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何
【摘要】當前,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呼喚“s K精神”的傳承與創新,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大國工匠”的主陣地和重要渠道,回應時代要求、培育“工匠精神”是其應有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
【關鍵詞】工匠精神 高職教育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紀錄片《大國工匠》中出現了八位不同行業的能工巧匠,他們有一種共同的精神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做事認真、有責任心、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無論何時都不會過時。時代呼喚工匠精神,但我國的“大國工匠”群體數量太少。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工作在生產、管理、建設、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術人才的使命,培養和塑造“工匠精神”的重擔就落在了高職院校肩上。
一、價值弘揚是培養“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
當下肩負著‘大國工匠”培養重任的高職院校要充分意識到培養“大國工匠”的緊迫性和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在辦學思想、教育理念當中要旗幟鮮明地提出弘揚“工匠精神”。首先,高職院校要大力宣揚國家重視技能型人才的方針政策,廣泛宣傳各行業、各領域技能大師的成就與事跡,讓廣大高職學子感受到職業教育大有可為并且前景光明、“大國工匠”的勞動之美和無上榮光、“工匠精神”的難能可貴和價值所在。在推進中華優秀文化進校園的活動中,要深入挖掘中國古代寶貴的工匠文化資源,加強工匠文化的教育。要引入體現職業特性的工作規范與標準、職業能力與素養等優秀企業文化元素,打造職場化的實習實訓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其次,要加強頂層設計,把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滲透到辦學思想、教育理念、教風學風等價值體系中,融入治校方略和價值導向,在制度設計和教學實踐中體現,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體系的安排、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選擇和考核方式的多元等諸方面,從而,使弘揚“工匠精神”成為學校的一種文化自覺,造就“大國工匠”成為師生的一種文化追求,引領學校的人才培養,不斷提升辦學水平。
二、課程教學是培養“工匠精神”的主渠道
“工匠精神”是植根于專業的堅實土壤之中,是以專業的思想、精神、方法和技術等融合交織的動態系統。這種觀念形態的傳播要立足于專業價值觀、師生行為準則、角色意識等方面,通過一定的渠道,以學習、認知、體驗、反思、激勵等方式予以實施,以課程教學作為高職院校傳承“工匠精神”的主渠道。首先,要對接工業文化,構建學生職業素養課程體系。工業文化是工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工匠精神”是工業文化的重要核心之一,高職院校要以“人生價值觀、職業觀和專業觀”培育為主線,以“思想道德素質、職業人文素質和專業文化素質”培養為核心,以系統搭建工業文化教育平臺為抓手,構建具有先進工業文化特征的職業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培育工作價值觀,提升職業素養。其次,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教育。專業課是“工匠精神”最主要的物質承載,專業課教師的深度參與是“工匠精神”內生性成長不可或缺的主導力量,要充分挖掘本專業知識和技術體系當中所蘊含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品格,彰顯“大國工匠”的技術美、力量美、平凡美。既要重視教學的有效性,又要考慮教學的價值性,使學生實現工具品格和文化品格的同構;既要讓學生通過職業技能訓練獲得一技之長,又要讓學生通過職業素質培育、職業精神熏陶、職業操守養成等獲得有尊嚴的工作和生活;使學生在專業知識上有收獲,在專業技能上有提升,事業追求、職業情懷、價值操守和職業素養等“工匠精神”也獲得新的生長。
三、校企合作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
培養和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單靠高職院校的努力是無法完全實現的。高職院校雖擁有仿真的軟、硬件條件,但虛擬的企業畢竟不是真正的企業,它的虛擬運營只能是短期的,也不具備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全部真實環境,更缺乏濃濃的企業文化。“工匠精神”的培養,要靠長期工作實踐積累,還要靠企業文化的熏陶。開展校企合作,讓學生去企業實習,感受企業文化,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因此,高職院校推進“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高度重視學生企業實踐體驗,特別要注重讓學生通過實踐感知、體悟“工匠精神”的社會價值。高職院校要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不斷推進項目導向、基于工作過程、案例推演、角色扮演以及理論與實訓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增強專業教學的職業性,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才能實現“有效性學習”和悅納式教學發展,從而達到職業認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將“工匠精神”的學習與體悟分解細化成若干實踐項目,通過整合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的工藝大師、能工巧匠等資源組成實踐課程教學團隊,積極推進社會實踐項目化,嚴格項目立項審批與結題驗收,探索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一體化、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體化、社會實踐與產學研一體化的途徑,深化社會實踐的內涵發展。創新社會實踐的實施方式,不斷拓展社會實踐的發展空間,“以身體之、以心驗之”,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切身實踐,使學生的知、情、意全身心投入,讓“工匠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學生的言行舉止之中,內化為精神內核和文化基因。
職業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前沿陣地,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造就具有真正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支撐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培育工匠精神,職業教育責無旁貸,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鄧成.當代職業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研究,2014,(10).
[2]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6,(2).
[3]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