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海東
摘 要: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所有致力于擺脫貧窮泥沼的國家和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就扶貧開發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形成了新時期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精準扶貧就是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和核心內容,為我們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具體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林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林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等多重功能,決定了林業在扶貧攻堅中具有獨特優勢。林業具有產業鏈條長、進入門檻低、一次投入、長期受益等特點,充分利用縣域豐富的林業資源,大力發展林業,對改善縣域生態條件、壯大縣域特色經濟、促進貧困群眾精準脫貧、鞏固扶貧攻堅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脫貧攻堅;民生林業;生態林業;大有可為
中圖分類號:D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0-0208-02
林業在脫貧攻堅戰中大有可為。林業承擔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五個一批”中“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重任,同時也承擔著“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責任。在精準扶貧中,林業部門應突出自身特點和優勢,把扶持的重點放在造林綠化、林果栽培、林產品經營、林業科普宣傳等方面,安排林業重點工程到扶貧村,送林業科技知識到農戶等,使符合縣域生產條件和農戶實際的林業扶貧項目產生良好的效果。
1 民生林業在脫貧攻堅戰中大有可為
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要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強化精準扶貧理念,發揮產業優勢,走出符合清澗實際的發展致富之路。
1.1 發展以紅棗為主的林業產業助推精準脫貧
近年來,在清澗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精準的找到了一條適合縣域自身發展的產業致富路,那就是堅定不移走以紅棗為龍頭的特色產業路。清澗素有“中國紅棗之鄉”的美稱,現紅棗種植面積達90萬畝,盛果林60萬畝,正常年景產量20萬噸,產值達9億元,是清澗絕對的主導產業,是強縣富民的好產業,是清澗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2017年林業產業建設以提質增效為核心,新栽與改造并舉。新建經濟林基地7500畝,有2000畝安排在了貧困村,其中在貧困村康家灣高標準新建經濟林基地700畝,貧困村唐家河新建紅棗精品示范園一個,貧困村郝村農場新建采摘園600畝。2017年改造紅棗低產園2萬畝,貧困村涉及到1萬畝,通過低改達到紅棗豐產的目的,預計低改后的棗林畝產能提高一倍,且品質尤佳。2017年產業脫貧投入資金986.3萬元。緊緊把林業產業培育、發展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讓一批缺經驗、少技術的貧困戶通過產業發展,逐步增加收入,從而實現脫貧致富。
1.2 林下經濟帶動精準脫貧
充分利用林業資源優勢和林蔭空間,通過建立“公司+基地+貧困戶”等多種模式,大力發展林藥、林禽、林菌、林蜂等林下種養業,從事林下種養殖的企業與合作社不斷增加,其中規模較大的和平紅棗業有限公司,林下散養基地被評為省級示范基地。聚合貧困農戶共同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業,迅速拓寬了林農和貧困戶增收路子,成為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2017年林下種植油用牡丹、中藥材4500畝,給予貧困戶每畝補助500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是林農朋友一筆不菲的收入,預計今年林下經濟產值近一千多萬元。
2 生態林業在脫貧攻堅戰中大有可為
牢固樹立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在保護資源的前提下搞好開發利用,積極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讓貧困人口從生態建設中得到更多實惠。
2.1 新一輪退耕還林助力精準脫貧
新一輪退耕還林的實施,為我縣推進精準脫貧提供了新的機遇,也為我縣的綠色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新一輪退耕還林每畝補助1500元,大部分栽植了核桃、蘋果、山杏等經濟林樹種。通過實施退耕還林,農戶不僅能直接獲得政策補助資金,還確保了生態和增收兩不誤、兩穩定。2017年完成退耕還林工程造林2780畝,貧困村、貧困戶得到了優先安排。
2.2 生態建設助力精準脫貧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因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實施林業生態建設工程,以及安排造林綠化、森林撫育等任務時,把資金和項目重點向貧困村、貧困群眾傾斜,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項目實施,幫助貧困人口在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的同時,獲得更多的勞務收入。2017年將完成三北防護林人工造林15000畝、封育5000畝、重點村綠化4個村。這些生態林業項目全部安排在了貧困村。投入生態資金700多萬元。
2.3 安置生態護林員上崗就業助力精準脫貧
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2017年在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優先選聘有勞動能力的213名生態護林員上崗就業,參與森林防火和巡山護林等工作,每月補助500元,一年補助6000元,增加穩定收入、達到致富脫貧目的。
3 林業科技支撐在脫貧攻堅戰中大有可為
組織林業科技干部有針對性的進村入戶開展林業科技培訓,組織有意愿發展林業產業的貧困戶來參加各種紅棗豐產、核桃栽培管理、林下種養殖等技術培訓,把好的理念、技術、經驗傳授給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幫助其掌握技能,引導貧困人口增強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意識,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
4 正確處理好林業扶貧開發中的關系
4.1 要正確處理好興林與富民的關系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就是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的形象比喻,兩者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發展林業就是要一手抓生態,一手抓民生,充分實現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基礎上創造“金山銀山”,真正實現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的有機融合。只有把富民作為林業建設的目的,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為林業的改革和發展注入活力;只有人民群眾生活富裕了,才能為林業建設提供物質保障和精神力量,更好地推動林業又快又好發展。
4.2 要正確處理好外在幫扶與內生發展的關系
減貧與脫貧,不僅需要外部的幫扶,更需要自身內在的動力。因此,既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貧困地區的“輸血”,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努力幫助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幫助貧困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又要著眼長遠,注重強化“造血”功能,扶持發展壯大紅棗支柱產業,培植壯大一批龍頭加工企業,開展職業技能和創業就業培訓,激活貧困村和貧困戶內生的發展潛力。
唱好林業戲,實現精準脫貧。2017年是實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之年,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越往后脫貧難度越大,因為剩下的大都是條件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深的村子和群眾,今后必須要充分認識到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艱巨任務。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我們必需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林業舉措,淋漓盡致的發揮林業在扶貧攻堅戰中的關鍵作用,讓資源變資產,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帶動貧困人口增收,加快貧困群眾脫貧步伐,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給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參考文獻
[1]楊善林,周開樂.大數據中的管理問題:基于大數據的資源觀[J].管理科學學報,2015,(05):1-8.
[2]胡振光,向德平.精準扶貧的政策建構及演化邏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08):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