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健
摘 要:本文在對基坑支護工程失效形成邊坡塌滑、開裂變形災害調查分析基礎上,對邊坡的各種狀態下的穩定性進行分析,確立合適的支護系統。
關鍵詞:機理分析;穩定性評價;變形控制設計
中圖分類號:TU7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0-0103-02
四川省簡陽市某房地產項目為2層滿堂地下室,前低后高,建筑后緊鄰一人工水渠。地下室開挖修建過程中,基坑支護系統局部失穩,基坑邊坡變形、開裂、塌滑,人工水渠河堤拉裂、損壞,附近房屋垮塌,造成較為嚴重的社會影響,損失重大。為此急需對邊坡進行有效支護,恢復河堤和水渠,減少損失。
1 基坑邊坡失穩現狀
建筑物地下室基坑開挖面進入地下負二層,邊坡支護失效,沿人工水渠展布的基坑邊坡出現兩種失穩狀態:一種是支護系統完全變形破壞,邊坡塌滑、拉裂,河堤局部垮塌,水渠局部拉裂破壞,渠水外泄,渠邊建筑垮塌(AB段);第二種是,基坑邊坡變形加大,邊坡體上出現較多裂紋,支護系統部分破壞,形成潛在不穩定坡體(BC段)。
2 基坑邊坡原支護設計方案及不足之處
(1)原支護設計方案采用鋼管樁+掛網噴砼支護:鋼管樁采用12根φ60mm鋼管成方形排列為一排,鋼管間距0.3m,進入強風化巖層,每排間距2.5m,臨基坑邊5m,沿基坑邊展布,同時基坑邊坡臨空面采取掛網噴砼進行護坡,坡面近直立。(2)支護設計不足之處:一是沒有對邊坡范圍進行詳細勘察,工程水文地質條件不清,導致邊坡區域內的老滑坡在基坑開挖后復活,坡體變形、破環嚴重;二是支護設計采用是柔性支護系統,較大的變形,導致水渠的拉裂破壞,水渠的滲水又危害邊坡的穩定,同時擴大了災害影響的范圍[1]。
3 對邊坡變形區實施專項勘察
(1)查清了坡體工程水文地質條件;查清了履蓋層厚度;查清了滑坡和潛在不穩定坡體的分布和影響范圍;(2)查清了滑坡段支護系統失效的形成機制。老滑坡段自然地形坡度總體不大,地形坡度15~25°,斜坡體內有厚度2~6m不等堆積體,其成份為素填土、粘土,素填土結構松散,粘土層具弱膨脹性,遇水易發生脹縮變形開裂,下伏基巖全風化泥巖厚度較大,全風化表面夾有細砂及角礫,地下水易沿全風化表層下滲,軟化全風化泥巖,再加上全風化巖上覆粘土具弱膨脹性,粘土見水后強度降低,粘土及全風化泥巖之間易于滑動,基坑位于坡體前沿,開挖形成臨空,臨空面坡度50~60°,開挖切坡高度5~6m,引起老滑坡重新滑塌。基坑開挖支護因未考慮老滑坡和地下水的作用,只按一般土壓力進行抗滑設計,本段原采用鋼管樁+掛網噴砼支護系統變形超過允許值,該段支護徹底失效;(3)潛在不穩定坡體段因基坑上覆土層由素填土、粘土、全風化泥巖組成,上覆土層力學性質差,有一地表水體進入坡體內部,坡體自穩能力差,加上基坑開挖形成較陡臨空面,雖采用鋼管樁+掛網噴砼支護,支護局部已失效,坡體上出現較多平行于基坑邊的裂隙,形成潛在不穩定坡體;(4)分析了滑坡段和潛在不穩定坡體的坡體穩定性;(5)提出了防治方案建議。
4 補救設計
(1)滑坡段(AB段)在天然工況下和在暴雨工況下處于不穩定狀態。(2)潛在不穩定坡體段(BC段)在天然工況下處于欠穩定狀態,在暴雨工況下處于不穩定狀態;直接危及基坑邊坡和人工水渠的安全,現有的支護系統已經失穩,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證邊坡的安全。根據計算分析,采用樁板墻支護系統+墻后盲溝排水+坡頂道路邊溝排水,樁間距均為3.5m,設計具體見AB段基坑邊坡支護施工設計剖面圖1所示,BC段基坑邊坡支護施工設計剖面圖2所示[3-4]。(3)AB段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過水箱涵恢復已破壞的人工水渠(由具有水利設計資質單位根據邊坡勘察報告完成專項設計)。
5 施工監測及總結
(1)在樁板墻完成冠梁澆筑后,設置邊坡變形監測點,及時對邊坡和支護系統進行變形監測,并持續了一個水文年度的監測,監測結果顯示,支護系統變形較小,坡體穩定,人工水渠未再發生變形。(2)在專項邊坡勘察后,根據勘察結果,采取合理的支護系統,保證了基坑邊坡的穩定性。(3)支護方法的確立應考慮邊坡變形的要求。(4)排水采用盲溝+坡體道路邊溝排水,對坡體的穩定也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S].
[2]DZ/T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S].
[3]GB50021-2001(2009年版).巖土工程勘察規范[S].
[4]GB50026-2007.工程測量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