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18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論壇以“共建 共融 共享”為主題,匯聚社會合力,助力攻堅克難,全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突破,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機關報的政治站位和責任擔當。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從河北張家口崇禮區云頂滑雪場到北京新機場建設工地,從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到河北白洋淀旁的雄安新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實地考察調研,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他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果斷提出的這一重大戰略,充分體現出了黨和人民領袖的強烈使命擔當、深邃戰略眼光和高超政治智慧。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是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態、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大地的生動實踐。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京津冀協同發展思想創造性提出了中國特色首都治理體系和區域治理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京津冀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也非常突出。首先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懸殊,2016年河北省人均GDP為42736元,僅為北京的37.3%、天津的37.1%。北京已進入后工業社會,天津處在工業化后期,而河北的多數城市仍處于工業化中期或初期階段。其次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嚴重。2016年,京津冀區域常住人口1.12億人,占全國的8.1%;其中北京、天津人口高度聚集,人口密度分別為1324.2人/平方公里和1307.6人/平方公里,均為河北省的3倍以上,生態環境不堪重負。與此同時,北京也正面臨著嚴峻的“大城市病”困擾,人口集聚、交通擁堵、生態惡化、資源緊張等,已成為北京建設大國首都的瓶頸制約。京津冀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國區域發展的癥狀,折射了城市治理能力不足的現實。
京津冀三省市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有天然的合作優勢。三者握手連心,優勢互補,一方面有利于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優化北京的城市功能布局,疏解非首都功能,通過與周邊區域的功能分工,破解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大城市病”治理模式與路徑。另一方面,能夠充分發揮京津冀三地各自的比較優勢,加快區域經濟轉型發展,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新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既是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創新與突破,又通過京津冀區域治理水平提升,為全國其他區域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
筑夢京津冀,共譜新華章。千年擘畫,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