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摘 要:中非農業合作已進入互利共贏以經貿合作為主旋律的新時代。推進非洲現代化農業商品經濟發展是中非農業現代合作的主要內容。圍繞非洲糧食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兩個層次的目標,面向非洲內需推進糧食作物產能合作和面向國際市場推進經濟作物產能合作。新時期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以政府指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為原則,以推進中非農業產業合作為主線,以八個結合為路徑。建議國家加大對中非農業合作問題,尤其是產業合作問題的戰略研究,為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升級對非農業援助目標、模式和職能;綜合運用金融貿易支持政策促進中非農業產業合作,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綜合農業產業合作區及龍頭企業,培育形成若干非洲特色的優勢農業產業或產業集群,帶動非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關鍵詞:新時代;中非農業合作;現代化;目標;舉措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將在北京再次召開,農業合作仍是中非合作重要內容之一。在新形勢下,宏觀把控和微觀層面的正確操作決定著中非農業合作的成效。
1 中非農業合作已進入新時代
新中國成立后至今,中非農業合作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后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提出“走出去”戰略,中非農業合作整體上是以無償援助為主[1]。之后,尤其是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機制建立以來,中非農業經貿合作開起步和在探索發展,中國對非農業無償援助和經貿合作并重,其間中國對非農業投資和中非農產品貿易總額整體上持續增長[2]。2015年中國在非洲投資成立農業企超過100家,對非農業投資存量突破10億美元[3],中非農產品貿易總額也達到了57.8億美元[4],中非農業經貿合作開始成為中非農業合作的主旋律。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標志著中國開啟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合作新時代。2014年非盟第22屆首腦峰會以“農業轉型:非洲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機遇”為主題,同期尼日利亞提出農業轉型計劃(Agriculture Transform Agenda)、埃塞俄比亞制定了農業增長和轉型計劃(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Plan)。非洲提出農業轉型本質目的就是推進非洲農業從傳統小農經濟向現代化農業商品經濟轉型。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習近平發表《開啟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時代》的開幕辭,將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明確提出了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計劃、加快非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合作目標,與非洲發展農業的意愿和潮流相契合,成為中非農業合作進入新時代的宣言。
2 新時代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目標與思路
2.1 合作目標
新時期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目標,以加快非洲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改善民生為使命,可具體分解為兩個層次的目標,一是以實現非洲國家或區域內糧食自給為目的的非洲糧食安全目標;二是發展農業經濟促進非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目標。
從需求側來看,當前非洲面臨迫切解決饑餓和保障糧食自給的基本民生需求。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其首要的功能是生產糧食;其次是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原料、勞動力、資本積累和市場[5-6]。為此,當代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也應從糧食問題和經濟發展兩個層次的目標來
考慮。
從供給側來看,非洲是全球糧食平均價格最高的地區,也是生產流通成本最高的地區,當前落后的基礎設施和配套工業基礎,無法支撐非洲大宗糧食規?;M入國際糧食流通體系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當前階段,只能定位于解決自身糧食安全問題來發展糧食產業。相比之下,以非洲熱帶光熱氣候自然資源優勢以及勞動密集型為依托的特色經濟作物,可優先從經濟發展目標來考慮。
對于幫助非洲解決糧食問題,對于中國也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中國人口基數大,自身水土資源相對貧乏。隨著中國從溫飽向小康型社會的轉變,農產品日益依賴國際市場[7]。中國幫助非洲解決糧食問題,從全球糧食供應平衡來看,增加了糧食的總供給,有利于維護全球的糧食供給平衡,對于中國也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拓展非洲經濟作物貿易合作,有助于擴大中國貿易合作渠道和農產品進口來源多元化,增加國際市場話語權和價格影響力。
綜上,我國應從糧食作物(包括面向非洲營養改善型的畜牧產業)和經濟作物(包括出口外向型的養殖產業)兩方面,確立解決非洲內需糧食問題和發展外向型農業兩個層次的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
目標。
2.2 合作主線和思路
新時期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應以推進中非農業經貿合作為主線,著力推進對非農業投資和農業產業化合作開發。
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應與非洲當前發展的階段相結合,要在非洲現有生產力基礎上,有效嫁接適用技術,形成帶動當地共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發展模式;與當地發展意愿及目標相結合,形成與所在國農業發展相互融合共同支持的局面;推進國別合作與區域合作發展合作相結合;企業和產業的經營模式與改善當地民生、帶動當地農民發展致富相結合,如采用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共同發展的模式;發展農業現代化與促進工業化相結合,挖潛以優勢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發展潛能,綜合進行產業開發布局和規劃;對非援助與引導中非農業產業合作相結合,為中非農業現代化產業合作提供支持;與國內供給側改革相結合,統籌兩個大局協調發展;與國際多邊合作相結合,借助國際資金技術力量以及渠道,形成合力,同時為中非農業合作創造良好的國際社會輿論環境。
3 新時代推進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舉措建議
圍繞政府指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原則,著力支持非洲破解基礎設施落后、人才不足、資金短缺三大發展瓶頸,加快非洲農業現代化進程具體落地,建議通過如下三個方面的舉措加大推進力度。
第一,加大對中非農業合作問題,尤其是產業合作問題的戰略研究,為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提供智力支持。除政府主管部門依托其所屬相關官方機構加強深入研究外,應大力扶持和支持社會團體、企業等社會力量進行深入的中非農業合作戰略研究。對于中非農業產業領域合作,不僅涉及雙邊和區域宏觀領域,也涉及微觀產業和具體國別甚至社區微觀社會及經濟狀況。深入非洲,廣泛合作,以及借助國際社會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農業合作的政治社會敏感性,政府的研究機構很難深入廣泛的開展非洲一線微觀層面的研究。為此,首先要加快支持和培育能與政府部門、企業、國際機構多方有效對接的中非農業合作領域的民間組織,以逐步形成中非農業產業合作領域的專業智庫團隊和戰略研究力量。進而深入進行中非農業產業合作研究,為我國中非農業產業合作提供智力和信息支持。
第二,升級對非農業援助目標、模式和職能。農業無償援助,除人道主義救助外,也應圍繞推進非洲農業現代化商品經濟的發展來布局和安排項目,重點用于技術轉移和破解非洲發展的人力資源約束瓶頸,形成小微農業經濟發展能力。
中國以往對非援助,主要集中在糧食援助、技術示范、人力資源培訓和以小型基礎設施或農具提供為主的扶貧開發等幾個方面的微觀層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建議農業援助培訓進一步往國別或區域農業發展規劃、農業職業教育、產業示范等方面加強和提升。對于農業技術培訓,以援助的方式鼓勵和支持國內農業院校走向非洲與非洲農業院所合作開辦職業技術培訓,以及聯合培養高端農業人才。
將農業技術示范與扶貧開發向結合,往產業開發扶貧,即形成小微農業經濟發展能力方面提升。融合小型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技術轉移和技術培訓,進行可持續經營和具有推廣價值小型產業項目援助,探討援助建設培訓聯合運營的新型援助模式。
中國援助非洲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是近年來中國對非農業援助的主要內容之一。除了對受援國農業技術提升和中非合作的政治影響外,對于推進中國農業企業和技術走向非洲、培養人才、培育中非農業產業合作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小而全、效果不突出、可持續發展難等問題。建議結合當前運營情況、所在國意愿、執行單位等綜合因素在非洲區域內進行定位,向四個方向提升。其一,與企業結合往產業園區或產業孵化園區方向提升;其二,仍在援助資助框架內,以非洲發展潛力大的作物為目標,向專業研究中心提升,服務于非洲某一類農業產業的發展;其三,于所在國合作,向農業技術職業化培訓方向上提升;其四,往農業信息中心方面提升,可將在非所有示范中心聯動,推進形成非洲病蟲害防控信息中心、農業災害預警中心等、農產品供求信息中心等。對于有重要區域影響力的基礎較好中心,可推進形成綜合功能的農業中心。
推出專門針對農業的對非金融支持政策和舉措,破解對非農業投資企業融資瓶頸,結合援助貿易政策及政府服務支持,促進中非農業產業合作。打造一批綜合農業產業合作園區或農產品自貿區及龍頭企業,培育形成若干非洲特色的優勢農業產業或產業集群,形成自身發展能力,帶動非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針對非洲基礎設施落后以及資金短缺的發展瓶頸,在農業領域,應重點推出針對農業的對非金融支持政策和舉措。中國對非金融合作雖然也是合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對于農業的風險性,盈利性很難達到執行機構的按一般商業項目制定的標準。同時,尤其對企業對外投資往往有要求內保外貸。對于專注非洲領域的企業更無法提供“有效擔?!?。為此,在相關中非金融合作項下,推出針對農業的更優惠和符合農業特點的金融支持項目或政策,才能真正的發揮作用。
非洲大多數國家地區基礎設施整體落后,一攬子解決不現實,可選擇有一定基礎的產業和地區,設立農業產業園區或農業產業開發區??赏ㄟ^優惠貸款,結合援助政策支持及政府服務支持多種措施并舉。如,通過援助項目進行技術轉移,人力資源培訓和公益性設施的提供;通過對產業區開放市場,建設自貿區;推進政府間訂立合作框架提升政府的服務水平和降低社會風險等。形成面向當地農業產業開發的綜合服務體系和產業開發示范孵化體系,形成局部對區域農業發展的綜合帶動功能,引領和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培育形成能綜合帶動區域發展的優勢產業[8]。在此過程中,應支持和培育一批中非農業合作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支能持續推進中非農業合作的執行主體
力量。
參考文獻
[1]齊顧波,羅江月.中國與非洲國家合作的歷史與啟示[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2月,第4期,11-17.
[2]趙密霞,宋軍霞.中國與非洲農業合作現狀與前景分析[J].世界農業,2014年8月,117-180.
[3]農業部國際合作司 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合作分析報告(2016年度)總篇24頁
[4]中國海關雜志社2015中國海關統計年鑒,2017年10月1日出版.
[5]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6]姚洋.發展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7]宋玉智.淺析農產品貿易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以遼寧省農產品貿易工作為例[J].農業經濟,2017(2):129-131.
[8]程福偉.發達國家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及借鑒[J].世界農業,2017年1月,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