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富強 龐 潔
摘 要:融資租賃是國外汽車經營運作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日趨成為我國汽車行業商業模式創新的選擇。實務中,當合同雙方當事人就合同履行產生爭議時,因所持利益不同,融資租賃合同與借款合同的性質區分必然成為訴訟爭議的要點,特別是在售后回租模式的汽車融資租賃合同關系中,一般融資租賃公司會以在涉案車輛上設定抵押權的方式擔保承租人債務的履行,此種方式是否合乎現行法律的立法宗旨,筆者認為,汽車融資租賃合同中,出租人作為專業的融資租賃法人,當然享有租賃車輛的所有權,在承租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時,享有救濟方式的選擇權,即或者解除合同,或者要求繼續履行合同,并有權請求承租人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關鍵詞:融資租賃;合同借款;合同售后;回租
融資租賃交易最早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被引入國內。近年來,因其交易方式靈活,在保障承租人對租賃物使用權的基礎上減輕了其經濟壓力,融資租賃業在我國呈高速發展態勢,特別是在汽車銷售行業,專業的汽車融資租賃公司的興起對促進市場交易、保障租賃合同雙方權利上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汽車融資租賃合同的性質及效力
我國《合同法》第237條對融資租賃法律關系作出了界定:融資租賃合同是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出賣人、租賃物的選擇,向出賣人購買租賃物,提供給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1.1 學理上融資租賃合同的性質
對于融資租賃合同的性質問題,國內外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觀點:①
1)分期付款買賣說。該學說為德國學者Ebenroth提倡,他認為,租賃公司對租賃物的權利限于擔保利益,著眼于此,合同中有關出租人無直接的租賃物交付義務及承租人對租賃物的風險承擔問題均可得到合理解釋。基于此,融資租賃屬于分期買賣的合同的一種,應適用買賣合同的規定。
2)租賃合同說。主要觀點是,融資租賃合同未特殊的租賃合同,承租人支付的租金不是租賃物的對價,而是使用租賃物的對價,強調融資租賃的融資功能,應解釋為非典型租賃合同。
3)借款合同說。該學說著眼于融資租賃的經濟實質,即融資實質,故將融資租賃合同解釋為一種借款合同。
4)獨立合同說。該說認為,融資租賃合同與已有各種類型合同相比均有不同之處,應根據其基本特征,承認其作為一種獨立于既有典型合同的無名合同。
1.2 我國《合同法》對融資租賃合同性質的界定
我國就融資租賃合同作了專門章節的規定,立法上采取了獨立合同說,將其作為有名合同的一種予以規范。依據《合同法》237條,融資租賃合同具有以下特性:
1)涉及三方主體與兩個合同。三方主體即出賣人、承租人、出租人;兩個合同即出租人與承租人的融資租賃合同、出租人與出賣人的買賣合同。
2)出租人依據承租人的選擇購買租賃物,即為租而買。
3)作為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對價,承租人有權對租賃物占有、使用。其中,承租人支付的租金不僅包含租賃物的價值,還包含了購買租賃物價款的利息以及出租人的合理利潤。
4)租賃期間,出租人享有租賃物的所有權,但此種所有權是受限制的,僅具有擔保功能,系擔保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債權,出租人不得隨意收回或轉讓租賃物。
5)租賃期滿,出租人與承租人可約定租賃物所有權的歸屬。
2 汽車融資租賃實務中存在的法律問題
實務中,汽車融資租賃公司一般采用直租和售后回租兩種模式進行市場交易,而尤以售后回租模式為首選。直租(direct financial leasing)是指租賃公司根據承租人的指定,向汽車經銷商購進汽車,再租給承租人使用的融資租賃方式,是典型的融資租賃方式。售后回租則是指承租人將自有車輛出賣給出租人,同時與出租人簽訂融資租賃合同,再將車輛租回的融資租賃形式。但是,因售后回租模式下合同的締約主體及履行主體均相互重合,司法實踐中對其與借款合同之間的區分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應當應從標的物的性質、價值或是租金的構成、雙方的權利義務約定等方面來判斷法律關系是否符合融資租賃合同的基本要求,從而認定雙方是否構成合法有效的售后回租類融資租賃關系。
2.1 在售后回租模式汽車融資租賃合同的法律關系中,出租人作為專業的從事融資租賃的法人,通過占有改定的物權變動模式取得車輛的所有權并履行了合同義務,承租人理應按期繳納租金
1)實務中,汽車融資租賃公司通常采用售后回租的模式進行商業交易,即出租人從承租人處購買租賃車輛再出租給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方式,此種售后回租的商品交易模式是為法律認可并確認為合法有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條明確規定,承租人將其自有物出賣給出租人,再通過融資租賃合同將租賃物從出租人處租回的,人民法院不應僅以承租人和出賣人系同一人為由認定不構成融資租賃法律關系。因此,售后回租模式的融資租賃合同無論從合同主體抑或是合同權利義務再或者合同目的上來看,確屬融資租賃合同范疇。
2)整個融資租賃合同的交易過程可以細化為如下圖表:
從時間軸來看,即:出租人從承租人處購買車輛(《汽車租賃合同(通用條款)》第三條第1款約定:甲方在支付乙方租賃車輛購車款后,即取得租賃車輛的所有權)并出租給承租人使用,采取占有改定的交付方式完成合同義務(承租人基于生產、生活的需要仍需繼續占有車輛,雙方通過協議約定,由出租人取得車輛之間接占有,以取代現實交付而取得所有權),承租人按時支付租金。
2.2 出租人授權承租人在租賃車輛上設定以出租人為抵押權人的抵押登記并不影響出租人依法取得對租賃車輛之所有權
出租人主張對租賃車輛享有所有權,同時又該租賃車輛上設定了抵押權,是否符合物權法定原則的問題。也即自物權與他物權能否同時并存的問題,筆者認為:縱觀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涉及所有權與他物權并存的規定,分別為《擔保法司法解釋》第77條以及《融資租賃合同法司法解釋》第9條。
1)《擔保法司法解釋》第77條規定,“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順序在先的抵押權與該財產的所有權歸屬一人時,該財產的所有權人可以以其抵押權對抗順序在后的抵押權”,顯然該條規定肯定了所有權人與抵押權人同一情形的合法性。
2)《融資租賃合同司法解釋》第9條規定,“承租人或者租賃物的實際使用人,未經出租人同意轉讓租賃物或者在租賃物上設立其他物權,第三人依據物權法第106條的規定取得租賃物的所有權或者其他物權,出租人主張第三人物權權利不成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二)出租人授權承租人將租賃物抵押給出租人并在登記機關依法辦理抵押權登記的…”。
“關于上述做法的合法性問題,有觀點認為,所有權人不能接受自己的財產設定抵押,也有觀點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7條規定……肯定了抵押權人和所有權人同一的情形,因此上述做法應予肯定。司法解釋采納了肯定觀點。基于普通動產作為融資租賃物沒有登記這一公示制度的缺失,為保護出租人的權利,在起草司法解釋過程中,傾向意見認為,此種做法雖與物權法的基本理論有所差別,但卻是在無法定租賃物登記機關的前提下,出租人保障其對租賃物的所有權的一種有效實現方式,因此,司法解釋對此予以認可,以在立法未明前提下,滿足現實之需。但應當認識到,建立一個統一規范的租賃物登記平臺,解決融資租賃企業對租賃物進行物權登記和公示的各種困難,同時也能讓善意第三人的交易時能快速便捷地查詢租賃物件的真實狀態,促進交易安全才是解決問題之道”。②如此看來,司法解釋第9條的規定應理解為所有權與抵押權均可有效成立,且為了維護當事各方的合法權益,抵押權并不因與所有權混同而當然消滅。
3)售后回租模式的融資租賃合同關系中,抵押權登記具有的“排除第三人善意取得”的效力,系立法機關基于無統一的租賃物登記平臺的制度背景,而對實踐智慧所做的認可。由此可見《融資租賃合同司法解釋》第9條即出租人授權承租人在租賃物上設定抵押權并辦理抵押登記的交易模式,不應當影響到出租人對租賃物享有的所有權。且根據《公安部關于確定機動車所有權人問題的復函》公交管(2000)98號的規定:根據現行機動車登記法規和有關規定,公安機關辦理的機動車登記,是準予或者不準予上道路行駛的登記,不是機動車所有權登記。
2.3 在上述意見明確出租人對租賃車輛享有所有權和抵押權的基礎下,售后回租模式的融資租賃合同不能認定為“名為融資租賃合同,實為借款合同”
1)根據我國合同法的定性,融資租賃合同集貿易與融資于一身,本質上屬于以融物的方式實現融資。這意味著融資租賃合同與借款合同在“融資”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是否具有實現融資的目的以及一方是否通過資金占用獲利不應作為融資租賃合同與借款合同的區分點。而通過“融物”,即“是否實際支付租賃物轉讓價款”才是判定系爭合同性質的核心點。
2)《融資租賃合同司法解釋》第1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合同法第237條的規定,結合標的物的性質、價值、租金的構成以及當事人的合同權利和義務,對是否構成融資租賃法律關系作出認定”。縱觀近年來的司法實踐,一般將標的物不存在、標的物不能作為融資租賃合同租賃物、標的物實際價值明顯低于“租賃物轉讓價款”等情形認定為“名為融資租賃,實為借款合同”。因此,應從標的物的性質、價值或是租金的構成、雙方的權利義務約定等方面來判斷法律關系是否符合融資租賃合同的基本要求,從而認定雙方是否構成合法有效的售后回租類融資租賃關系。
3)幾乎所有的汽車融資租賃公司均以售后回租作為主要的營業模式。其中,通過將車輛登記在承租人名下,并授權承租人辦理抵押登記而避免第三人善意取得租賃物,系融資租賃公司在當前法律框架內實現所有權保護及風險控制的核心舉措。若上述模式得到否定,則可能觸發所有汽車融資租賃公司的經營合法性合規性問題。
3 結語
當代社會,汽車融資租賃的交易模式發展迅速,不僅以租促銷,擴大了車輛的效率和市場占有率,保障了款項的及時回收便于出租人的資金安排,對于承租人來說,也減輕了其負擔及風險,因此,實務中,筆者認為,不應當否定售后回租模式融資租賃法律關系的有效性,而應從標的物的性質、價值或是租金的構成、雙方的權利義務約定等方面來判斷法律關系是否符合融資租賃合同的基本要求,從而認定雙方是否構成合法有效的售后回租類融資租賃關系。
注釋
①梁慧星:《融資租賃法律問題研究》,載《梁慧星文選》第336-352頁;李樹成《融資租賃法律界定之比較研究》,李魯陽主編;《融資租賃若干問題研究和借鑒》,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版,第38-40頁。
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融資租賃合同司法解釋理解與使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編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8月第2版,第155頁。
參考文獻
[1]和麗軍.“機動車融資租賃的責任承擔”,載《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年第12期。
[2]高圣平,王思源.“論融資租賃交易的法律構造”,載《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3]程華兒,史燕平.“融資租賃出租人權利保護的法律問題”,載《社會科學家》,2016年第9期。
[4]和麗軍.“機動車融資租賃的責任承擔”,載《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年第12期。
[5]王遠航.“我國融資租賃的現狀及發展對策”,載《商場現代化》,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