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九·一八”!一個苦難深重的日子,中華民族的國恥日!一陣陣凄厲的防空警報聲在城市上空響起,撞擊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也警示著這段屈辱的歷史:永遠珍愛和平,努力鞏固國防!
“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86年了,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張學良,一位世紀老人,親身經歷了這一事件,并因此事和5年后的西安事變而被軍事法庭審判,遭受了長達52年的牢獄之災!他百年孤獨的身影幾經輾轉,遷徙到一個個他并不愿意去的地方,直到生命彌留之際也沒有能夠葉落歸根,回歸故土,只能埋骨異國他鄉。
他晚年重獲自由后的回憶懺悔,還原了那段塵封已久歷史的真相:他說不抵抗命令是他下的,與蔣介石無關,大陸人說蔣介石給他下了不抵抗命令,是共產黨為他解過……換句話說,是他的戰略判斷失誤導致了東三省的淪喪,而所謂的不抵抗手令純屬子虛烏有的政治夸張!
由此可以看出張學良特立獨行的人格魅力,他和世俗常人很不一樣,可以說是一個“很怪”的人;他既不邀功,也不諉過,是一個敢作敢為、實話實說、實事求是的性情中人。世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莫衷一是,有人說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稱他是歷史罪人。而他自己是這樣說的:“我這個人從來是任人褒貶,人家寫什么我從不辯,一切毀譽由人……”
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和氣量??!我們肯定想知道:張學良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我想用“少年得志大不幸,半生孟浪千古恨”兩句詩概括他曲折傳奇的一生,認為這是再恰當不過了。
作為白山黑水這片肥沃土地的兒子,他肩負保家衛國之責;周旋于日本、蘇聯兩大國之間,謀求生存,他需要左右逢源;身處四分五裂的軍閥混戰年代,力圖自保,他需要臨機應變……而他卻缺少父親張作霖那樣縱橫捭闔、黑白通吃、軟硬兼施和駕馭全局的能力。很多時候,表現出的是年輕氣盛、任性孟浪,遭受挫折后又迅速走向另一個極端,徹底否定自我,沒有自己的主張……
總之,他沒有獨當一面的經歷和能力,又缺乏大風大浪的歷練,在突發事件中匆忙接班,才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就注定了他只能成為集家仇國恨于一身、飽含悲劇情懷的歷史人物。
張學良出生在逃難的馬車上,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他是家中長子,張家的重擔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他父親“東北王”張作霖為避北伐軍鋒芒,在戰略收縮、回撤關外的途中,突遭日本關東軍謀殺,命喪皇姑屯,留下了東三省偌大的爛攤子等他去收拾。東北軍政系統內部派系林立,爾虞我詐,明爭暗斗,有苗頭禍起蕭墻。山海關內,革命浪潮席卷,風起云涌,如火如荼,北伐軍氣勢如虹。小日本虎視眈眈,唯恐天下不亂,步步緊逼。蘇聯陰險狡詐,坐山觀虎斗,隨時準備落井下石……可謂內憂外患,八方受敵。整個東三省的亂局,就像一座大山,壓得這位28歲的年輕接班人喘不過氣來。他必須同時在幾個雞蛋上跳舞,踩碎一個都會招致滅頂之災,東三省的前途和他個人的命運都兇險異常。
當然,他父親也給他留下了幾十萬的東北軍精銳部隊,在那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年代,這可是一支實力雄厚、舉足輕重、不可小覷的武裝力量!此時的他,既年少得志,也危機四伏,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就是挑戰和機遇并存,關鍵就看他的意志力如何,運作手腕是否高超,有沒有駕馭全局的能力。
首先是東北易幟。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向全世界發布通電,毅然宣告“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他把東三省原來懸掛的北洋政府時期的紅黃藍白黑五色旗,改為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擁護國民政府的政治行動,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東北易幟”。
東北易幟,無疑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標志著北伐戰爭的結束,使原本四分五裂的國家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這樣一來,就使小日本奪取中國東北的陰謀暫時停頓下來,維護了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這是張學良審時度勢、順應時代潮流的豐功偉績,歷史自有公正評價,這一點毋庸置疑。
其次是楊常事件。1929年1月10日,即東北易幟后的第12天,就發生了楊宇霆和常蔭槐一起被槍殺于奉天大帥府老虎廳的事件。隨后,各家報紙都刊登了楊常被殺的原因,看起來非常正規,也無懈可擊,即:楊常罪有應得,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但小道消息的版本也很多,其中有一點驚人的一致,即楊宇霆如日中天的氣勢已經危及張學良的威望和地位,張學良除了殺人立威,別無選擇。也有人說張學良中了日本人的反間計:楊宇霆足智多謀,對日本人的合作要求總是虛與委蛇,是繼張作霖后日本最想除掉的人。可見,張學良為確保自身地位、鞏固東北大權,楊宇霆的排日引來日方不滿等原因,導致了楊常被殺的命運。
應該說楊常二人雖有跋扈之舉,但罪不至死,張學良痛下殺手,著實令人心寒齒冷,這不是果斷而是草率,也可從中看出他任性、孟浪的一面。與他老子相比,權謀之道相去甚遠。如果張學良不殺楊常,以楊宇霆的謀略和老練,日后或許能阻小日本于國門之外;即使不能,也不至于將東三省拱手相讓,張學良也不會背負罵名一輩子。然而歷史的走向已經被他扭轉,沒有如果!
再次是戰敗中東路。1929年7月,張學良以武力收回蘇聯掌握的中東路部分管理權,將蘇聯職員遣送回國,這就是中東路事件,由此引發了武裝沖突。國民政府被迫對蘇宣戰,雙方動員兵力達到20萬人,蘇軍傷亡800多人,東北軍傷亡2 000人,被俘7 000人,中方慘敗。
張學良在蘇聯已經做出讓步的有利形勢下仍打響了第一槍,就顯得很草率、很魯莽了。
中東路戰敗使黑瞎子島被蘇軍占領,直到2005年才收回島嶼的一半,遺恨千古!中東路戰敗使張學良從此患上了“恐洋癥”,再也不敢單獨與日本或蘇聯進行武力較量,為兩年后不放一槍一彈、將東北拱手讓給小日本埋下了伏筆。中東路戰敗也使東北軍的外強中干暴露無遺,小日本奪取我東三省的野心更加膨脹,為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最后是兩個“九·一八”。張學良一生經歷過兩個“九·一八”,一個為他帶來了巨大的榮耀,一個給他帶來了終身的恥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榮辱亦如榮枯,本非稀奇。但人生榮之至、辱之極,且僅相隔一年,又都發生在9月18日這一天,恐怕并不多見。
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發出了一紙和平通電,石破天驚!中原大戰的各方瞬間偃旗息鼓,罷兵休戰,馮玉祥、閻錫山認輸,蔣介石獲勝。隨后,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登上了權力巔峰。
1931年9月18日,又一個“九·一八”——眾所周知的國恥日。有一首經典老歌《松花江上》,自誕生之日起就風靡中華大地,經久不息地傳唱: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這首因目睹無家可歸、流浪四方的東北難民而創作的旋律壯烈低回、如訴如泣,不知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奔赴抗日戰場!
也就是從這一天起,張學良“恐洋癥”的心理陰影和任性、孟浪的性格缺陷放大到了極致,他竟然鬼使神差地急令東北軍撤回關內,讓日本人輕而易舉地侵占了三千里東北黑土地,并用東北軍來不及帶走的大批槍械和軍用物資來屠殺中國人民,更激起了小日本更大的狼子野心,欲以東三省為跳板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迅速將中華民族推向亡國滅種的境地……
“九·一八”事變后,馬君武先生寫詩諷刺張學良,詩曰:“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沈陽?!贝嗽娏鞑パ讣?,傳誦一時,時人對他將東三省拱手讓給日本人、東北軍退縮關內的怨憤之情可見一斑!
張學良從此落下了“不抵抗將軍”的罵名,跌入了人生的谷底,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恥辱,也是有些人稱他為歷史罪人的原因。
五年后,他任性、孟浪的性格缺陷再次慣性發作,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這次他把天捅了個窟窿,又一次扭轉了中國歷史的前進方向!而他本人的政治生命也因此徹底夭折,他走到了政治生涯的終點,也走向了漫長囚徒生涯的起點……
少年得志大不幸,半生孟浪千古恨!前車之鑒??!
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
作者簡介:金草人(1967-),男,本名徐壽森,江蘇鹽城人,本科,高級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