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音音
一、背景現狀
(1)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逐步建立起社會醫療保險體系,并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通過實踐證明,我國目前的醫療保險制度己不能滿足人們的醫療需求,尤其是在當前的經濟和人口發展現狀下。單單依靠對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本身的改進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國家財政來滿足更加龐大的醫療保險資金,顯然在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無法與之相適應,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必須大力推廣和發展各種形式的醫療保險,以此來作為對目前社會醫保的補充和完善。
(2)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各自所承擔的任務及區別。首先,兩者屬性不同。商業醫療保險是人壽保險公司運用經濟補償手段經營的一種險種,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一個方面,是由保險人與投保人雙方按照自愿原則簽訂合同來實現的,人壽保險公司可以從中贏利。而社會醫療保險是國家根據憲法規定,為保護和增進職工身體健康而設立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或地方通過立法強制執行的,不取決于個人意志,同時作為一種社會福利事業具有非贏利性質。
其次,保險對象和作用不同。商業醫療保險以自然人為保險對象,其作用在于當投保的公民因意外傷害或疾病而支出醫療費用時,可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以減輕損失,而不是為了保障被保險人的基本生活,也不具有維護社會公平的作用,社會醫療保險主要以勞動者為保險對象,當勞動者因患病就醫而支出醫療費用時,由社會保險部門或其委托單位給予基本補償。
再次,兩者權利與義務對等關系不同。商業醫療保險的權利與義務是建立在合同關系上,任何一個有完全行為能力的公民或法人,只要與保險公司自愿簽訂保險合同并按合同規定繳納了保險費,其本人或成員就能獲得相應的保險金給付的請求權,保險金額的多少取決于所繳保險費數額的多少,即保險公司與投保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是一種等價交換的對等關系,表現為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而社會醫療保險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建立在勞動關系上,只要勞動者履行了為社會勞動的義務,就可以享受社會醫療保險待遇,有時為了便于用經濟手段進行管理,增強勞動者的費用意識,要求繳少量保險費,但他們所領取的保險給付金與所繳納的保險費數額并不成正比例關系,即權利與義務關系并不對等。
二、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作用及意義
(一)必然性
如上述,社會基本醫療保險規定了起伏標準和最高支付限額,起付線以上和最高限額以下的醫療費用,雖然以統籌基金支付為主,但個人也要負擔相應的比重。盡管個人需要支付的費用所占比例不高,但由于誤工而導致收入下降,對于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說,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而對于最高支付限額以上的部分,更多的家庭則是無力承擔。
其次,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和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作為一個患病率較高,對醫療保障依賴更強的特殊人口群體,對醫療保險的需求,也就自然更高了。習近平同志再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更關心自己的生活質量,因此也更愿意投資各種醫療保險來滿足這種需求,尤其是商業健康保險,以其獨特、靈活、多樣等特點,通過設計不同的費率,不同的產品,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二)可行性
從業務規模來看,銷售商業醫療保險的公司機構呈逐年增多的趨勢,截至2018年5月,保監會備案銷售的健康險產品,涵蓋疾病險、醫療險、護理險和失能收入損失險四大類,總計己超過3000種。說明我國民眾對于商業保險的接受程度已基本成熟,城市居民對于通過商業保險來作為社保的補充這一模式,也己基本接受。加之小額中短期醫療險的推廣,所需支付的費用完全在經濟承受范圍之內,人們可根據自身需求,酌情選擇一個甚至多個商業醫療險。
三、如何更好的推進商業醫療保險
完善現有國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大前提。我們時刻應注意,商業醫療保險是對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一個重要補充,始終是在補充層面的,因此,開發商業醫療保險市場,應該時刻立足于“補充”二字。商業醫療保險可根據民眾的實際經濟承受能力,多層次的開發以基本醫保為基礎的商業保險。
(1)不可忽視市場。在完善商業醫療保險的過程中,應樹立牢固的市場觀念,這也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以實際需求為依據,以市場人口分析為基礎。商業醫療保險經營的目的非常直接,就是為了獲取商業利潤,因此也要求該行業的從業人員及決策者,必須加強經濟核算,力爭拓展業務,否則自身被市場的淘汰,也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2)具體實施與操作需格外謹慎。商業醫療保險與社會醫療保險的全面銜接,把社會醫療保險未覆蓋的人群覆蓋起來,這是我們最初的也是最理想的構圖。但是近幾年來,隨著商業保險的繁榮,越來越多的案例反映出了商業醫療保險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如續保問題,賠付問題等,都是商業醫療保險行業較為尖銳突出的。這也是“商業”這一性質所決定,正如前面所說,不同于社會醫療保險的再分配機制,商業醫療保險的經營目的還是盈利,而現存的規章制度尚不完善,這也導致了部分商家為了最大程度的獲利而侵害了消費者的權利,甚至是欺詐隱瞞,這都將使醫療保險在商業化的道路上放慢前進的步伐。
(3)除了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之外,我們還應該鼓勵其他非營利性的合作醫療保險組織形式作為有益的補充。由于是非營利性組織,合作醫療保險享有稅收優惠,同時和醫院的合作,使得賠付的媒介從金錢變成了具體的醫療服務。
綜上所述,參加了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并非一勞永逸,同時疾病帶來的不僅僅是病痛,隨之而來的還有各種經濟上的負擔,所以公民在經濟能力允許的基礎上,不妨投保商業醫療保險,為自己以及家庭的平安和健康構筑一道堅實的防線。而作為政府方面,更應該大力推廣發展商業醫療保險作為社會醫療保險的補充和支持,為相關企業提供政策上乃至經濟上的支持。同時,還應該再進一步細化相關法律法規,使整個商業醫療保險市場規范有序,真正的為公民們提供支持,使人們在面對疾病的同時,能夠少一些經濟壓力,積極治療,早日康復,早日重新投身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參考文獻:
[1]胥延良.我國商業醫療保險參與社會醫療保險研究[J].金融經濟,2016,(20).
[2]向國春,顧雪非.從國際經驗談我國商業醫療保險經辦社會醫療保險[J].中國衛生經濟,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