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圣軒
新西蘭的學校,家長完全用不著為了競選家委會來比拼,因為這里根本沒有以班級為單位的家委會,甚至連班級這個概念都很弱化。作為華人移民,筆者的孩子學校每個班雖然有固定的教室和一個負責老師,但流通性和自由度都很大。另外,新西蘭教育理念開放,認為社會技能也是學生們的必備技能,社交當然不能僅限于班級這個小圈子。因此,很多學校采用“共享教室”的設計,不同班級的學生可共享學習空間;學校每學年開學都會重新分班,學生有機會結識新朋友;一些文體類的課程采用大課形式,多班級一同上課;全校學生分成4大團隊進行文體學術方面的競爭,甚至參加學校之間的比賽,學生們完全打破班級界限,為團隊的榮譽而戰。當然,班級家委會沒必要存在的另一個客觀原因是人少,一個班只有20個學生,不需要什么代表、主席,每個學生老師都能照顧得過來。
家長代表可參選校董會
新西蘭學校沒有班級家委會,但有學校的校委會,即校董會,是國外學校的最高管理機構。校董會是學校真正的權力機構,是全校教職員工的雇主,對學生家長和監護人、本地社區、教育部長和教育部、其他政府部門和公眾負責。它管理學校的人事、財務,制定章程、安排重大活動,甚至決定校長或老師的去留。這么高大上的校董會,是要怎樣的人尖子才能進去呢?先看校董會的人員組成。一般是:家長代表3名至7名;校長1名;教職工代表1名;學生代表(九年級以上學校)1名;指派校董(非必需)。從結構上可以看出,這個10人左右的校董會組織,學生家長代表所占的比例最高,以確保學生的利益處于首位。
只有在教會學校,由于宗教的特殊性,競選不那么開放,身為學校大業主,可以自行推舉不超過4人進入校董會。對于大多數學校來說,進入校董會,除了校長以外,家長代表、教職工代表和學生代表都需經過公開的民主選舉。其中,家長代表不需要有子女在該校就讀,競選也最為激烈。
家長競選校董會,需要有成員推薦,并且徳“財”兼備。一般來說,具有公信力的律師、醫生等更容易獲得票數。競選每3年一次,一旦當選,可連選連任,沒有任期限制,除非主動請辭。新西蘭《1989年教育法》第103條和第103A條規定了哪些人不可以被選為校董,或被任命、指定為校董。任何想參加校董選舉的人都必須確信,根據業已了解的有關信息,自己符合參選資格。
當校董基本上是“愛的奉獻”
新西蘭的學校,沒有班長、學習委員這些班干部的存在,因為這里教育的目的不是拔尖子,而是“一個都不落下”。只要達到大綱要求,都是老師眼里“非常棒的孩子”,即使哪一科弱了些,也是“很努力的好孩子”。
新西蘭整個社會比較透明,人們普遍認同:利益相關者有權利知道他的信息。因此,涉及學生利益的各類信息,比如學校的長短期目標、教育部對本校的評價、學校校區范圍、各項收費標準、學生可參與的活動獎項,全部都是公開的。可以說,家長參加校董會沒有什么直接的好處,基本上是“愛的奉獻”。
新西蘭中小學是公立教育,但學校得到的政府撥款不一樣。每所學校都有一個以所在社區居民收入、就業率等為基礎的“decile評分”(滿分為10分)。評分高的學校說明居民收入高,獲得捐助的潛力大,政府的補貼就低。反之亦然。這樣造成9分、10分學校的經營壓力較大。一邊是以“捐助”為名的學費,每位學生一年二三百元,既不夠成本支出,還不能強制繳納;一邊是需要改擴建的運動場、教室、圖書館等各項設施。于是,校董們的工作重點也就來了——籌款!除了籌款這件常規任務,校董會的事務性工作也不少。比如學校會把一些關于學生午餐條件、性教育方式、體育教育中理論學習、體能訓練、戶外鍛煉的配比等問題發給家長,然后將根據調查和家長的意見制作成報告上交,為學校發展提供合理化建議。
家長舉手就能參加的PTA組織
和校董會一樣,PTA也是新西蘭每所學校的“標配”,由校長、老師、學生家長等組成。PTA,全稱為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家長協助委員會。不一樣的是,PTA主要是協助執行學校的活動和各項安排,結構相對松散,家長們只要有熱情、有時間,都可以加入PTA。每周PTA例會之前,學校會給所有家長發郵件,歡迎一同參與討論,還提供啤酒和點心。
前不久,是筆者孩子學校125周年校慶。PTA開了好幾次會議商議細節,不少家長也奉獻思路。最后的方案是趣味和經濟兼顧:校慶進行3天,從周五至周日。周五正常上學,孩子們要求穿上“舊式”服裝以懷念初創者。
學校給家長的郵件中貼心提示:千萬不要為了本次活動購買衣物,只需要現成服裝加一點懷舊的配飾即可。如男生穿背帶褲,帶鴨舌帽,女生穿長布裙,帶白布帽,國際生可穿民族服裝。游行等慶典活動從中午開始,家長也歡迎參與。該部分活動免費。
周六和周日的下午到晚上,學校安排了一些舞臺表演、化妝舞會等活動,所有居民都可以參加,但需花幾塊錢購買門票。由于歷史悠久,很多家庭幾代人都是校友,因此校慶相當熱鬧,成為小鎮的年度大事之一,還上了本地報紙的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