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9月19-2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全國安全產業座談會暨安全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如期召開。論壇期間,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科學技術部的相關負責人,從多角度闡釋了四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一文件于今年6月19日發布,成為年度影響安全產業發展的重要文件。
安全產業是為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動提供專用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產業,是安全生產隱患源頭治理的基礎,也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鑒于此,《關于加快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安全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產業銷售收入超過萬億元。到2025年,安全產業更將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早在2014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首次提出了應急產業的概念,并明確了應急產業發展的任務、發展方向、保障措施等。與此同時,該文件也提及“到2020年,應急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應急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一批自主研發的重大應急裝備投入使用。”
安全產業、應急產業是兩個彼此交叉且各有側重的產業。從發展目的上看,安全產業將以源頭防控風險,減少和遏制事故為己任;應急產業將目光鎖定于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以降低事故發生后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目標。從產業服務范圍而論,安全產業側重服務于生產安全和城市公共安全兩大需求。應急產業按照《突發事件應對法》要求,更聚焦于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四個領域。簡而言之,安全產業側重預防,應急產業側重救援。
無論是安全產業還是應急產業,近年來都呈現出加速乃至井噴式發展態勢,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但與“快”共存的,是難以回避的不足。產業發展尚處起步階段,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在國際上具有主導作用的龍頭企業,仍需市場培育;部分地區對發展安全產業認識不足,政府引導機制尚不完善;科技創新對產業支撐不足,產、學、研、用融合不夠,技術成果轉化仍不順暢。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為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出臺的安全生產領域的綱領性文件,其明確提出了健全投融資服務體系,引導企業集聚發展災害防治、預測預警、檢測監控、個體防護、應急處置、安全文化等技術、裝備和服務產業。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國務院機構改革總體部署,未來,我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將更加科學、高效,應急管理工作進入高質量的整合發展階段。安全與應急產業將由政府引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標準化、系列化、無人化、智能化融合發展。而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智慧云服務,將顯得尤為重要。
新興產業的成長,需要良好的政策環境、服務環境和文化環境。工信部正聯合其他相關部門,從技術創新、產業標準、投融資服務、產業鏈協作和政策體系五方面入手,拿出擲地有聲的舉措,營造支撐有利的環境。希望安全與應急產業領域廣大企業能借此“東風”,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共同推動應急與安全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