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 馬忠花
(一)檔案認知度。檔案認知度是指公眾對檔案、檔案館、檔案法規和檔案事業等檔案事物的了解程度和整體印象。公眾對檔案的主觀意識,必須要首先了解檔案的性質、種類及作用等檔案知識,同時對檔案館的地位與功能、檔案法規條款的內容及我國檔案事業的發展狀況形成整體印象,才可能進一步形成較高的檔案意識。
(二)檔案需求層次。公眾對檔案的需求表現為工具需求、信息需求、文化需求。工具需求是指公眾對檔案發揮憑證價值的需求,表現為利用檔案解決具體問題、維護個人權益,這是最基礎的需求。信息需求是指公眾對檔案信息價值的需求,表現為學術研究之用。文化需求是指公眾對檔案作為文化資源,豐富精神生活的需要,表現為一種休閑利用觀,這是最高層的需求。
(三)檔案情感。檔案情感是指公眾對檔案是否能滿足自身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一方面,檔案情感以檔案認知和利用活動為前提,只有具備基本的檔案知識,在實踐中接觸并利用過檔案的人,才能對其是否可以滿足自身需要作出判斷。另一方面,檔案情感對檔案認知和利用活動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積極的檔案情感將會成為利用檔案的重要動力之一。作為以往社會實踐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記錄,檔案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行政、業務、文化、法律和教育作用,能夠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
(四)檔案利用的自覺性。檔案利用的自覺性是指公眾自覺自愿地利用檔案的程度。從哲學角度講,自覺是自發相對的范疇,由自發到自覺,體現在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因此,一個人能深刻地認識檔案的作用與價值,意識到檔案利用活動的重要性,并主動利用檔案,是具有檔案利用自覺性的表現。這種自覺性對檔案利用活動產生直接影響,決定了公眾是否選擇利用檔案信息,以何種方式利用檔案以及利用哪些種類的檔案。
(五)檔案收集與保護行為。檔案收集與保護行為是指公眾受自身觀念與意識支配而在社會實踐中進行的檔案收集與保護活動。這種客觀的行為活動是主觀意識的外在表現,是檔案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具體體現,主要包括妥善保管實踐中形成的檔案材料,傳承和保護家族的重要檔案,或者將珍貴檔案資源捐贈給檔案部門。心理學和行為科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指向于一定目標,根據對一定事物的認識而采取某種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行動構成。
(一)構建系統的檔案普及教育體系。檔案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后天的活動獲得的。教育是具有明確目的的活動,對個體檔案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通過面向所有學生的檔案教育,能夠提高人們的檔案認知度,培育檔案收集和保護的基本能力,為個體檔案意識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倡導“大眾檔案觀”,積極開展家庭建檔。檔案事業產生之初,服務于統治階級,聚焦于王朝檔案,保存政務文書,主要有戶籍、律法地圖等,以及一些天文、歷法、生產方面的記錄。新中國成立以來,檔案館逐漸走向開放,面向大眾。但檔案價值視角仍未遠離官方文件,檔案館館藏仍以政府機關形成的公務檔案為主。20世紀末21世紀初檔案記憶觀興起,人們將檔案與民族、國家、社會、家庭的歷史記憶聯結起來,引發人們從多元價值視角思考。大眾檔案觀就是檔案記憶觀的延續,它將檔案價值視角由單一的官方記憶轉向官方記憶與民間記憶并重,強調了普通大眾的歷史記憶訴求。檔案觀是人們對于檔案表現形式、檔案價值及其意義所持有的觀點與認識。那么,大眾檔案觀是指人們對于記錄大眾生活、反映民間社會變遷的檔案所展現出的價值的認識,具體表現為家庭建檔工作。家庭建檔是留存和延續大眾記憶的過程,也是公眾檔案意識培養與提升的過程。由此,更加珍視檔案這一社會記憶的載體,最終強化固有的檔案意識。
(三)開放多種渠道,全民參與檔案工作。檔案部門暢通渠道,邀請公眾補充館藏檔案,完善檔案信息也是培養檔案意識的有效途徑。一方面,人們在檔案實踐過程中,自發地形成對檔案事物的認識,這種認識影響深刻,持續久遠,遠勝其他間接宣傳的效果;另一方面,檔案是集體記憶的建構元素,在參與過程中人們完善、補充檔案資料大多數與自身相關,進而實現自我的身份認同,獲得了積極的檔案情感,公眾的檔案意識也會得到正向的強化。全民參與檔案工作,包含了廣泛性與深入性兩個特點。廣泛性是指參與的公眾覆蓋面大,數量多,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深入性是指參與到檔案的具體工作環節中,而非簡單地提供建議與反饋。通過檔案網站或社交平臺向公眾展示已有的檔案信息資源,以“貼標簽”“起名字”“講故事”等方式吸引用戶添加背景信息,完善檔案內容。
公眾檔案意識的水平不僅影響檔案工作的開展,而且事關我國檔案事業的發展。培養公眾的檔案意識,需要在把握其內涵和表現形式的基礎上實行針對性的措施。檔案認知度、檔案需求層次、檔案情感、檔案利用自覺性和檔案收集與保護行為是公眾檔案意識的五個表現形式,構建檔案普及教育體系,樹立“大眾檔案觀”以及全民參與檔案工作為培養公眾檔案意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