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昌
“人不讀書,不能成人。”在鄂北,民國課本中的這兩句話,在農家孩子中廣泛流傳。湖北省大悟縣宣化店鎮上丁家塝村當年住著丁中福、董氏夫婦,有三個兒子,老大丁和祥、老二丁和元、老三丁和高;三兄弟雖然沒進學堂門,但懂得許多課本中的道理,他們很早參加革命隊伍,至今,在宣化店鎮還流傳著上丁家塝“童子團”三兄弟的故事。
“最可靠的對象”
大悟縣是全國有名的將軍縣,大悟縣宣化店鎮又稱“將軍鎮”,全縣37位開國將軍中,有16位來自宣化店鎮。位于宣化店鎮10公里的上丁家塝村南近湖北紅安七里坪,東接河南新縣卡房鄉,地處大別山腹地。大革命時期,鄂豫皖根據地是開國元帥徐向前、大將王樹聲早年鬧革命的地方,上丁家塝是個只有百十人的村子,那時村里的孩子大多參加“童子團”“赤衛隊”。上丁家塝村中門樓的丁中福、董氏夫婦早年教導孩子讀書,明白世間道理,不僅全力支持三個兒子參加革命,倆人還時常為當地早期革命領導人鄭新民放哨、送飯、送信,對革命給予了極大支持。
據民政部門統計,上丁家塝村有記載的革命烈士就有20余人。全國解讀后,徐向前、王樹聲曾在回憶中贊揚上丁家塝村的群眾是革命“最可靠的對象”。
綽號“賣不掉”
老大丁和祥早年參加革命,因懂得一些書本知識,是“童子團”的聰明人。1927年在鄭新民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受鄭新民直接領導。那時候,革命處于初創階段,主要任務是了解敵情,秘密發展革命力量。
丁和祥學過一手過硬的篾匠手藝,鄭新民安排他以賣篾器——篩子、斗笠、簍子——為名,走村串戶,收集相關情報,摸底、了解敵情民情。
他經常肩挑篾器,天沒亮就出發趕往河南新縣卡房、千斤、蘇河、定遠店等地,有時還去附近的宣化店、彭新、蔡樓;由于要去的地方太多,還要沿路有目的的叫賣,實際是偵察敵情。所以,他的篾器大件往往供應不上,別人真要買的時候,他只好做好登記,下次再送上門;因為,作為護身道具的篾器必須隨身攜帶背來背去,小件經常趕活,還算湊手。久而久之,狡猾的民團頭子劉子萬看出破綻,上前一口咬定他不是賣篾器的,是共黨探子!并追問這幾件篩子、斗笠我都看得眼熟,屬真賣不掉還是假賣不掉?由于沒有真憑實據,被丁和祥以不是季節為由搪塞過去。后來,黨內戰友和知情人送他一個綽號,叫“賣不掉”。
1929年8月,黨組織經過準備,利用當地地主惡霸李啟勝欺負在他田里揀谷穗的婦女、小孩為契機,發動鄂北棗林崗起義。此時的丁和祥,由于身份隱蔽,負責監視、捉拿聯莊會頭子李春階,為黨組織提供情報,起義取得了勝利。此后,丁和祥加入了何耀榜領導的羅山赤衛軍,并擔任地下情報交通員。
1935年,紅二十五軍西征后,留守大別山的紅軍游擊隊,面臨國民黨匪軍圍剿,時任鄂東北道委書記、游擊隊總指揮的何耀榜,決定采取以攻為守的策略,趁敵主力還未準備進剿之際,率領游擊隊先滅掉反動勢力的氣焰。一天,何耀榜找到丁和祥,要他去一趟潢鷹湖門樓,詳細偵察羅山縣民團老巢的具體情況。當天晚上,他背上自編的篾器,徒步一百多里,經定遠店、周黨畈,沿途打聽情況,當接近潢鷹湖門樓一座吊橋時,看到戒備森嚴,對進出人員盤查很細,家丁們忙里忙外。仔細打探,聽到幾個團丁說:準備給團總丁印昆辦60大壽宴。丁和祥立即就將偵探到的情報向組織作了匯報。
這一天,潢鷹湖門樓大擺酒席,部分游擊隊員事先化裝成小販、賣柴人,混于街頭巷尾;另一部分游擊隊員隨后與已經截獲的蘆家畈張財主的送禮人一起混進寨門,通過吊橋,當正在清點壽禮時,何耀榜果斷指揮游擊隊員,出奇不意將民團團總丁印昆擒獲。此次戰斗繳獲長短槍200余支,子彈萬余發,手榴彈10余箱,徹底摧毀了盤踞潢鷹湖一帶的民團反動勢力,打出了紅軍軍威,為方圓百里百姓除了一霸。因為“賣不掉”的聰明才智,才成就了此次經典戰例,多年后還時常被人提及。
新中國成立后,丁和祥榮歸故里,為建立基層政權盡心盡力,曾當選禮山縣二區鄭河鄉蘇維埃主席。在后來的日子里,丁和祥走村串戶,服務鄉民,直至壽終正寢。
丁和元與“紅軍第一架飛機”
老二丁和元,1928年3月參加革命,在鄭新民領導下,先是“童子團”,后入“黃學堂”。“黃學堂”是鄭新民以學校與祠堂名義創辦“黃學”,以此秘密培訓農民。由于丁和元識字,人稱“小諸葛”,被任“學東”,負責學堂宣講革命道理,發動群眾。1929年8月,他組織農民赤衛軍參加著名的宣化店棗林崗起義,后并入紅二十五軍30團2營,任4連教練長。
1930年2月,國民黨軍政部航空四隊中校隊長龍文光奉命駕駛美制柯塞式偵察機由武漢飛往洛陽執行軍事任務,返航途中因大霧迷航,最終燃料耗盡被迫降落于宣化店陳家河灘。丁和元接到指示,帶人與羅山赤衛軍第10鄉赤衛隊長陳國清一起,立即前往陳家河與當地民團搶奪飛機,并嚴格執行上級命令,確保飛行員人身安全。當天,丁和元將飛行員龍文光帶回上丁家榜村自己家中,由妻子王子清負責照料,并在村子周圍布下暗哨,全力保護飛行員安全。當時,國民黨已派出特工,尋找飛行員下落,由于丁和元一家人與國民黨特工斗智斗勇,飛行員最終沒落入敵手,并成功轉送給上級組織。
上丁家榜也是轉運飛機的必經之路,按照紅軍總部指示,丁和元、陳國清帶領赤衛隊200余人,在飛行員龍文光的指導下,將飛機大拆大卸,并召集張墩、陳河、塢鋪等村千余民工,歷時15天,將飛機順河道經張墩、黑龍潭,運抵當年鄂豫皖紅軍首府新集(今河南新縣),在黑龍潭,由于突降暴雨,河水猛漲無法通行,丁和元組織民工扛來木料、門板、長梯,搭浮橋抬飛機穿過黑龍潭。飛機在新縣卡房鄉被重新裝好,并修筑簡易跑道,最后勝利直飛新集。今天,“紅軍第一架飛機”仍保存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有人說:“紅軍第一架飛機”的歷史功勞薄上應留下丁和元的名字。
1931年1月,紅四軍10師30團奉命參加攻城任務,時任30團團長王樹聲找來“小諸葛”丁和元,讓他帶領突擊隊挖地道,用棺材裝炸藥,將城墻炸開一條口子,紅軍入城巷戰,全殲守敵。丁和元在左臂被鐵片割傷的情況下,仍堅持到戰斗勝利,受到上級嘉獎。同年3月,丁和元奉命攻打雙橋鎮,帶領紅軍戰士由大新鎮南下正面進攻雙橋守敵岳維俊部;丁和元親臨前線實地勘察進攻線路,由于戰前準備充分,為雙橋鎮大捷立下首功。也就是同年,丁和元竟被羅山縣蘇維埃保衛局以莫須有罪名殺害于宣化店,時年27歲,其女兒丁玉蘭剛滿周歲。
1955年,丁和元被授予烈士;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重新換發烈士證(如圖)。
青泥灘上的“草船借箭”
老三丁和高,1930年由“童子團”走向革命隊伍,后任紅四軍12師36團連長。由于丁和高在紅軍隊伍里能夠“說書斷句”,并且膽識過人,被稱為“點子王”。1932年2月,由師長陳庚指揮,在固始獨立團和赤衛隊配合下,發動三河尖戰役(三尖河位于河南固始境內史河、灌河、淮河交匯處)。關鍵一仗,丁和高率部抵達青泥灘,借用諸葛亮當年赤壁之戰“草船借箭”戰例,調集數條草船誘敵,最后破敵于三尖河,繳獲大量武器、糧食、船只等;戰役結束后,丁和高奉命押送戰利品回新集,當船行至灌河途中,遭到反動民團周文濤部偷襲,丁和高身先士卒,帶領戰士拼死還擊,不幸胸部中彈犧牲,時年也是27歲。
三河尖戰役的勝利,丁和高為紅軍立下大功,使鄂豫皖根據地向北推進百余里,直達準河兩岸。后來,丁和高“草船借箭”的故事被編成快板在紅軍中傳頌……
“人不讀書,不能成人。”亙古至今,依然在上丁家塝村流傳。丁氏家族的后代注重讀書,更崇尚英雄。這個小小的山村,也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如今,丁和祥孫女丁久定已是大悟縣實驗中學高級教師,從教32年,多次獲市、縣獎勵;她語文課教得好,還是縣作協會員,曾出版散文隨筆《風月如歌》。丁久定決心像她的長輩那樣,做一名為國盡力、永葆革命青春的“童子團”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