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1月21日文章,原題:作為司法改革的重要一部分,人民陪審員制度如何幫助中國法院進一步開放西方媒體從不缺乏有關中國司法失當的新聞報道,但近期中國司法改革將有助于改變人們的固有觀念。
中國法院現在關注的焦點是確保供詞是犯罪嫌疑人自愿作出的。然而,排除非自愿證據只是確保審判公正的一方面。另一項非常重要的改革是擴大人民陪審員在審判過程中的參與度。
今年4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這使公民能夠與專業法官一起“審理”案件,人民陪審員在審判中享有“平等的權利”。雖然人民陪審員不能就法律問題進行表決,但他們可以討論相關涉案問題,并與法官就事實問題進行討論。人民陪審員最初是在20世紀50年代引入中國的,引入人民陪審員是為了使公眾能夠在司法過程中獲得更多便利。但新的法律為人民陪審員提供了一個具體的立法基礎,讓人民陪審員的角色價值得到進一步彰顯——旨在促進司法民主。他們現在可以參與討論重要案件,包括涉及死刑的案件。
人民評審員必須是年滿28周歲的中國公民,至少受過高中教育。他們必須正直、守法,并致力于維護憲法。雖然人民評審員是隨機挑選產生的,但有些人并沒有資格擔任人民陪審員,例如律師、公證員和仲裁員,以及那些品格不好的人。由于人民陪審員來自司法體制以外,他們很有希望提供一定程度的獨立思考(這并不總是可能)。這將有助于防止出現不當施壓以及可能出現的司法腐敗。
從理論上講,除非他們了解司法體系,否則人民評審員將缺乏深度,無法對案件審理做出貢獻。然而,如果他們擁有法治理念,他們的存在將有助于確保審判結果公正。中國對人民陪審員合理引導與規范使用的實踐表明:中國認識到,當刑事審判不僅僅掌握在法官手中時,審判過程就會受益。正如亞洲其他國家認識到的那樣,對一樁案件的不同看法無疑有助于案件審判者得到真相。例如,在日本和韓國,非專業性陪審員正在協助法官——盡管程度不同。普通公民參與案件審理還使司法體系在公眾眼中具有更顯著的合法性,并為犯罪嫌疑人提供令其信服的來自于第三方的保證。
重要的是,人民陪審員要站出來。他們必須認識到,自己不是法庭上的“裝飾品”,他們必須做好在必要時與法官進行辯論的準備。可以預見的是,人民陪審員將為促進中國司法改革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格倫維爾·克羅斯,胡建坤譯)
環球時報20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