網大晚點的事件統計發現,新線運營初期發生小故障大晚點的概率較大。這是由于新線運營初期,大量新員工上崗,操作不熟練,應急能力欠缺,各崗位間協調、溝通效率不夠,再加上有的故障第一次出現,缺少現場處理經驗,容易造成小故障大晚點[1]。如2010年1月4日五號線1513次錯誤復位開關大晚點事件是在五號線開通一周時發生,2017年3月29日七號線0206次兩次錯切車門晚點事件是在七號線開通三個月時發生。
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十三號線運營初期的運作難點及問題,并提出相應措施,保障十三號線運營的安全,從而提高運輸效率和乘客服務質量。
2 十三號線運營初期運作難點
十三號線運營初期的運作難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設備不穩定。新線運作初期,車輛、信號、屏蔽門、線路等設備不穩定,如車門防夾圖標故障頻繁,導致需要切除車門;信號緊制發生較多,對正線運營產生一定影響。(2)司機隊伍人員新。司機作為故障、應急情況下的處理第一人,且又是單兵作戰,需要具備較高的業務技能、應急處理水平、心理素質等。十三號線正線運作司機中新司機占比46%,與具備較長駕駛經驗的司機相比,新司機一是在業務技能、行車經驗、應急處置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二是普遍存在操作不熟練、心理素質較差等問題,容易在故障、應急處理時出現故障判斷不全面或不準確、誤操作、操作較慢處理用時過多等問題。(3)司機對新設備不熟悉。新線開通前人員均是其他線路調入,在換線培訓期內需要重新學習本線路新的設備,由于固有的業務知識和操作習慣,且籌備期受設備功能不完備、培訓資料不完善等條件限制,司機在短時間內對新設備的熟悉度還不夠。(4)列車長度長。十三號線采用A7型車輛,八節編組,列車長度為185.6米,是線網列車長度最長的一條線路,列車長度較長會導致司機必須離開司機室到現場處理的故障(如切除車門、切除B05、車門解鎖、換端操作等)的用時較長。
3 十三號線常見問題及防范措施
3.1 誤操作類
新線運營初期,容易在作業關鍵環節、故障處理中出現誤操作,原因主要是:(1)新司機多。新司機由于行車經驗少,對風險識別和把控能力不足,心理素質普遍較差,在一些特殊作業(如站臺作業、折返作業、開轉備用作業等)、作業關鍵點(折返開鑰匙、操作開關、模式轉換等)容易出現誤操作。(2)習慣性思維和操作。司機對之前線路的設備、作業、操作形成了固定的習慣,在短期內較難完全調整過來,在關鍵業務點上容易出現混淆、記錯的情況,容易按照固定的習慣進行操作。(3)操作習慣不良。司機在操作中由于沒有認真確認,導致出現誤操作。如司機操作復位按鈕時確認不到位,導致錯誤操作ATC復位按鈕。防范措施:(1)嚴抓標準化作業。落實司機標準化作業,一是建立安全檢查制度,督促司機做好標準化作業,運用“破窗理論”,抓隱患、抓漏洞,發現日常作業中的問題,及時整改[2];二是開展標準化作業評估,統一員工作業行為規范,及時發現現場員工不良作業習慣并立即糾正[3]。三是加強標準化作業關鍵環節的把控和要求,如明確要求學員折返開鑰匙必須得到司機同意;列車折返交接、在司機室處理故障時,必須打開司機室燈等,防止誤操作。(2)梳理常見誤操作及防范措施。結合十三號線的實際運作,按照各項作業如出入廠、折返、站臺作業等程序的風險點,梳理出誤操作關鍵點,下發《客車司機誤操作關鍵點及防范措施》,組織全員學習到位。(3)設備標識的指引對于司機容易出現誤操作的設備開關,可采用特殊標記的方式,避免司機出現混淆[4]。
3.2 設備類
運營初期由于設備帶來的風險主要原因為:(1)不熟悉設備特性。由于設計安全的考慮,車輛、信號設備及系統往往會有一定的特性,但有的特性或安全限制條件在老線的設計中沒有,或是新線各設備版本頻繁升級,相關功能司機不熟悉,容易導致在操作上出現問題。(2)設備、系統缺陷。新線運作初期設備硬件、軟件存在一些版本上的缺陷,一是故障頻發(如車門防夾、信號緊制等),二是存在系統診斷系統不完善、界面顯示不合理等問題,會對司機故障判斷、操作流程等有一定影響。防范措施:(1)加強司機基礎業務培訓。對于車輛、信號設備等功能和特性,尤其是本線特有的一些功能特性、系統每次升級后的新功能和特點,要培訓到位,講解透徹。通過制作相應的專項學習材料,組織全員進行學習,并通過正線抽問等形式考察司機業務理解及掌握情況,確保人人過關。(2)完善、優化設備功能。乘務分部積極收集運營中出現的設備問題及缺陷,與車輛、信號等設備部門積極溝通、協調,結合司機的正線實際操作需求,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議,不斷完善設備功能。(3)優化處理指引。新線開通初期,故障處理指南不完善,現有故障處理指南不能全面覆蓋故障現象,也存在處理指引不夠合理,不便于實際操作,不能有效起到指導現場的效果[5]。乘務分部需要積極收集正線出現過的故障,與車輛、信號等部門溝通協調,提出建議,盡快共同完善故障處理指引。如經過統計分析,十三號線切除車門的原因均為車門防夾圖標啟動,屬于車門軟件版本缺陷,發生頻率高,且在開門、關門情況下均有發生,經與車輛部門溝通后,優化了車門故障的處理流程:出現車門故障都重新開關一次車門。優化后一個月內共出現車門故障16次,其中14次通過重新開關車門后恢復正常,只切除車門2次,大大降低了正線切車門的概率。
3.3 聯控溝通類
在發生車門故障、車門解鎖、乘客報警等事件時,司機與車站、行調的聯控、溝通也是故障處理中的一項關鍵點,溝通不暢、聯控錯誤會導致故障處理不及時、乘客事務處理不當等問題。同時,與其他線路不同,十三號線在線網首次推行“站務切車門”的方式,后三節車車門故障由車站人員切除,因此司機與車站的正確、高效聯控對車門故障處理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例如:在2018年5月1日01030次裕豐圍上行車門故障事件中,司機通知車站故障車門位置時聯控錯誤,導致車站第一次錯切車門。防范措施:(1)優化聯控用語。乘務分部對站務切除車門的聯控用語進行優化,統一按照“XX方向第X號屏蔽門對應的(站臺側/非站臺側)車門”進行聯控,一是保證聯控信息傳達更準確,二是車站人員對屏蔽門位置相對熟悉,便于快速找到故障車門。(2)確保全員掌握處理流程。一是對站務人員270余人完成切車門的培訓及評估,對站務人員切車門的實操技能和與司機的聯控進行逐個把關,保證全員掌握到位。二是開展模擬演練,通過針對性的演練一方面可以使員工重溫應急處理程序, 同時也有效地檢驗了各崗位人員對應急處理程序的熟悉程度, 查漏補缺[6]。
4 結束語
本文結合廣州地鐵十三號線運營初期的運作難點及發生的事件案例,分析乘務分部運營初期的常見問題,找到風險點,并對乘務運作的應對措施和風險防控措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梳理出關鍵措施主要有三點:(1)不斷完善設備、優化處理流程。(2)嚴抓司機標準化作業,提升業務技能,防止誤操作。(3)加強培訓及演練,提高各崗位間聯控、協作效率。
隨著城市軌道交通大發展時代的到來,大量新線開通、新人上崗、新設備投入使用,廣州地鐵十三號線開通后乘務運作的研究,必將對今后城市軌道交通大線網運營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7]。
參考文獻:
[1]孫冬梅,張紅欣.鄭州地鐵列車晚點原因及應對措施[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15(05):65-67.
[2]黃曉明.淺談杭州地鐵乘務司機管理[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35(08):107-108+104.
[3]戚秀衛.如何做好地鐵乘務司機安全管理[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4,37(06):160.
[4]孫建棟.廣州地鐵五號線客車司機常見誤操作的研究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12):273+319.
[5]史豐收,陳斯衛.地鐵列車晚點分析與控制[J].都市快軌交通,2008(01):41-43.
[6]龍威,張紅欣.廣州地鐵乘務安全管理及控制對策[J].都市快軌交通,2009,22(05):35-37.
[7]張立進.廣州地鐵四號線南延段開通后乘務運作研究[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6,6(02):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