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治業
(廣西壯族自治區航務工程處,廣西 南寧 530031)
近年來,我國交通事業發展迅猛,公路網絡密集,基于部分特殊的地形要求,高墩橋梁的修建日益增多。根據我國高墩施工實踐經驗可知,常用的施工技術主要有滑模、爬模、翻模三種施工方法,由于其各自特點不同,適用情況也存在一定差異,由此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用,本文主要以翻模法為研究對象展開具體分析。
隨著我國公路交通網絡的完善,大量的橋梁需跨越大河、深谷,墩高超過40 m的橋梁屢見不鮮。高墩模式下,對于墩身截面尺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若是繼續采用實體墩型式,則混凝土用量過大,經濟性較差,由此自20世紀60年代起,我國相繼建成了部分空心墩,此類橋墩在滿足橋梁墩高要求的同時,實現了橋梁整體施工的經濟化、輕型化發展。
根據調查顯示,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起,空心高墩修建數量急劇增加,其壁厚基本為50~80 cm,墩壁設多層構造鋼筋,墩身設橫、縱隔板,后隨著施工工藝不斷成熟完善,墩壁厚度不斷減薄,鋼筋減少至兩層,隔板等均撤出,不僅工程量進一步減少,在經濟性方面的表現也更加優異;20世紀90年代后,爬模、翻模等施工技術的出現為公路橋梁高墩施工注入了新的活力,其進一步縮短了施工時間,有利于獲得更佳的高墩施工質量,現階段墩高超過100 m的橋梁在我國工程建設中十分常見,表1列舉了國內部分高墩橋梁。

表1 國內部分高墩橋情況表
近年來,我國橋梁高墩施工技術主要采用的是滑模、爬模、翻模三種,各自技術原理如下:
(1)滑模技術:預先在混凝土結構內埋置鋼管(支承桿),以千斤頂、提升架將滑升模板施工荷載轉至支承桿,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后,利用液壓提升系統沿支承提升整個裝置,完成循環作業;
(2)爬模技術:通過液壓系統完成爬架與模板體系沿著導軌的爬升;
(3)翻模技術:其主要是借助塔吊或液壓系統完成模板循環交替上升施工。
滑模、爬模、翻模三種施工技術施工設備、方式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三種施工技術施工設備、方式對照表
經比較,上述三種施工技術中,滑模施工成本較高,工藝復雜,對施工連續性要求高,施工完成后墩身表面平滑度相對較差;爬模施工速度快,成本相對較小,但構造復雜,多用于斜拉橋塔柱施工;翻模施工簡單、速度快,可利用塔吊,也可利用液壓系統施工,墩身表面相對平滑。
經綜合分析,滑模適用于澆筑低流動度或半干硬性混凝土,要求結構形式單一、斷面變化少、無局部凸出物;爬模適用于橋梁墻柱、索塔塔柱等施工;翻模適用于等/變截面的實體或薄壁空心混凝土結構等。由此可知,在公路橋梁高墩施工中,翻模技術更具應用優勢,整體施工效果較好,值得推廣應用。
由上節分析可知,根據提升設備的不同,可將公路橋梁高墩施工中翻模技術分為兩種:一種是塔吊翻模;一種是液壓翻模。本文對這兩種施工技術的應用展開具體論述:
塔吊翻模施工技術,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塔吊提升模板及工作平臺,根據此項技術的發展情況來看,可分為傳統的支架法與新型無支架法:
(1)支架法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從支架搭設到完成墩身施工、拆除支架共計分為12個步驟。












圖1 支架法塔吊翻模施工工藝流程圖
(2)無支架法,采用的是大型模板加工作平臺連接構成的工具式模板,已澆混凝土段與其頂節未拆除模板為支撐依托,由塔吊完成模板與相關物資的提升(如圖2),與傳統支架相比,模板安裝穩定性、安全性、準確性均有所提升,新舊混凝土接縫平順。無支架法塔吊翻模施工工藝流程為:鋼筋勁性骨架的搭設→鋼筋綁扎→內外模板支立→內外模對拉加固及校正→混凝土澆筑→混凝土的澆水養護→進入下一節段循環,具體如圖3所示:

圖2 無支架翻模施工法示意圖

圖3 無支架法翻模施工步驟示意圖
液壓翻模施工,組成部分包括工作平臺、頂桿及液壓提升設備、內外吊架、模板系統、中線控制系統、抗風架及輔助設施等,其工作平臺支撐于提升架上,由液壓提升設備負責模板提升。如圖4即為液壓翻模基本施工流程圖。

圖4 液壓翻模基本施工流程圖
本文以某高速公路橋梁為例具體論述翻模技術應用要點。此橋梁全長3 510 m,全橋薄壁空心墩共27幅,42#、46#邊墩為等截面矩形空心墩,平面尺寸為8.5×3.6 m2,空心墩橫、順橋向壁厚80 cm;引橋空心墩身平面尺寸為7.0×3.4 m2、6.0×3.4 m2。42#、46#邊墩與引橋墩身分別采用塔吊翻模、履帶吊翻模施工技術,如圖5所示即為橋梁墩身結構示意圖。

圖5 墩身結構示意圖(mm)
結合以往施工經驗,根據墩身高大的特點,擬定了 3 種施工方案(見表3)。

表3 施工方案比選情況表
如表3所示,通過綜合分析,結合類似大橋施工經驗,選定吊機翻模施工方案。
4.3.1 施工流程
本橋梁墩身施工流程如圖6所示。

圖6 吊機翻模施工工藝流程圖
4.3.2 施工技術要點
4.3.2.1 模板制作
本橋梁墩身外模板為大面積鋼模板(見圖7),每層高2.5 m,共計3層,首次澆注7.5 m,后續每次澆注5 m;內模板為組合鋼模板+槽鋼背肋,以內腔腳手架作支撐固定,每層模板使用3層φ25 mm精軋螺紋拉桿固定,外套采用PVC管(φ40 mm、壁厚≤2 mm)。

圖7 大面積鋼模板尺寸示意圖(mm)
4.3.2.2 翻模施工
(1)搭設腳手架:墩身施工腳手架采用φ48 mm、δ=35 mm鋼管搭建,為6 m標準節段;腳手架與墩身凈距≥1.10 m,由于墩身為翻模施工,故搭建腳手架需留翻模空間,便于后續操作;腳手架達一定高度,拉設攬風繩,確保支架穩定。
(2)綁扎鋼筋:墩身豎向主筋接頭采用滾軋等強直螺紋連接,與鋼套筒擠壓連接相比,其有效避免了爆管、漏油等問題的出現,省時省力,施工效果與經濟性均較好;主筋與箍筋、主筋與架立筋間均以鉛絲綁扎固定,實時檢查鋼筋骨架垂直度。
(3)模板拼裝:利用吊機進行模板安裝,嚴格遵循“先外模后內模”的順序;模板同一平面連接位置以螺桿連接、貼雙面密封膠帶,層內模板、上下層模板增加拉桿(φ25 mm精軋螺紋。)固定;內模為組合鋼模,以內腔腳手架配合升降器固定;為確保模板穩定,在承臺四周提前埋設槽鋼固定。
(4)混凝土澆筑:做好模板測量加固后,方可澆筑混凝土,做好澆筑平臺四周安全防護工作。混凝土振搗采用插入式振動器,其移動距離以30~35 cm為宜,與側模相距5~10 cm。澆筑期間,派專人看護模板,嚴禁因為擾動螺拴等緊固件,導致跑模現象的出現。
(5)翻模施工工藝:完成第1節墩身施工后,混凝土強度、養護期達拆模條件(第2節完成鋼筋綁扎),拆除底層標準節2.5 m高模板,最上層模板不拆,作為第2節墩身基礎模板;將拆下的模板清理干凈,涂抹上脫模劑,使用吊機安裝,繼續提升第一節第二層模板,安裝在第二節第一層模板上,構成一個5 m高的澆筑節段。如此循環往復,完成所有節段施工,具體如圖8所示即為墩身翻模施工流程示意圖。

圖8 墩身翻模施工流程示意圖
(6)模板加固:模板提升時需臨時加固,提升完畢全面測量校核后開展全面加固,切實保證模板穩固。
翻模法是我國公路橋梁高墩施工的常用方法之一,目前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其施工技術相對簡單,墩身質量好,成本相對較低,值得推廣應用。在實際高墩施工中,需綜合考慮本橋梁墩高度、工期要求、場地條件、工程質量要求等諸多因素,并結合同類工程的施工經驗,合理確定采用何種施工方法,選擇技術可行、經濟性好的施工防范措施。本案例工程經綜合分析后確定采用吊機翻模施工方法,規范落實各道施工工序,最終墩身質量良好,外觀平整光滑、線條直順,為后續施工作業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