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223001)
自20世紀80年代信息社會的到來以及可持續發展觀的確立,使鄉村聚落空間環境面臨新的發展背景和機制,數字化智慧型生存方式為新的農村空間結構提供了條件。城鄉人居環境互動的適應性及剛性需求也隨之發生新的變化,鄉土空間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載體,也必將面臨著不斷地發展。江淮生態經濟區農業經濟發展優勢突出,鄉土產業種類及環境資源充沛,但欠缺整合開發,農村環境的發展滯后也影響農業經濟的拓展。研究提煉農耕環境區塊有效資源數據,發揮其生態優勢、鄉土產業競爭力,找準定位,有利于農業產業綜合延伸。深入挖掘鄉土場域功能體系,嘗試形式多樣的生態鄉土共融活化策略,實現經濟產業差異化競爭。
農耕環境與自然地理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良好的自然環境能為農耕提供較好的自然條件,而人們的原生產業活動也為農耕創造出來了一個良好的結果。春夏秋三季是人們從事農耕活動最多的時節。人們根據季候變化,了解土地的濕度、溫度,種植適宜的農作物,也是現有農耕環境提供的最原始的產業活動。
近年來,江淮生態區經濟區農業發展趨勢不容小覷,當前農業規劃主攻綠色可持續發展,強調農業的綠色功能。在一系列考察研究中基本梳理江淮生態經濟區本土性農作物類別,并根據農作物各生長影響因子,整合主要農作物種植占比率?,F階段江淮生態經濟區農耕發展迅速,已成為江蘇省糧棉有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結合發展現狀梳理生態鄉土環境建設思路,明確生態鄉土發展不是盲目新建,而要把“生態”放在“經濟”前面,在保持地域底色的同時構建經濟發展戰略下的鄉土性環境適應性框架,并尋求帶動生態鄉土場域功能空間自身經濟循環建設路徑方法。各種作物可用于區域農業的氣候條件。規劃中可結合季節變化種植不同的農作物,給游覽者多樣的農耕體驗。(表1)

表1:江淮生態經濟區不同季節種植的農作物圖表(圖表來源:作者自繪)
農耕行為是勞動人民數千年來一直在實踐的一種實踐,以不同形式延續的本質已經集中并傳承至今。長期以來,為了滿足生產和發展的需要,人們創造了多樣化的農業生產和豐富的農耕文化。
從游客農耕參與行為對鄉土的一般認知調查中可以反映出,精神享受成為游客對鄉土環境參與最大的誘因,可以間接反映出鄉土的體驗式的農耕行為,也是人們對新農村建設旅游發展項目的拓展期待。農業建設,農業設施,當地家具,服飾和其他物質群體以及當地風俗,民間藝術和文化的無形精神層面普遍表現出農業行為。(表2)這些帶有鄉土氣息的農耕行為活動,從中提煉具有代表性的動態元素,并將其合理的運用與實例創新中。

表2:典型鄉土景觀元素 (圖表來源:作者自繪)
鄉土性空間的田園風貌的界定及形成,由多種誘因形成。江淮生態經濟區的平原地理環境、歷史積淀等,既具有日積月累的自然風貌,也有因勢利導的人文景觀,每一個鄉土村落都是獨特個體,在各種環境下形成自身的田園審美面貌。江淮生態經濟區所指鄉土性空間即為本鄉本土,與通俗所稱農村的、落后的、土里土氣的、全然不同。農村田園風格大多被理解為區域特征,農村化和庸俗化,并且與該地區以外的其他模式的個性相協調。同時,還有區域特征,傳統特征和民族特征等術語。在這里,鄒德鈞教授和其他人用來比較論文“中國地域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景”中設置的建筑相關點和景觀。
鄉土自然環境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空間體系,反映著人與土地的各種交互動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對鄉土環境的感知不僅僅停留于面積的層面。因此鄉土環境區塊的劃分,應從田園色彩、建筑形式、人文民俗等多方位思考。本文將其從四個方面對當地原生區塊進行分析:宜居、宜業、宜游、宜文。
(1)“居”
宜居:充分考慮當地居民對改善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整合宜居的人居環境;通過改造道路和改善基礎設施,為居民提供良好便利的生活條件;如改造農舍建筑及共享空間,塑造村落形象,保留農耕環境傳統特色,增加其鄉土意蘊吸引力。
(2)“業”
宜業:在充分研究和挖掘地方特色產業的基礎上,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提煉產業門類。重點發展主導產業,樹立產業優勢,形成“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格局,特別是將特色產業與特色旅游相結合,拓展就業渠道,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積極探尋新農村鄉土空間自循路徑。
(3)“游”
宜游:鄉土自然區的劃分要富有鄉土特色,其主體是田園風貌,由自然風貌與農業風光所組成。農耕活動使田園風貌充滿了活力和美感,使相對靜止的景觀變得鮮活起來。
對鄉土環境的宜游體驗式潛力開發除了利用原生本土資源環境,更多的是將體驗者帶入田園意境,將鄉土文化與社會精神通過農村生活及農耕行為予以傳承,同時植入現代文化理念及物質需求。以鄉土體驗作為新農村建設創新服務平臺,讓更多的參與者享受田園風貌、體驗自然回歸并以此帶動產業拓展,長期聯系參與農耕行為,增加后期循序興趣。多元化構建鄉土生活及農耕行為模塊框架。
(4)“文”
宜文:充分挖掘當地的環境特色和鄉鎮的歷史文化元素,注重對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再利用。特別是與當代居民生活的有機融合,使民俗風情和民俗文化得以展現,使居民的社會習俗健康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江淮生態經濟區位于江蘇省農業經濟發展重點區域。鄉土資源環境充沛:農村人口眾多、農舍村落占比較大,發展潛力無限。因此鄉土“短線游”的概念提出不僅節省體驗者路程時間也帶動了城市邊緣沿村地帶的發展生機,甚至可以嘗試以重點農村為點串聯成具有一定生態衍生機制的面狀鄉土空間重構體系,推動周邊產業發展。正如王澍的浙江富陽洞橋鎮文村的改造,尊重鄉土文化改造,主打生態旅游,帶動村落的發展。從外圍景觀、田園生產與生活行為、鄉土性環境空間三個角度,擴大鄉村循序建設的輻射面,形成多樣性產業資源體系。
在鄉土短線游選線方面,以時間軸線拉近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距離,梳理“30、60、90”分鐘自駕可行性線路??旃澴嗟纳顮顟B使上班族很少有長期充足的休閑假期,絕大部分為周末雙休及三至五日短期假期。但大部分參與人群在短期假期中因線路較遠、道路擁堵、天氣因素等無法實現遠途鄉土游體驗。因此“30-60-90”的鄉土“短線游”構想有著巨大的發展契機。(以淮安為例)
(1)“30”
由市區到近郊周邊鄉村所用時間約為30min。選線則可借助周末的閑暇時光選擇位于近郊的鄉土環境,結合鄉土環境發展策略完善田園風貌。將近郊游客引入鄉村,了解本土文化、感受風土人情、體驗農耕生活,采摘當地新鮮的瓜果蔬菜都是鄉土“近郊游”生態產業優勢。
(2)“60”
淮安市區到鄰市交界農村洪澤區、漣水縣車程約為一個小時左右。選擇“60 min”路線到淮安市鄰市交界的農村體驗不同主題鄉土游,如洪澤湖的“漁家樂”觀賞“桃花島”,到漣水縣的“欣欣生態觀光園”體驗“純生態、活文化”的休閑農業等等。
(3)“90”
淮安市區到跨市區較遠的宿遷、鹽城,車程大概1.5小時或者2小時左右。選擇“90 min”路線的話,可以更大范圍的了解周邊城市的文化特色,可參與體驗宿遷“杉荷園”采摘有機桃,去鹽城暢游大豐的“荷蘭花?!钡鹊取?/p>
“30-60-90”的交通路線的設置為人們的度假提供了新的選擇,極大的帶動江淮生態經濟區鄉土生態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水平。同時通過對村落的再設計,激活民間已消失或即將消失的民俗文化。一方面尋找人們內心的鄉土文化認同和情感需求,另一方面更有利于鄉土文化的傳承。
鄉村景觀的審美對象比傳統的農業景觀審美對象更為廣泛。鄉土環境的審美對象不僅包括農業生產景觀,它還包含定居景觀,村落建筑景觀以及民間生產和生活景觀。因此,本土鄉村景觀的生態潛力價值也更加豐富多樣。
與城市景觀不同,原生景觀首先具有自然美景。城市中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和堅固的瀝青路面給人一種冷酷的感覺,而原生的景觀則很尷尬。水線,溫和的麥田和柔軟的土地給人一種自然而親密的感覺。其次,鄉土景觀具有變化美特點。與不變的城市結構相比,蓬勃的鄉村景觀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它們在自然環境中自由生長,萌芽和綻放。 根據一天中的時間呈現不同的顏色手勢。原生景觀源于大自然,唱著載著萬物的土地和勉強的生命。它也源于人民,體現了生存的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是民間文學之美現實表象。
鄉土性空間已不僅是歷史上傳統鄉村的原生秩序空間和農業種植功能的基礎載體。而是持有中國農業生產的核心人口與空間多維體系。江淮生態經濟區鄉土性空間的生態產業優勢潛力研究結合地域生態資源。最大程度的維持鄉村環境的“原真性”、保持鄉村地域的“本土性”。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優化產業布局,構建圈層鄉土空間游憩帶,以宜居為前提條件。同時改變多元文化沖擊下鄉土環境混亂的現狀,轉變農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提高生活環境質量,實現在利用中傳承鄉土文化,開發新型農村本土循序建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