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冰漪
多式聯運一直是業內人士關注的話題,北京交通大學張曉東教授對多式聯運有著長期而深入的研究,日前本刊記者就此問題與張曉東教授進行了深入交談。
張曉東:多年來我國運輸市場結構主要通過貨物發送量和周轉量占比來衡量。從發送量來說,鐵路長期處于第二位,公路位居第一位,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公鐵水進入激烈競爭階段,鐵路貨物發送量占比由20%降到7.5%。2017年有所回升,達到7.9%,但仍低于公路和水運。眾所周知,鐵路是大宗貨物中長途運輸的核心骨干,通過貨物周轉量,可以看出鐵路在市場結構中一直占有40%以上的份額。近年來,鐵路貨物周轉量持續下跌,扣除遠洋運輸,2016年鐵路貨物周轉量僅占19.2%,2017年有所回升,但也只是 19.6%。
鐵路除了在大宗物資、中長途距離運輸方面有優勢外,在節能減排方面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但是這些優勢在市場化的發展中,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綜上所述,這幾年我國運輸市場結構不平衡和鐵路運輸優勢發揮不充分的問題十分突出。

經過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和鐵路總公司等多方努力,目前我國多式聯運進入快速發展期,但上述運輸市場結構失衡、各種運輸方式比較優勢沒有充分發揮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多式聯運的發展。
張曉東:發展多式聯運,重在發揮鐵路的比較優勢。鐵路在節能減排方面優勢明顯,以碳排放為例,根據有關研究測算,目前水路、鐵路和公路單位運輸量的碳排放比是 1∶1.3∶7.5。針對我國北方近年來嚴重的霧霾天氣,2017年2月,環保部、發改委、財政部等10部門聯合下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天津港為中心,各方加強了天津港集疏運組織調整優化工作。全年天津港鐵路煤炭集港、金屬礦石疏港量總計完成4800多萬噸,同比增加45%。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調整運輸結構的總要求;今年第一次財經委員會及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再次強調;2018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指出要“以深化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為主戰場,以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為主攻方向,不斷完善綜合運輸網絡,切實提高運輸組織水平,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力支撐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更好服務建設交通強國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到2020年,全國貨物運輸結構明顯優化,鐵路、水路承擔的大宗貨物運輸量顯著提高,港口鐵路集疏運量和集裝箱多式聯運量大幅增長,重點區域運輸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打造成為全國運輸結構調整示范區。與2017年相比,全國鐵路貨運量增加11億噸、增長30%,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增長40%、長三角地區增長10%、汾渭平原增長25%;全國水路貨運量增加5億噸、增長7.5%;沿海港口大宗貨物公路運輸量減少4.4億噸。全國多式聯運貨運量年均增長20%,重點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0%以上。
根據中央要求,中國鐵路總公司此前也制訂了《鐵路貨運增量行動方案(2018-2020年)》,對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和中央要求,進行了周密部署,提出以內陸大型廠礦企業、物流園區和沿海、沿江港口的煤、礦石等大宗散貨及集裝箱多式聯運為重點,主動承接公路貨運量,深化鐵路貨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挖潛提效各項措施落實,加快釋放新運能、投入新裝備、開放新產品,打好貨運增量攻堅戰,大幅提升鐵路貨運量。在集裝箱多式聯運方面,圍繞海鐵聯運、國際班列、沿江班列、和內陸地區集裝箱多式聯運工作進行了精心組織。今年1~9月累計完成貨物發送量23.57億噸,同比增長8%,貨運增量 1.75億噸。
張曉東:《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不僅對大宗物資運輸的結構調整進行了總體安排,還對推進集裝箱多式聯運進行了要求,這就為多式聯運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和市場機遇。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
在需求側方面,帶動了聯運需求增長,今年鐵路集裝箱運量有望突破1200萬TEU,明年實現1450萬TEU,2020年力爭實現 1800萬TEU,這些集裝箱運量絕大多數需要靠多式聯運來滿足客戶的門到門服務需求;助推了多式聯運快速發展,對實現降本增效作業有望逐步顯現,進而在提升實體經濟的競爭優勢、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帶來發展機遇,發揮引領作用。
在供給側方面,運輸結構調整有利于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實現運輸市場結構均衡;根據各方安排,目前正在多措并舉調結構,有利于促進交通運輸的技術進步,擴大運輸能力,特別是補強鐵路運能不足的短板,提高服務水平,推動多式聯運的實質進展,從而實現節能減排,在我國藍天保衛戰中做出交通運輸行業的貢獻。
總之,運輸結構調整對多式聯運帶來了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
張曉東:調整運輸結構目前還有很多挑戰。“減少公路貨運量,增加鐵路貨運量”應該是實現公路和鐵路的合理分工,而不是簡單的“公轉鐵”,目前行業中對此多有誤讀。應該貫徹“宜公則公、宜鐵則鐵”的原則,主要發揮鐵路在港口中的集疏運作用,內陸地區應該合理推進公鐵聯運,實現公路和鐵路的合理運距劃分。
此輪運輸結構調整,政策推動作用明顯,對快速發揮各種運輸方式比較優勢、實現運輸市場結構均衡和大氣污染防治意義重大。但今后還需向市場驅動轉變,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實現運輸結構調整和多式聯運發展,增強各參與方企業的獲得感。
此外,我們還面臨這實現由運量結構調整向多式聯運系統提升的挑戰,通過多措并舉,搶抓機遇,帶動運輸鏈向供應鏈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助推我國企業邁向價值鏈的中高端。
我希望在運輸結構的調整下,從需求側到供給側,從政策端到企業獲得感,我國多式聯運都能實現高質量和可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