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啟禧
【摘要】隨著獨立學院貧困生的數量增多,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是資助工作的基礎環節,針對當前高校獨立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中的相關問題,結合我校認定工作的實際情況,如何探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方法,快速組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刻不容緩。
【關鍵詞】獨立學院 家庭經濟困難 認定 機制
這幾年隨著高校的擴招,我國獨立學院發展很快。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招生面向貧困地區傾斜后,高校中獨立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逐漸擴大,為了不讓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失去讀書的機會,幫助學生切實解決好實際困難。作為民辦性質的獨立學院,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仍不健全。本文試以對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以下簡稱B學院)。
調查為例,分析B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認定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如何建立健全B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的相應對策和建議。
一、分析獨立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現狀
從2007年我國發布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該文件只是對認定工作的要求、程序和機構等方面作了原則性的要求,沒有一個統一評判的標準,因此,各高校只能在此基礎上根據各校自身情況自行制定實施方法。當前,各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大多為“學生到當地政府開具相關證明一本人申請-一民主評議-一院系審核一院系內公示一學校審批通過”這一程序,雖然這種逐級認定的方式較能系統地判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源地政府證明+在校民主評議),但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認定標準不清,準確性差,可操作性不強等許多問題。因此,以B學院2016年貧困生認定數據進行具體分析(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學校認定、學生個人申請及生源認定的結果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
(一)B學院學生個人申請問題多
第一,學生個人申請人數均多,從表1中看出,學生申請人數遠比學校認定和生源地認定人數要多。B學院雖然是獨立學院,在社會上的人看來基本上能上三本院校的學生,家庭一般都是有錢的。但在實際調查中,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人數一般都在5%-10%左右;突發事件特殊困難一般在10%-15%左右;困難學生人群一般在15%-25%左右。
第二,非貧困生積極主動申請,這部分學生認為同學們的經濟條件都差不多,為何自己不申請,此類學生故意夸大或虛報其家庭經濟困難程度,主動向輔導員提交貧困生材料。
第三,貧困生學生不愿意申請,部分貧困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有嚴重自卑感,在自我保護意識下,不愿意向學校申請各項資助。
(二)生源地認定不可靠
生源地認定就是地方政府民政部門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具家庭經濟貧困證明,證明其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情況。存在地方政府的相關工作人員對貧困生家庭經濟困難情況審查不嚴格,甚至出現地方政府部門只負責認定,不負責給困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困難補貼,存在隨意性開證明情況。
(三)貧困生評定標準難把握
對于貧困等級界定比較模糊,判斷困難、突出事件特殊困難和特困這三個等級只有定性的描述,沒有定量的標準。如在表1中,學校、個人及生源地對特困的學生認定的人數基本一致,而對困難和突出事件特殊困難學生認定的差別非常大的現象也充分說明了對于一些特困特殊群體比較容易界定,但對于大部分家庭情況不是特別困難且條件相近相似的家庭來說,認定隨意性較大。
(四)輔導員對貧困生核實情況不容易
根據國家資助政策相關要求,各高校每學年應定期對全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一次資格復查,輔導員可以觀察學生日常消費情況,通過與學生面談、電話聯系家長等方式進行。若發現學生日常有鋪張浪費現象,一經核實,直接取消資格,收回資助資金。因輔導員平時工作量大,在校承擔很多日常事務性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實地走訪每個貧困生家庭,在核實各個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時很不容易。
二、探索獨立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法
針對獨立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中認定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如何制定科學有效的貧困生認定方案是當前資助工作需要探討和解決的。B學院在當前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方法的基礎上,嘗試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擬建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評估體系,探尋更合理且操作性強的方法。
(一)成立認定機構
(1)二級學院以分管學生工作的黨總支書記為組長,分團委書記為副組長,輔導員為組員,成立評議認定小組,負責本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組織和審核工作。
(2)以各輔導員所帶學生為單位,成立以輔導員任組長、各班班干部(參評班干部剔除)及普通學生擔任組員的認定評議小組,負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民主評議工作,按照現有班級人數10%比例設置為組員人數。
(二)明確認定程序
(1)根據每年新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學校招生就業處在向新生寄送錄取通知書時,一般會同時寄送搞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需要申請認定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可根據個人情況如實填寫《高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并持該表到家庭所在地村委會、鄉(鎮)政府、縣民政局或居民社區、街道辦事處、區民政局加蓋公章,以證明其家庭經濟困難情況。入校后,新生將《高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及相關佐證材料上交給相應輔導員,根據輔導員的通知要求,組織新生填寫《B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經輔導員審核后,初步可確定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
(2)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認定工作每學年應重新進行一次。已被學校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再次申請認定時,需要重新提交《高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和《B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這樣做的目的主要考慮學生作假、造假行為,待輔導員按認定標準確認。具體操作步驟為:每學年開學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班級成立互評小組依據《B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認定量化互評表》(表2)開始互評;輔導員認定評議小組依據《B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認定班級測評表》(表3)進行民主評議;二級學院認定工作組依據《B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認定學院測評表》(表4)進行組織評議。
(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最后排名按百分計。各評定表均按百分制設計,其中《B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認定量化互評表》占總分20%;(B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認定班級測評表》占總分60%;03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認定學院測評表》占總分20%。根據三組評議分數,B學院認定工作組最后確定各檔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
(4)B學院認定工作組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名單及檔次,通過櫥窗形式公示5個工作日,如有導議,學生可通過有效的方式向本學院認定工作組提出質疑。學院認定工作組應在接到異議材料的3個工作日內給予答復。如對學院認定工作組的答復仍有異議的,學生可通過有效的方式向學工提請復議。學工應在接到復議提請的3個工作日內給予答復。如情況屬實,應作出調整。
三、組建獨立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
(一)政府層面:應加大力度,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材料審核機制
(1)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投入。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對高校的監督、檢查,規定的資金的能落到實處、真正用于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完善落實最低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個人信用體系。一方面,政府應做好最低生活保障機制,針對家庭很困難的學生進行資助;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個人信用體系,針對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情況進行網上查詢、進而方便、準確的進行認定。
(3)建立生源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監督制度。當地民政部門應和高校進行監督,針對違規出具證明的單位和個人要追究責任。
(二)學校層面:重構體系,規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程序
(1)構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體系,要科學、直觀且容易操作,針對性強,用于認定家庭經濟困難情況。
(2)建立權利義務對等的資助新模式。在資助中盡可能多地體現權利義務對等觀念,建立資助新模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資助必須要付出一定的勞動成本,積極參與學校公益活動,每學年不得少于多少時數等。
(3)規范工作程序,優化工作方法。每學年的貧困生認定工作,輔導員要認真執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情況調查、認定資格、確定等級、評議審批,公示反饋、給予資助、建立檔案、資格復查等程序,不定期抽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情況,針對鋪張浪費的形為,應做好批評教育,嚴重者直接收回資助。
(三)學生層面:加強教育,增強同學們相互監督機制
(1)樹立好學生三觀及誠信意識教育。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引導學生自信、樂觀向上;對家庭經濟狀況發生變化時,及時告知輔導員進行調整。對其他學生而言,輔導員要加強相關教育,培養其正確的金錢觀和財富觀。
(2)積極參與,加強監督。師生評議及監督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中的重要環節。同學們要相互監督,積極舉報造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受資助學生肆意揮霍、浪費資助資金的行為。
四、結語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是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學校要從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出發,堅持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根據每年的國家有關新的資助政策,結合B學院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從物質上去幫助學生,從精神上去培養學生,從生活上去關心學生,使資助認定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余華平,郭梅.關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思考[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
[2]吳繼鋒.關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認定及資助原則的實踐與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07/08).
[3]楊鋒.完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思考[J].滄桑,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