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小綿
2015年上映的電影《布魯克林》,由愛爾蘭著名導演約翰·克勞利執導,主演為影壇新秀西爾莎·羅南。故事改編自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的同名小說,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愛爾蘭小鎮女孩艾利斯離開故鄉和親人,遠渡重洋來到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的生活經歷和感情抉擇,體現了一代愛爾蘭移民的生活縮影。該影片2015年1月在圣丹斯電影節舉行首映,首映的第二天,福克斯探照燈便以900萬美元取得了影片在北美的發行權,該片還獲得了2015年溫哥華國際電影節的觀眾選擇獎。
影片原著小說作家科爾姆·托賓是享譽國際的愛爾蘭當代著名作家,其長篇小說《布魯克林》入圍2009年布克獎,并獲得2009年科斯塔年度小說獎。托賓的作品以描寫愛爾蘭社會狀態、移居他鄉的移民生活、對個人身份與性取向的探索為主。他的小說文筆優雅,內斂、含蓄,被譽為“英語文學中的語言大師”。
一、離開故鄉——迫于無奈
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小鎮女孩艾利斯父親早逝,同母親和姐姐生活在愛爾蘭東南部的小鎮恩尼斯科西。她性格內向,甚至有些羞怯,在家鄉飽受冷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感情生活也頗為坎坷。她工作的雜貨店老板娘凱利小姐為人尖酸刻薄、勢利、攀高踩低、倚老賣老,認為自己熟諳本地人情,可以洞穿他人的一切,總是一副氣勢凌人、準備隨時教育他人的模樣。當艾利斯告訴她“我要去美國了”時,她馬上一臉譏諷地說:“你那可憐的姐姐……這個國家的母親總是被長大的子女拋棄。你的姐姐羅斯,她的余生就只能待在這里照顧你的母親了。”在這樣令人壓抑的工作環境中,每天承受著老板娘的冷嘲熱諷、自以為是,艾利斯覺得窒息,前途一片迷茫。
艾利斯的姐姐羅斯在打高爾夫的過程中認識了佛勒德神父,請他幫忙安排艾利斯赴美。羅斯非常照顧艾利斯,她是個獨立、堅強且有遠見的女性。在離別前夕,她看到艾利斯的行李箱中只有幾件衣服時,感嘆自己沒有將妹妹照顧好。她說:“我會把掙到的每一分錢都花在你身上,我愿意。但是我沒法給你一個未來,沒法給予你想要的生活。”羅斯為了妹妹能有更美好的未來,一個人承擔了照顧母親的責任。她相信艾利斯只有走出小鎮,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才能收獲更好的人生。
正是因為家鄉的閉塞、鄰人的刻薄、家人的支持才使艾利斯最終踏上了通往異國他鄉的輪渡。當輪船的汽笛聲響起,看著姐姐揮手告別,母親因無法忍受離別之苦而提前轉身離去,艾利斯淚眼模糊,從此她將孤身一人遠赴他鄉,開啟全新的人生。
二、初到異鄉——艱難融入
在去往紐約的船上,艾利斯結識了同為愛爾蘭人的舍友。她給了艾利斯很多建議和提醒。在下船之前,她對艾利斯的發型、衣著和舉止進行了指導,并告訴她在過美國海關時,要“挺胸抬頭、擦亮鞋子,無論如何都不能咳嗽,不要表現得粗魯或固執,但也別緊張,把自己當個美國人”。艾利斯聽從了舍友的建議,從容地過了海關。來到了夢想中的布魯克林,她開始了自己的移民生活。
艾利斯來到布魯克林,住在房東基歐太太家中,并在佛勒德神父安排的百貨商場里上班。小鎮女孩初到大都市,陌生的環境和人際關系使她無所適從,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與人相處都需要處處學習。她性格內向、在房東太太家的餐桌上沉默寡言,幾乎不參與餐桌話題;在工作中,跟同事很少交流,使別人覺得她冷漠、難以接近。因為思鄉情重,她難以在工作中對顧客做到面帶微笑而遭到經理的批評。只有家人的來信才能打開她的感情閘門。她一遍又一遍地讀著母親和姐姐的信,濃濃思鄉情使她淚如泉涌。
艾利斯參加了佛德勒神父組織的圣誕聚餐,為那些無家可歸的愛爾蘭人提供餐食。艾利斯問神父:“這些人為什么不回家鄉呢?”得到的回答是:“像你這么年輕漂亮的姑娘在家鄉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像他們這樣的就更不容易了。他們有些人已經來了50多年,與家鄉完全斷了音訊。”這些當年的移民者,為了美國架橋鋪路,耗光了自己的青春和歲月,卻沒有融入美國社會,更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當歌者的思鄉歌聲響起,在場的所有愛爾蘭移民都陷入對故鄉的思念和回鄉的無望中。艾利斯在歌聲中思索著自己的人生該何去何從。哪里才是故鄉呢?
艾利斯的善良贏得了房東基歐太太的賞識和信任,讓她住進了有獨立門房的地下室。她還得到了陌生人的資助,在夜大學里學習記賬。而遇到意大利裔小伙托尼更是艾利斯在異鄉的一抹明媚的陽光,他雖然不帥,但溫暖幽默。他只是個水暖工,但勤奮踏實。愛情讓艾利斯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工作上更是如魚得水。托尼的家人也喜歡艾利斯,兩個同為移民的年輕人互相愛慕,相互支持。艾利斯在布魯克林從此不再孤單。美好的生活似乎正朝著艾利斯招手。但一封家書打破了這剛來的幸福,姐姐羅斯突然病逝,這個對艾利斯來說甚至比母親還要親近的人就這樣永遠離開了她,而她甚至無法回去參加她的葬禮。在一番痛苦掙扎后,艾利斯決定回愛爾蘭。在離開之前,她和托尼領了結婚證書。這是她對這份感情的一份承諾,也為艾利斯重回布魯克林埋下伏筆。
三、返回故鄉——幻象破滅
從大都市布魯克林回到家鄉的艾利斯,穿著時髦,自信篤定。她再也不是離開前那個怯弱、卑微的女孩了,她是那樣的從容有底氣,從內心深處散發著光芒。在布魯克林的經歷不僅改變了艾利斯的衣著服飾,更強大了她的內心。所有的好運突然一下子向她襲來。羅斯生前工作的公司請她去做簿記員,母親和閨蜜給她介紹當地的富家公子。她既有了體面的工作,又有了一份令人艷羨的姻緣。艾利斯迷失了,這些她在離開家鄉前無法擁有的生活現在成為現實,那她還有必要再背井離鄉,遠渡重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嗎?她將托尼寄給他的一封封滿載思念之情的信放在床頭,不再拆封。艾利斯動搖了,她有那么一段時間不再考慮回到布魯克林,因為她想要的一切都在家鄉實現了。直到雜貨店老板娘的一番話徹底使她清醒。回到家鄉的艾利斯變了,但是小鎮沒變,刻薄的老板娘也沒有變。她以一貫指手畫腳、盛氣凌人的腔調警告艾利斯,說她知道艾利斯在布魯克林已經結婚。迷失在幻象中的艾利斯終于清醒了。她說:“我都忘了這個鎮是什么樣的了。”最終,艾利斯認清了自己的內心,再次離開那個令她失望的家鄉,重返布魯克林。
四、結語
小鎮女孩艾利斯在家鄉前途無望,在家人支持下離開家鄉,前往美國尋找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人生,在經歷了一番努力后,逐漸融入當地生活,收獲了事業和愛情。什么是故鄉?什么是異鄉?能被接納、有愛、有安全感,努力能得到認可的地方就是故鄉。正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
(渭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