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寧
2017年12月,還原解放戰爭時期長春戰役真相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圍困長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發鎖歷時五年,查閱了2000多萬字的檔案材料,寫就了這部54萬字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再現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
李發鎖,生于1950年,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他曾任吉林省長春市人民政府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長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著有《動遷》《官司》《細菌》等6部長篇小說,2部長篇報告文學,多篇中短篇小說。
李發鎖秉承“真實即力量”的創作理念,以檔案、史實為依據,用真實還原歷史。整部作品脈絡清晰,知識豐富,文筆簡潔流暢。2018年8月13日,本刊記者專訪了李發鎖先生,請他講述了作品的創作思路和寫作背后的故事。
運用大歷史觀寫戰爭
寫小說《細菌》時,李發鎖接觸到長春圍困戰這段歷史,坊間對這段歷史說法不一。可是,作為一名有著47年黨齡的老黨員和49年前的老兵,他覺得自己有必要查清這段歷史,不能讓先烈們丟了性命還背著黑鍋,他決定找回這段歷史原有的溫度,心懷敬畏,全身心投入進去。
寫作進行到一年半的時候,李發鎖也曾遭遇瓶頸。他停下筆,鉆進檔案堆研究歷史。那段時間他看了二十幾本書,其中有兩本對他啟發很大,一本是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另一本是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中國的內戰》。《中國的內戰》對戰爭場面寫得很少,大量筆墨描寫了政黨架構、經濟政策、社會組織、土地改革、俘虜政策等內容,雖和戰爭沒有直接關系,卻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李發鎖對記者說:“我決定從大歷史觀的角度寫戰爭,從全局出發研究局部問題。不僅要研究戰爭是怎么開始的,還要研究它與整個世界局勢的關系。我的理解是,世界就像一盤棋,由少數幾個大國主宰,多數弱國、小國只是棋子。當年發生在東北的這場戰爭就是因為美國和蘇聯重新劃分勢力范圍引起的。”
李發鎖認為,要重新認識東北解放戰爭的偉大意義,它不是國共兩黨爭天下,而是中國命運何去何從的問題。如果沒有毛澤東領導的解放戰爭,中國就有被美國殖民統治和蘇聯瓜分(已部分實施)的危險。蔣介石不過是美國霸占中國的代理人罷了,他與美國簽訂了出賣中國根本利益的三個通商文件。蘇聯策動外蒙古獨立,企圖瓜分滿洲,還取得了共同經營中長鐵路、租用旅順港等政治與經濟利益。放眼整個世界局勢來看,為了不被美蘇殖民統治與瓜分,為了讓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這場戰爭不該打嗎?
解開長春圍困戰的謎團
戰爭是人類暴力的極致,極大地破壞了人們的生命財產,為了東北和全中國的解放,長春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1948年6月,長春圍困戰開始,國民黨守在城內,共產黨圍于城外。李發鎖搜集了國共雙方的資料,弄清了圍困戰中兩個極其重要的數字,一是長春圍城內的人口數,二是圍城內的存糧數。通過查詢國民黨征兵會議記錄、長春市市長尚傳道給國民黨長春守軍最高長官鄭洞國的報告、共產黨進城的史志,李發鎖認為,當時城里共有50萬人,包括40萬百姓和10萬部隊,現有的糧食可以堅持兩個半月。
國民黨方面認為,增加糧食已經不可能了,唯一的辦法是減少人口,即把百姓趕出城。如果把40萬百姓的糧食都讓給10萬部隊,那么就可以多維持10個月。共產黨方面卻認為,把百姓留在城內,消耗糧食,時間久了,城內無糧了,國民黨也就困住了。但是,圍城久了,共產黨擔心餓死百姓,城內斷糧的時候,共產黨開始有選擇的放人,瘦弱的百姓優先出城。
有糧的時候,國民黨趕老百姓,把糧食留給部隊;沒糧的時候,共產黨放人,救老百姓。李發鎖調查發現,軍事上的常用戰術——圍困戰在古今中外的22個戰例中,從沒有放老百姓出城的記錄,只有共產黨放人了,卻被誤解了幾十年。至于長春圍困戰,當時共產黨沒有別的選擇,不打圍困戰,戰略據點城市長春就攻不下來。
聚焦領袖的戰略戰術
李發鎖研讀了《戰爭論》,他認為,戰爭就像疾病一樣,有人類以來便伴生而行,雖然其破壞力極強,但正義戰爭卻值得歌頌。李發鎖對記者說:“我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寫了領袖們的戰略策略和將帥們戰術藝術的比拼,主要分析了領袖的思維角度、性格特點和眼界格局。”
國共兩大政治集團最核心的差別是政黨性質,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利益,軍隊屬于國家,自然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國民黨的軍隊屬于個人,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
李發鎖認為,在寫作中較難把握的是領袖們的戰略和策略,需要把他們的做法上升到理論高度。毛澤東通過農村包圍城市,建立了穩固的東北根據地。毛澤東說,如果得到農民支持,就得到了90%人民的支持。對一些有爭議的人物的描寫較難把握,李發鎖將他們放入時代背景,用事實說話,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珍惜來之不易的資料
真實即力量,真實是一以貫之的,真實至上。這本書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源自大眾對真實的認同。李發鎖認為,紀實文學站位要高,政治立場、思想觀點、價值觀都要體現出來,做到這些,根本在于實事求是。
為把作品框架梳理清楚,李發鎖去檔案館、資料室、圖書館查閱了大量資料,并從部分親歷者那里了解情況。為完成《圍困長春》,李發鎖參考了上百本書籍,資料來源要求正規權威,邏輯思考縝密周詳,文史資料反復推敲。由于圍困長春戰役非常特殊,必須尋找國共兩方的資料,全書引用了900多條證據。比如,為了考證長春當時有多少人,他核實了國民黨和共產黨兩方的文獻;為了證明國民黨殺民養軍,還查閱了國民黨將士的家書。文中引用的每一段話、每一組數字都有據可尋,部分史料來自吉林省、遼寧省有關單位。李發鎖說,如果沒有黨委、政府的支持是決然拿不到這么多材料,寫不出這本書的。
最難寫、最費工夫的是,長春圍城到底餓死多少人?在成千上萬的檔案里,李發鎖找到了共產黨放人救助時林彪、羅榮桓簽字的文件,也找到了國民黨趕人搶糧時鄭洞國簽字的文件,他的思路也逐漸清晰。
2016年12月26號,李發鎖寫下了《圍困長春》書稿的最后一個字。這五年,漫長而艱難,但長期深耕一事引發了新感悟、新見解和新思考,書稿日漸豐盈,過程愈顯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