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



【摘要】本文利用出口相似度指數及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測算中國與南亞進、出口貿易數據,基于“一帶一路”視角,考察中國與南亞之間的貿易關系。結果表明:中國與南亞貿易時,中國在工業制成品上具有優勢,南亞則在初級產品上具有優勢;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南亞比較優勢要比中國明顯,而中國資本密集型比較優勢并不十分突出;同時,出口中,印度與中國存在貿易競爭關系,但總體而言,中國與南亞貿易關系的互補性要強于競爭性。
【關鍵詞】“一帶一路”南亞 互補性 競爭性
南亞,經濟一直較為落后,近幾年來,各國經濟增速較快,發展潛力巨大。推進介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南亞更是重要區域,分析中國與南亞雙邊貿易關系,有利于雙方更好的開展經貿合作,促進雙方攜手推進介一帶一路”建設,實現雙方合作共贏。
一、中國與南亞貿易合作現狀
(一)中國與南亞總體貿易情況
中國與南亞間的貿易聯系逐漸加強。以2001-2016年為考察期,中國與南亞總體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對南亞出口呈持續增長態勢,進口略有波動,貿易差額保持較高水平(如圖1所示)。
2001年,中國對南亞出口額為42.22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59%,從南亞進口額為12.55億美元,約占進口總額的0.56%;到2016年,中國對南亞的出口增長了21.7倍,達到958.40億美元,但僅占到對世界出口的4.57%左右;從南亞進口額為116.24億美元,還不到中國進口總額的1%。可以看出,中國與南亞之間貿易規模較小,貿易聯系松散,且中國對南亞長期保持著較大貿易順差。
(二)中國與南亞各國貿易情況
從貿易國別上看,中國對南亞進、出口貿易國別分布較為集中,主要集中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且中印雙邊貿易是中國與南亞地區貿易的“主力軍”
中國與南亞各國貿易時,印度對中國進、出口最多,是中國在南亞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12-2016年,印度對中國貨物進、出口額在與南亞總體貿易中的占比有下降的態勢,但仍占到中國與南亞進、出口額的70%、60%以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與中國貿易聯系較為緊密,分別為中國在南亞的第二、第三大貿易伙伴,一直以來,兩國貿易之和占到中國與南亞貿易總額的20%左右;斯里蘭卡為中國在南亞的第四大貿易伙伴,但僅占到中國對南亞出口的約5%,進口的約1%,貿易聯系松散;中國與阿富汗、不丹、馬爾代夫、尼泊爾四國的貿易聯系更為松散,四國從中國進口之和只占中國與南亞貿易的2%左右,出口之和更是不到1%,尤其與不丹之間的貿易往來,幾乎為。。
(三)中國與南亞貨物貿易結構分析
中國與南亞的貿易中,中國對其出口的產品結構不均衡,出口產品以工業制成品為主,進口的產品中,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分布較為均衡,但進口的產品中主要以原料類產品為主。
SITC分類標準中,SITCO-4為初級產品,SITC5-9為工業制成品,工業制成品中SITC5、SITC7屬于資本密集型產品,SITC6和SITC8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向南亞出口時,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貿易結構不均衡,出口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初級產品的出口占比較小,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出口的工業制成品中,SITC7類產品占比逐年上升,約占中國對南亞出口總額的一半;其次,SITC6、SITC5也是中國對南亞出口的主要產品,在出口中一直占據較大的比重,2016年時分別占到中國對南亞出口總額的23.57%、15.20%。2001-2016年中國從南亞進口的產品中,初級產品曾為進口的主要產品,但近幾年來,進口的工業制成品的比重逐漸上升,逐漸形成了進口產品中以SITC6、SITC2、SITC5這三類產品“三足鼎立”的進口現狀,2016年這三類產品分別占中國從南亞進口總額的31.61%、22.7%、12.64%。
二、中國與南亞貿易競爭性和互補性指數分析
(一)競爭性指數分析
出口相似度指數是衡量兩國(地區)之間出口商品結構特點或者競爭關系的指標,表示為ESI=[∑kMIN(xik/xi,xjk/xj)1×100,ESIij為國家(地區)i、j之間出口的相似程度xik、xjk分別表示國家(地區)i、j對k產品出口總額Xi、Xj分別表示(地區)i、j的出口總額。該數值在0-100之間,當數值越接近100,表明國家(地區)i、j間出口的商品結構越相似,兩國(地區)之間競爭越激烈;當數值越接近于。時,兩國間的出口商品結構差異越大,競爭越小。
中國與南亞各國相比,中國與印度的出口相似度最高,在50以上,甚至可以達到60以上,印度與中國都是人口大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產業結構較為相似,在國際市場上又都是重要的貿易大國,參與國際貿易時,貿易產品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因此,兩國進行貨物貿易時,出口相似度比較高,在國際市場上兩國出口競爭性較大;中國與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兩國出口相似度也較高,主要原因在于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雖然都為貿易小國,但出口的產品中SITC6和SITC8兩類產品占據較大比重,都占到國家出口總額的60%以上,而這兩類產品也是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占到中國出口總額的40%左右,因此,導致中國與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兩國的出口相似度較高,但總體而言,出口相似度呈現下降的趨勢;與南亞其他五國相比,中國與其的出口相似度指數除個別年份外其余都在50以下,且下降趨勢明顯,說明中國與這些國家間的出口競爭性在下降,貿易互補性加強。
中國自建國以來,先實行改革開放,后又加入世貿組織等全球性國際貿易組織,國內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中國已實現了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向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貿易模式轉變,現在正進行著向資本密集型產品升級的過程,未來資本密集型產品將會成為中國出口貿易中的主力軍。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會不斷推進中國與南亞之間的經貿合作,把中國先進的技術、資本等帶給南亞,減少中國與南亞之間的貿易競爭,增強雙方貿易互補合作。
(二)互補性指標分析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是數衡量一國(地區)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指標,公式為RCAi=(xik/Xi)/(xwk/Xw),xik、xwk分別代表國家(地區)i、世界w對k產品的出口額;Xi、Xw則代表了國家(地區)i以及世界w的出口總額。當RCAi>2.5時,表明該國(地區)在k產品的出口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1.25≤RCA≤2.5時,競爭力較強;0.8≤RCAi≤1.25時,具有中度的競爭力;當RCAi<0.8時,該國(地區)在k產品的出口上競爭力較弱。
分析中國和南亞產品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可知:中國與南亞貨物貿易出口中SITC6和SITC8兩類產品存在貿易競爭關系,其中,中國SITC8類產品的RCA中國>1.25>RCA南亞,與南亞相比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南亞則在SITC6類產品上競爭力較強;資本密集型產品中,中國SITC7類產品RCA中國>1.25>RCA南亞,競爭力較強,南亞SITC5類產品RCA南亞>0.8>RCA中國,在SITC5類產品上存在著中度競爭力;初級產品貿易中,中國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均小于臨界值0.8,表明中國在初級產品的出口中競爭力較弱,南亞在SITC0、SITC2、SITC3這三類產品上RCA指數較高,分別存在較強、中度、中度的競爭力,這與南亞當前以農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現象是相符的。
南亞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勞動力成本低,各國在工業制成品貿易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上中國與南亞國家存在一定的貿易競爭關系,但綜合來看,雙方之間貿易互補關系更為明顯。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南亞國家中,印度與中國出口上存在競爭關系,但總體而言,南亞與中國貿易互補性強于競爭性。同為亞洲國家,印度與中國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如:都是人口大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同是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存在一定的差距,且都是新興的經濟體,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產業結構又都以第二產業為主,制造業、手工業等發達。因此,印度與中國出口相似度較高,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落實,中印間貿易合作不斷加強,在制造業、信息技術產業、軟件產業、電信產業等領域中印己進行了良好的合作。南亞其他國家經濟潛力還尚未開發,在世界貿易中地位較為落后,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國加強與南亞的合作,把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帶給南亞,合作互補性較強。
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上南亞比較優勢要比中國明顯,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上中國比較優勢也不十分突出。南亞八國,人口眾多,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勞動力充足,且勞動力成本較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有一定的優勢。因此,產品出口上,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明顯,而近幾年,隨著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正逐漸喪失,所以,對比中國與南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南亞的比較優勢更加明顯。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時,中國與南亞相比,經濟較為發達,資金、技術更為充足,理論上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時應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事實上中國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優勢并不是很強,說明中國產品資本技術含量不足,中國要提高產品資本技術含量,大力推動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增強資本密集型產品競爭力。
(二)建議
(1)加強貿易往來,優化產品貿易結構。根據中國與南亞的貿易現狀可以看出,中國與南亞之間的貿易聯系還較低,且貿易產品質量不高,中國要借助當前建設“一帶一路”的契機,不斷加強與南亞之間的貿易往來。在發展貿易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南亞各國的投資,秉持開放的態度,把資金、技術、設備等帶到南亞,幫助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公路、鐵路、港口等,降低貿易運輸成本,還要幫助其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促進工業化水平的提高,進而實現南亞各國國內的產業升級,改變南亞以初級產品和原料類產品出口為主的貿易模式,實現產品貿易結構的優化。
(2)發揮比較優勢,充分利用貿易互補性。中國與南亞貿易時要認識到雙方的比較優勢,充分利用當前雙方貿易互補性關系。總體而言,中國與南亞各國貿易時,在工業制成品上比較優勢明顯,而南亞國家則在初級產品上有比較優勢。因此,與南亞國家貿易時,中國可以加大對南亞國家初級產品的進口,增加對南亞國家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加強彼此間的貿易合作,提高貿易水平。同時,中國也要認識到,南亞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在與其進行貿易時,一方面要保證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加強中國出口產品的創新和升級,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逐漸使中國成為南亞國家不可替代的貿易伙伴。
(3)創新合作模式,實現多領域合作。中國雖與南亞貿易合作歷史悠久,但直到如今也尚未形成類似于“自由貿易區”的合作組織,因此,中國要借助中巴經濟走廊、孟中緬經濟走廊以及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等現有的合作平臺,積極加強與南亞聯盟的對話交流機制,實現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同時,更要利用“一帶一路”的建設,團結各國力量,發揮各國優勢,充分把各國聯系在一起,形成以“一帶一路”為基礎的創新型合作模式,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雙方互利共贏,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韓永輝,羅曉斐,鄒健華.中國與西亞地區貿易合作的競爭性和互補性研究一以“一帶一路”戰略為背景[J].世界經濟研究,2015,(3).
[2]張會清,唐海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貿易聯系問題研究—基于貿易強度指數模型的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7,(3).
[3]楊立卓,劉雪嬌,余穩策.“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互補性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5,(3).
[4]藍建學.中國與南亞互聯互通的現狀與未來[J].南亞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