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寧
特種作業操作證制度于國、于民、于企、于己,都是一個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制度,理應得到各方主動自覺地遵守。但現實境況的尷尬在于,“假證”問題在企業用工中仍有存在,不僅給企業帶來安全生產的不確定風險,更嚴重威脅包括持假證者在內的人員生命安全。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假證”問題由來已久,追根溯源,無非是“利”字作祟。姑且不論極少數企業出于各種利益方面考慮進行聯合造假、默許用假等現象,作為用人單位和用工主體,出于對安全生產這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追求,企業無疑有著防止和杜絕特種作業員工持“假證”上崗的現實需要和內生動力。扎緊用工關口,拒“假證”于企業之外,企業不妨做好“近攻遠交”。
“近攻”就是通過用工審核、訂立合同以及誠信管理等辦法舉措,加強對特種作業人員從招錄到使用乃至離職全過程的資格審查及管理,確保在人員資格管理上規范嚴謹,沒有漏洞。一方面,切實建立健全特種作業人員管理制度,對企業特種作業的崗位、人員等情況應逐一建檔,做到情況一清二楚,人員、崗位逐一審查過關;另一方面,切實加強勞動紀律和過程管理,對特種作業人員作業情況進行跟蹤監督,并及時做出技能評估,防止和杜絕無資質人員臨時頂崗及持“假證”人員濫竽充數等情況。“沒有金剛鉆,不攬陶瓷活”,強化企業特種作業人員管理,需要對應的素質好、業務精、原則性強的管理人員。坦率講,如果管理人員業務不精、大而化之,就算持“假證”人員站在當面,恐怕也識別不出來。
“遠交”就是通過外部協作互助,共同編織對抗“假證”的“防護網”,協力打造根治“假證”的“鐵柵欄”。一方面,企業應積極主動與特種作業操作證主管部門建立聯系,善于應用特種作業操作證的公共查詢網絡,以及主管部門的特種作業操作證信息庫,精準查詢、準確甄別證件真偽。一般而言,經由上述兩個途徑仍無法查詢到的特種作業操作證,基本可以判定為“假證”;另一方面,企業在發現可疑證件時,應當自覺摒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掃門前雪”等狹隘思想,積極主動向特種作業操作證部門反映或舉報,阻斷“假證”使用路徑,擠壓“假證”使用空間。
環境因素是“假證”問題的一大變量。企業根治“假證”問題,沒有外部大環境的持續改善不僅會事倍功半,更有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因此,主管部門義不容辭,責任重大,要秉持“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理念,為企業營造好氛圍環境。一是通過針對性能力培訓及宣傳教育,著力提升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意識和企業管理人員的鑒別能力,一方面促進特種作業人員主動不使用“假證”,另一方面幫助管理人員練就甄別“假證”的“火眼金睛”。二是通過信息化建設及技術升級,實現特種作業操作證網上查驗、真偽識別的互聯互通,尤其是要把特種作業操作證技術升級作為關鍵性舉措,增加造假難度。三是重拳出擊,嚴厲打擊“假證”違法行為。今年7月份,國務院安委辦作出決定,明確從2018年7月開始至2018年底,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打擊假冒特種作業操作證專項治理行動。這無疑有利于與企業“近攻遠交”形成良性互動,促進“假證”問題治理。四是從長遠來看,還應考慮從法律制度上作出修訂,進一步加大“假證”違法成本,逐步形成不敢、不能、不愿造假、用假的高壓態勢。
總而言之,企業不是孤島,根治“假證”絕不僅僅是哪個企業自己的事情,也不可能有哪個企業可以獨善其身。以企業為主體,開展根治 “假證”的“近攻遠交”,企業與主管部門的呼應響應、協同配合 “一個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