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巾
(長春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促使人類更好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概念隱喻理論是美國語言學家Lakoff和Johnson(1980)在其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的,其中隱喻被明確認為是人類用來組織其概念系統的認知工具。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自身擴展到其他。概念隱喻使人類能夠以某一領域的經歷理解另一領域的經歷,大大拓展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概念隱喻的固化過程與文化的形成是同源的。Gyori(1995)認為,詞匯化(概念化)過程可與整個文化層次的范疇形成等同,因為文化范疇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包括語言編碼。只有通過語言編碼,這一文化范疇才能在文化中傳播,從而成為該文化成員認知結構的一部分。因此,對英漢情感概念隱喻的對比分析在一定層面上成為解讀英漢文化差異的一個突破口。本文試圖運用概念隱喻相關理論對中英兩種語言中有關“憤怒”“悲傷”“憂愁”“喜悅”情感的表達結構進行分析對比,凸顯潛藏于概念系統中的概念隱喻結構,進而解讀其獨特的文化成因。
人們對隱喻的關注由來已久。總體來說,隱喻研究有三種傳統:修辭學傳統、哲學傳統和語言學傳統。近代從認知角度討論隱喻影響最大的當屬美國語言學家Lakoff和Johnson,他們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不僅是語言學專業的必讀之作,也受到西方廣大語言文化愛好者的追捧,激起了認知隱喻研究的熱潮。他們討論的概念隱喻有一個最大特點,即人們最初在使用它們時是無意識的、被迫的。也就是說,由于認識能力的限制,或者受文化傳統的影響,人們只能選擇某種事物表達另外一些本來無法表達的事物,或者他們認為某事物與用來表達它的事物就是屬于同樣范疇的事物。
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從認知角度對隱喻的研究始于Lakoff & Johnson《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但對隱喻認知功能的研究基本上都認為隱喻作為一種認知和思維方式,以身體體驗為基礎。概念隱喻是深藏在人們概念系統中的本體式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例如,“憤怒是火”,它往往系統地隱含在“發火”“怒火”“氣冒煙”等一系列相關表達中。Lakoff & Johnson采用“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說明概念隱喻意義的推斷過程。概念隱喻意義是從源域向目標域單向、系統的映射(mapping)過程中形成的,單向性(unidirectionality)是這類隱喻的最大特點。映射同時具有系統性特點,源域的結構系統地映射到目標域中,遵從Lakoff提出的著名的“不變原則”(Invariance Principle)。“不變原則”指隱喻映射在與目標域內在結構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保留源域的認知布局(topology),即意象圖式結構。如果源域是一個容器圖示結構,容器的內部將映射到目標域的內部上,外部映射到目標域的外部上,邊緣映射到目標域的邊緣上。在路徑圖式中,源域中的起點被映射到目標域中的起點上,源域的目標被映射到目標域中的目標上。不變原則實際上是對映射過程的一種制約。
Lakoff & Johnson于1999年出版了《體驗哲學》一書,提出了“體驗哲學”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可以總結成三條基本原則: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思維的隱喻性。根據這一理論,隱喻性是思維的一種特點,人類的心智發展最初源于其身體經驗,人類的認知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的。
不論使用何種語言、所處何種文化,人類的情感都是共通的。情感作為個體的主觀體驗,抽象而隱晦,因此對情感的表達往往借助具體而客觀的事物或現象。在此過程中,由于不同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情感表達的焦點既有共通之處,也存在根本差異。某種語義要素的凸顯反應了該語言的文化印記。下面將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對“憤怒”“悲傷”“憂愁”“喜悅”在漢文化環境下的表達進行系統分析。
概念隱喻:(1)憤怒是火。如:怒火中燒/發火;(2)憤怒是氣。如:氣憤/憋氣/氣得哆嗦/氣死了/氣沖沖、氣呼呼;(3)憤怒是人體器官/附屬組織的異常狀態。如:發脾氣/大動肝火/怒火攻心/肺氣炸了/怒目而視/怒發沖冠/氣得臉色發青/怒容滿面/面帶慍色/滿肚子氣/滿腹怒氣/氣炸了。
總體來說,漢語中憤怒情感用“氣”“火”表示是構成漢語“憤怒”概念隱喻的基礎,其中更加基本的形式是“憤怒是氣”。概念隱喻的意義是從源域向目標域的系統映射過程中形成的,如果將源域的情態概括為場所、聲音、運動形式和環境等,“憤怒是氣”這一概念隱喻可以各種情態要素為映射依據拆分為若干小類。這也恰恰證明了映射過程的單向性和系統性(圖1)。

圖1 概念隱喻:憤怒是氣
概念隱喻:(1)悲傷是向下。如:情緒低落/垂頭喪氣/低沉/消沉;(2)悲傷是暗淡。如:無精打采/毫無神采/黯然神傷;(3)悲傷是人體器官的異常狀態。如:滿腹悲痛/心慟/肝腸寸斷。
由于重力的作用,人體對“下”的體驗是最自由和不受束縛的。“下”是一種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達到的身體最自然的姿態,人們在處于消極狀態下,身體是松弛的,呈現一種最初始的向下的傾向,因此“下”往往和“悲傷”等消極情緒聯系在一起。
概念隱喻:(1)憂愁是水。如: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2)憂愁是絮。如:撩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里無尋處;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3)憂愁是人體器官的異常狀態。如:愁眉苦臉/眉頭緊鎖/滿腹惆悵/愁腸寸斷/腸子悔青了/心中充滿憂愁/憂愁涌上心頭。
憂愁是連綿不斷和凌亂的,與水和絮的持續、無規律狀態相聯系。雖然這兩則概念隱喻的語料均來自古典詩詞,有一定的文學創造性,但其流傳甚廣,已經被母語者耳熟能詳,因此也可以作為本體性隱喻被用來分析。
概念隱喻。如:(1)喜悅是向上。如:情緒高揚/高漲/趾高氣昂/歡天喜地/提起興致;(2)喜悅是人體器官的異常狀態。如:滿懷歡喜/心中按捺不住喜悅/手舞足蹈/喜上眉梢/笑得嘴巴合不上/眉開眼笑。
人在喜悅的興奮狀態下,血壓升高,血流速度加快,肌肉有力,肢體隨之進行較大幅度的動作,整個身體充滿張力,因此喜悅往往和“向上”聯系在一起。
關于東西方人思維差異,一種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西方人更注重對客觀事物及其關系的比較分析,東方人更注重思想之間的比較和辨析。這似乎表明西方人更注重客觀,東方人更關注主觀。如果假設成立,將在語言上有所體現。下面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對“憤怒”“悲傷”“憂愁”“喜悅”在英語文化下的表達進行系統分析。
概念隱喻:(1)憤怒是非理性。如:He was insane with rage;(2)憤怒是負重。如:He carries his anger around with him;(3)憤怒是自然現象。如:It was a stormy meeting;(4)憤怒是兇猛動物。如:Don’t snarl at me;(5)憤怒是火。如:I was burned up.
總體來說,英文中“憤怒”的概念隱喻的源域多為獨立于人類個體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及物體,與人類自身相關的唯有“理性”這一概念。
概念隱喻:(1)悲傷是向下。如:He brought me down with his remarks;(2)悲傷是非理性。如:He was insane with grief;(3)悲傷是暗淡顏色。如:He is in a dark mood;(4)悲傷是控制。如:He was seized by a fit of depression;(5)悲傷是負重:That is a terrible blow.
英文中“悲傷”的概念隱喻源域除“向下”“暗淡”以外,均為獨立于人體的外部力量作用。
概念隱喻:(1)憂愁是向下。如:Repeated failure had left them feeling very dejected;(2)憂愁是負重。如:Wet weather always depresses me;(3)憂愁是缺乏熱量。如:His remarks threw cold water on the party;(4)憂愁是疾病。如:She was heart sick.
總的來說,英語里的“憂愁”與客觀世界中物理上的概念關聯性強,如向下的方向、重量、熱量。
概念隱喻:(1)喜悅是向上。如:I am six feet off the ground;(2)喜悅是活力。如:He was alive with joy. It made me feel great;(3)喜悅是明亮的顏色。如:I was tickled pink.
英文中“喜悅”的概念與人體對“向上”的感覺、視覺對明亮顏色的感受及人體內部動力相聯系。
語言作為一種人類特有的符號系統,誕生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既反應該文化,同時又被其塑造。思維在語言與文化兩者的相互作用下萌生,因此也帶有特定的文化印記。這種觀點不僅與許多使用內省方法對語言、文化與思維三者關系的研究結論遙相呼應,與著名的“薩皮爾-沃爾夫假說”也是相輔相成的。
認知語言學關心的是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概念隱喻作為其傳統的研究領域,關注的是深藏在人們概念系統中的本體式隱喻,因此對某一種語言中概念隱喻的研究更能反應該語言的思維特點。喜悅、憤怒、悲傷、憂愁是人類共有的情感,但不同民族的語言對它們的表達不盡相同,其中有基于人類共同感知的相似之處,也有體現不同文化沿革的差異之處。
這四種情感在漢民族文化環境下的表達主要存在以下幾點特征:第一,與人體的感官相聯系。比如對“悲傷是向下”“喜悅是向上”的概念隱喻利用了人體的方向感;對“悲傷是暗淡”的概念隱喻利用了人的視覺感。這種將情感與人體感官感覺聯系在一起的方式是體驗哲學心智體驗性的有力佐證。第二,與特定的文化象征相聯系。比如“憂愁是水”“憂愁是絮”。水象征連續、流暢,其無固定形態的特征符合中庸之道的折中和讓步。水寧靜中蘊蓄無窮力量體現了漢民族含蓄內斂的個性特點,因此將憂愁比喻成水具有漢民族特定的文化內涵。“憂愁是絮”的概念隱喻多見于文學語言,宋詞尤多,這種隱喻有更多的文學創造性因素,但這些詩句廣為流傳,早已深入人心,因此可以將其視為反應特定文化象征的概念隱喻。第三,與人體內臟器官/五官狀態聯系緊密。漢語中,憤怒、悲傷、憂愁和喜悅這四種情感的概念隱喻都與內臟的異常狀態相聯系。例如表示憤怒的“發脾氣”“大動肝火”“滿腹怒氣”;表示悲傷的“滿腹悲痛”“心慟”“肝腸寸斷”;表示憂愁的“滿腹惆悵”“愁腸寸斷”;表示喜悅的“滿懷歡喜”“喜上眉梢”“眉開眼笑”。綜上,漢語言在情感表達方面與人體臟腑及五官狀態緊密聯系,這可以從中國古代樸素唯物哲學五行說視角加以闡釋。五行學說以五種機制的功能屬性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并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運動變化規律。中國先賢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于醫學領域,以五行的特性分析研究機體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系。五臟中心屬火,肺屬金,肝屬木,脾屬土,腎屬水;五情中,怒屬木,喜屬火,思屬土,悲屬金,恐屬水;五官中目屬木,舌屬火,口屬土,鼻屬金,耳屬水。因此在中國傳統思維中,臟腑、情緒和五官均通過五行理論統一起來,彼此在相互滋生和制約中運動變化、互相作用。這也是文化影響語言,語言反應思維,文化、語言、思維三者辯證關系的有力佐證。
在以英文為媒介的西方文化環境下,“喜悅”“憤怒”“悲傷”“憂愁”四種情感在語言層面的表達更多地與自然現象及物體相聯系,與人類自身的“理性”這一概念相關。這種語言上的照應可以溯源至西方哲學的傳統特征。西方哲學一開始就以自然或“他者”為鏡,這里講的“他者”泛指與人的“本心”相對立的外界對象,最直觀的是自然,在某種意義上甚至也包括與“本心”相對立的人自身。西方哲學的這種“出世”精神,摒棄內心觀照,追求外在本原,致力于形而上學。對本原的認識由“水”“火”“土”“氣”漸漸發展到“存在”——“being”,這一劃時代的概念使西方哲學進入一個認識“他者”的本體論時代。由此,存在(Being)躍升為西方哲學的核心概念,觀照著西方人的生存形態。在這種哲學思維的映照下,反應在語言層面“喜悅”“憤怒”“悲傷”“憂愁”四種情感的表達絕大多數與自然現象及物體相聯系。
CulturalInterpretationofConceptualMetaphorsforEmotionsinChineseandEnglishLanguage
WANG Jin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Abstract:This essay elucidates the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analyzes its application in four emotions, i.e. anger, sadness, anxiety and happiness.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hinking styles and the underlying cultural connotations are reflected and revealed.
Keywords:emotional expressions; conceptual metaphors; Chinese cul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