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罰亦訓育上之一手段也。小兒思想薄弱,不能自定目的,故教育者之心不可不代之,而有或與許可、或為拒絕、或發命令禁止之必要。然小兒往往眩于苦樂之感情,誘于目前之嗜好,不僅不能思前后、辨永久之利害及事之正邪,時而有違教育者之命令禁止之事,于是乎不可不以人為使起苦樂之情,以為其意志之動機,是即所謂賞罰也。賞之目的,在以之為某行為之良結果與以快感,使發永續此種行為之意志;罰之目的,在以之為某行為之惡結果與以苦痛,使生不再為同種之行為之意志。凡行為與苦樂,有原因與結果之關系。故善良之行為宜伴以快樂,邪惡之行為宜伴以苦痛,此乃自然之理也。然自然的作用極復雜而緩徐,難于明認其因果,故有別以人為明其因果,而使直接覺知之要。要之,作為教育手段之賞罰,在人為的、直接現出伴于行為快苦之感情,而于動因于被教育者之意志。
吾人定賞罰之意義及目的如上,以之為教育必要之手段。然世人于此非無不同之議論。有以賞罰為全然不可用于教育者,其說曰:教育不可不陶冶有道德的品性之人物,而道德不可以為他之方便,不可不以道德自身為目的;若于教育用賞罰,則似以自賞罰而生苦樂之情為目的,而道德不過為避苦得樂之方便,此不僅想象而已,于事實可得見之。此論固非無理,然茍吾人生而直覺得完全有道德,固不要賞罰,而事實反之,兒意初不以道德為道德,又不能自立目的思前后、慮人我而為正當之行為,故不得不用種種之手段以教育之。不啻兒童要賞罰而已,雖成人亦不能無此必要。人者,人也,非神也,故雖成人殆不能全無之,況在教育期之兒童耶!
論者又謂品性不過為作之之手段之結果,用賞罰為手段,則將成為賞罰而行動之品性。此說是又非無理,然品性為自教育而生陶冶之結果,非用于教育之手段總和。世固有從某原因而生相應之結果者,如過用賞罰或誤其適用之時,或至變手段為目的亦時有之,故吾人以之為教育之非常手段。
賞罰之種類雖不一而足,大別之則為二:一直接與苦樂于精神者,一間接與苦樂于精神者是也。直接與苦樂于精神者,為非難、戒飭、擯斥、譴責等,又如以怒目面色表不贊成于兒童之言行,亦得為罰之一種。兒童甚以得親師長者之贊成為樂,如斯簡單之不贊成,在彼等亦為非常精神之苦痛,而教育上最奏效者亦存于此種之罰,故熟練之教育家主用之以導兒童。蓋若用之能應兒童發達之程度,則表面雖似加非難戒飭,或不至惹起反抗之情,而有使彼等反省之效也。直接上與樂于精神上之賞,則為教育者以溫顏表贊同之意于賞贊之語,交與褒狀,與以名譽之地位職事等;又與某物使之喜悅,有時亦可屬之。間接的與苦樂于精神,乃與影響于肉體上而間接與苦樂于其精神之謂也。間接的賞,如上所述與某物使之喜悅,有時亦屬之。間接的罰,有留置、直立、禁足及課事之數種,乃直接束縛其身體之自由,或使之勞苦,與以苦痛,欲因是以作精神上善良之動機者也。
茲述施行賞罰之際,當注意之要項:一、賞罰為教育之非常手段,宜多用之于他手段所不及之時。二、行賞罰之時,教師不可不公平誠實,不可因憤怒而罰之,不可因愛憎而賞之。從教育神圣之業者,固不至有如斯之事,或有于不知不識之間被制于私情,不可不戒也。三、賞罰務必適當其行為。若賞無功、罰無過或過其度,縱令非教師之故意,其招怨恨、損威嚴也。又賞罰宜近似行為自然之結果,如罰怠惰以課事,即其例也。四、賞罰不徒以生徒之行為之現于外部者定之,又當考察其內心之意志,且不可不注意生徒之個性,而各從其宜。五、賞罰不可不有道德的性質。如罰務必不以肉體上之苦痛為目的,宜與影響于其名譽心與其良心。賞則不宜用物品,即與物品,亦宜不擇滿足其肉體的嗜欲者,務擇可滿足其智、情、意者。又對于名譽心而與以影響之罰,不可傷其名譽心,一旦毀損此心,則教育愈難奏效。又多與物品,往往長卑鄙之心,誠大可注意之事也。
(摘自《楊昌濟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