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蔓 鐘昊晟 鐘生軍
摘 要:大數據是一個具有時代標志性的事物,正以物聯網、社交網絡、云計算等網絡服務持續記錄、刷新著的數據信息形式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社會活動,同時大數據也促進著教育的變革,具體到《交通運輸安全管理》課程學習中,即需要每一個參與者去探究、創新實施教育公平、以人為本、自主、合作等大數據驅動教育理念的標志特性,尋求時代背景下的專業人才培養途徑。
關鍵詞:大數據;課程學習;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0-0249-02
《交通運輸安全管理》課程是運輸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研究交通運輸安全規律及其應用的管理學科,是以人、車、路、環境與安全事故之間相互關系為研究對象,從預防出發采取措施進行管理的課程。課程學習的基本目標:培養學生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意識,提高學生交通運輸安全管理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技能;課程學習基本要求:緊密結合我國交通安全管理體制和交通運輸行業及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大量數據實證基礎上,通過分析并尋找事物規律,進行事前、事中、事后預防與控制性應用;課程學習教育使命:將教育公平、以人為本、自主、創新等教育思想和觀念貫穿于學習實踐活動全過程。
1 常規學習已制約課程目標達成
目前《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學習采用以課堂為主模式,教師憑借對教育理念理解,借助專業知識和自身職業能力及經驗進行課堂設計,輔助案例、視頻、圖表、圖片等資料,采用課堂提問、討論、情境模擬等方法,提升課堂學習效果。實際情況是僅通過教師課堂努力達成的學習狀況與課程目標存在著難以縮短差距,仍存在一些亟需突破的局限所衍生的遺憾。
1.1 有限的課程資源是目前難以突破痛點
缺乏優質資源和條件,學習受內容、時間和空間限制,無法用簡單有效方法揭示課程學習本質:在大量實證基礎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理實一體內容實施效果不佳;被教材知識所約束,難以學以致用。如人、車、路、環境是交通運輸安全四大成因,其中由內隱性導致的一些人的行為特性與交通運輸安全關系因缺少充足的可用、可視的佐證課程資料,許多內容就只能概念化處理。
1.2 知識傳授模式與學生需求產生矛盾
在高速發展社會中,學生的思維、生活、學習方式早已發生了變化,課程學習還維持在理論驅動的知識傳授模式:如學生本是交通安全人人有責的行為主體之一,在學生缺少實踐和接收大量實證資料條件下,以灌輸方式被動學習自然降低量變發酵至質變的可能,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性、自主性無以體現,變相促成了學生懶于深度學習和思考的習性,以人為本、自主學習論為空談。
1.3 信息缺失會導致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質疑
《交通運輸安全管理》課程要具備專業的導向性,知識結構與就業需求之間必須建立對應關系,課程的學習即是學生收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是收集、分析信息并將信息處理應用于學習工作中的行為習得過程,更是職業素養的培育過程。這一過程需要課程與行業結合數據、學生個人學習數據、社會就業相關數據等有機結合,其中有一方面數據信息不到位,課程培養目標與行業就業崗位需求難以統一,必然造成學生學習的困惑,產生對課程學習的質疑。
1.4 學生學習的無所作為疊加教師的無利作為
學生學習的無所作為是指學生在《交通運輸安全管理》課程學習中不知如何學習和不愿學習,集中表現為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易轉移,無心學習,只是將課堂學習當做“過場”而做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項;教師的無利作為是指明知道學生心不在焉,卻無有效方法進行針對性改進,只用獨角戲式宣講去影響和感染學生自然成效呈微。如課堂上學生被手機控制,教師與手機爭搶學生注意力,這一常態現象就是一明顯說明。
2 大數據教育理念在《交通運輸安全管理》課程中的實施
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教育大數據是指在整個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教育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與學科、教學、學習相關的具有巨大潛在價值的數據集合。只有將教育理念、數據集合融入到課程學習中,才有發揮巨大潛在價值可能。
2.1 理念實施的組織運籌與安排
2.1.1 多元化教師團隊是實施的前提
信息與資源充分利用是大數據基本要求。成立以課程為主導的跨部門、跨學校、跨學科的線上線下多元化課程教研小組,通過優勢資源的借鑒與組合,形成集群式教師團隊,不僅扭轉一位教師承擔一門課程種種局限,還能從理論、實踐、拓展、信息技術、數據收集分析與應用等方面滿足《交通運輸安全管理》課程需求,發揮各類教師在導學、教學、督學等方面強項,特別是行業、企業從事交通運輸安全管理一線工作人員以及與其相關的法律、保險、車輛、道路、安全心理等從業人士加盟,豐富的教師資源能從學科發展、社會需要等幾個維度保證課程學習質量。
2.1.2 整合資源以建設動態性數據課程
數據資源整合利用不僅能突破課程教材局限,還能通過對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大數據挖掘與分析,用前瞻性的視角建構可持續性學習內容,用知識結構前沿化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實現教育為社會服務的價值。如新能源汽車應用,車輛使用方面的安全隱患發生了變化,車輛的安全管理內容隨之調整。
根據《交通運輸安全管理》課程目標及社會實踐發展情況,利用一定的條件和手段,收集相關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篩選、整理,按課程需求加工成不同需求層次數據資源:如表1所示。
2.2 遵循知識轉化能力教育原則
2.2.1 變課堂為知識內化能力的氣場
因知識傳授前移至課前線上完成,課堂演變成為滿足學生個性化需要,以重構主義,人本主義為指導,混合了多種學習策略和學習資源,重視教學結構和知識結構的重新安排,強調教學相長,以學促教,師生共同進步[1]的內化氣場。在師生認知已達成大數據驅動教育理念轉變,具備創造性的信息資源支持服務的條件時,把握住師生、生生面對面的機會,在注重學生學習行為規范的同時營造學生愿意學、主動學、方便學、會學、相互促進合作學習環境;讓學生按課程學習要求進入高度參與、學思結合、勇于創新學習狀態,努力將課程學習轉化成心智技能習得、職業素養習成、融入社會的媒介;在滿足共性基礎上兼顧個性需求,幫助學生選擇與自身需求、優勢、風格相吻合的專項學習與能力發展方向。
如開篇交通概況部分內容,學生在線上完成相關的大數據資料學習后進行初步的數據統計、整理、對比、分析,在課堂實施師生互動學習策略中自主、合作、探究出交通的發展與交通運輸安全的規律并提出預測性管理設想。
2.2.2 用虛擬仿真情境充實和完善理實一體
《交通運輸安全管理》課程涉及知識面廣,與社會實踐活動聯系較強,交通運輸安全呈多樣性、復雜性、常發性、隱蔽性等特點,決定安全隱患——安全事故——安全預防的理論與實踐不易實驗操作。如安全事故牽涉前因后果及相關因素之間關系復雜,無大數據支撐學習只能停留在表面粗略結論性認知上,無法深入探求因果和建立感性至理性思維。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完成對現實世界的抽象、模擬、仿真,是人類探索世界、科學實驗的重要方法[2]。在大數據背景下借助虛擬現實技術且結合學科特性搭建數據課程平臺,在課堂上進行情景創設,轉變信息呈現方式,即可將以往模糊、抽象、靜態內容變為具體、形象、動態化的數據信息,彌補理論與實踐方面存在的教學缺陷,提升學習效果。
如導入以課程學習團隊為標的學生個人信息,模擬出學生作為交通運輸參與者、管理者的生理、心理、行為特性,分析出存在的交通運輸安全隱患可能導致安全事故的數據信息,再反思其原因→在個性特色上尋求共性→制定針對性預防措施和管理辦法。這種遵循課程學習目標又富趣味性、高參與性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知識轉化能力的學習方面變得更有活力。
如交通事故內容學習,學生除了自己查閱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外,還能通過線上教師理論傳授,課堂上師生共同參與的大數據虛擬仿真實驗活動,課后與專家、安全管理人員、事故責任人、法律工作人員等在課程共享平臺上進行線上溝通,可完成橫向、縱向知識擴展和遷移,確保人才培養質量要求。
2.3 利用數據信息對學習行為實行監控和干預
大數據驅動的教育理念要求重視諸多變量帶來的影響,其中教育對象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部因素。盡可能收集與學生課程學習有關聯的信息,建立學生課程過程學習檔案,對學生學習時間、學習進度、學習交互、學習檢索和學習效果等實行過程性監控。根據學習過程性監控的反饋數據信息對學生學習給予適應性干預。如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學習順利過渡,通過數據信息分析精準定位學生學習存在的薄弱環節,針對問題設計課程學習策略,選取合適的學習方法和形式,協調學習過程中存在一些矛盾,糾偏及調適一些適應性差的對策與措施。
3 建立與大數據理念匹配的評價體系
過程性評價是“內化”的保證,建立與之相匹配的評價標準必須具備:一是改變對知識掌握的結果性考核所帶來的學生為考而學,挫傷了學生學習動力的“應試教學”評價方式為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督促學生自主學習,完成知識遷移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體系;二是試行基于大數據的多方參與評價體系;三是創設能引導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輸入式教育向智慧教育轉變的形成性評價內容,才能確保大數據驅動教育理念的實施,釋放巨大潛在價值。
4 制定《交通運輸安全管理》課程大數據應用標準
《交通運輸安全管理》課程大數據對促進教學改革和教學決策優化有著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但在應用方面可能帶來系列問題卻是參與者必須要面臨的難題:如課程大數據收集、篩選、整理、挖掘分析在量與質、深與淺等方面應把握的度;課程大數據線上開放時間、開放范圍、開放程度、開放對象的統一規定;課程大數據處理和運用過程中存在數據信息泄漏的風險界定;課程大數據資源共享條件;課程大數據的更新時間;課程大數據牽涉的教師和學生的基本數據信息安全與隱私糾紛等問題,因此必須出臺《交通運輸安全管理》課程大數據開發應用、運營維護和動態數據庫建設管理方面的相關要求,制定一套相對完整、可行的標準和責任追究制度。
大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只有將大數據驅動的教育理念應用、實施于具體課程學習中,才能抓住時代與課程發展的機遇,才能適應大數據時代對運輸管理類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寶賢,唐建榮.互聯網+“下會計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J].財會月刊,2017,(36):80-85.
[2]劉柳,楊旸,謝亞霓.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領域研究分析[J].軟件導刊,2017,(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