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建初
在安全生產管理問題上,雖然各級政府和部門時常下文件、出狠招,但各類事故依然頻發。為什么?事故是在動態過程中發生的,事故失之于細節,事故失之于人的誤操作。事故發生在現場,事故發生在車間、工地、道路上。我們必須認識到:所有事故都是管理問題。
事故發生在現場,安全生產監管的重心在縣、鄉鎮、開發區、工業園區、港區等基層政府和部門。而目前鄉鎮的安全生產監管力量是最薄弱的,有的有機構,無人員;有的有人員,無專業。有的連機構也沒有,沒有形成基層有效的監管體系。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要統籌加強安全監管力量,完善監管體制,明確監管責任。我感到必須加強以下工作:
一是安全生產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原則,就是“誰主管、誰負責”。重新定位各級政府、各行業、各部門的安全責任,在法律上明確各行業、各部門的安全監管職責,明確誰組織活動,誰承擔安全職責。
二是建立完善縣級以下政府和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港區、風景區全生產監管體系,配置專業監管人員。安全生產監管的重心在基層,在現場。
三是各行各業要分析本行業、本專業的主要風險,制定符合實際的行業標準、規范。不以發通知替代標準。行業監管要系統化、規范化、實效化,避免哪行出事查哪行的被動局面。
四是各級政府部門要對下級履職實時監督,一級監督一級,層層落實監管職責,依法依規制定各行業、各有關部門安全生產權力和責任清單,盡職照單免責、失職照單問責。
五是借助社會的安全技術、人才資源,彌補基層政府和部門安全監管力量和專業技術的不足。
首先,要明確各級政府、各部門、各行業的安全生產監管職責。各級政府的安全生產委員會是本級政府的最高、最權威安全組織機構,要體現“黨政同責”的原則,由黨委主要負責人擔任安委會主任,政府主要負責人主持日常安全工作,研究本地區的大安全工作,才能發揮安全生產委員會的領導作用。
其二,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本轄區內各行業安全生產實時情況,進行大數據匯總、統計分析,找出薄弱點,制定防范措施。事故統計不僅要統計生產過程中的事故和傷亡,還要把所有工業、商貿及其他各類活動中的事故進行統計分析。
其三,事故發生在現場,就要著重現場安全管理。政府部門不可能派人在現場進行實時監督,但對現場監督要有手段、有方法。對危險行業,可能造成群死群傷的場所,可通過技術手段、社會化服務等方式進行監督。
其四,事故發生在過程中,就要著重過程安全管理。安全檢查要靠企業自己、要靠行業進行的專業檢查。政府對企業與經營場所,應著重安全法治管理,并對企業運行進行現狀評估,對企業不能規范操作的,特別是對危險性高、管理落后、可能造成群死群傷事故的企業,要暫?;蜿P閉。
其五,要改革安全評價方法。目前的安全評價只是合規性評價,只要考個安全評價證書就可以作評價報告。事故往往不是發生在合規性上,而是發生在設備、設施缺陷與故障中,發生在設計的不合理性和人的誤操作上。評價人員不可能對設備、設施性能都了解,評價人員對生產運行過程見也沒見過,怎能作出正確安全評價?安全評價應是對設備設施、工藝過程、操作過程進行風險識別,提出控制風險的方法。安全評價要靠企業有經驗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他們才能識別這些風險,并有控制的方法。對高危行業,應建立安全生產審計制度,組織行業專業人員、一線人員,每年在生產、工藝變更后進行審計,找出風險,控制風險。
其六,任何事情不要太復雜、繁瑣、“高深”。復雜了沒人做,“高深”了沒人懂。復雜的事情要簡單化,簡單的事情要程序化。安全生產主要面對的是一線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各行業高層管理人員要轉變觀念,安全生產的重心應在一線、在基層、在現場。
安全管理就是現場管理、過程管理、細節管理。企業的設備安全、工藝安全和操作安全“三駕馬車”,是企業安全管理的主要環節,必須建立操作、作業程序,認識“所有操作要靠人,而人是會犯錯的”這一基本事實,采取有效方法,減少事故的發生。對此本人有8點體會:
事故發生在施工現場、車間現場、裝置現場,要對現場的機械設備、設施、工藝過程、操作過程進行風險識別,采取措施,控制風險。對關鍵操作(切換流程、開停車等)、危險作業(工程施工、吊裝、登高、動火等作業)要制訂專項程序,安排人與人的監督措施。
?;髽I事故主要是由于人的誤操作,設備設施腐蝕、磨損、故障,工藝失控,儀表失效和現場作業措施缺失所引發。
工貿企業事故主要是由于檢維修、改擴建中的高處、起重、拆除、動火、受限空間、用電等作業措施不當而引發。
所以安全管理就是現場管理,所有措施都服務于現場,安全管理沒有什么高深莫測的道理,但要做好實屬不易。
任何活動都有過程,過程是動態的,事故是在過程中發生的,管住過程,管好動態,事故就會減少。
一個裝置、一臺設備,從設計、制造、安裝到使用,就是一個過程,每一過程都要從人機工程、工藝工程、設備運行工程來研究其過程風險與安全,最大程度減小風險。
使用、操作是動態過程,風險會伴隨整過程,控制過程要有系統思維,如人力資源安排、操作程序執行、工藝指標控制、技術措施落實等都是過程管理要素。
實踐證明,任何重特大事故都失控于某一個細節,一個小小的細節能釀成一場災難。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細節往往被人忽視,而事故就失之于細節,細節管理最重要。我們往往把細節問題看成是偶然事件,但事故就是于某一細節,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產生連鎖反應。對于細節管理我們還無有效辦法,各行業要根據自身特點,研究有效細節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任何事都要人去操作、有人去完成??上У氖牵衅髽I管理研究都以追求利潤最大化、人工成本最小化、企業發展、企業營銷、產品升級、市場拓展等為目標,從未研究人是會犯錯的這一基本事實,企業不養閑人的觀念充斥企業的人事安排,一個蘿卜一個坑。企業安全要靠人與人的監督、監護來減少人為失誤。企業人事安排要留出監護人這個關鍵“閑人”崗位。
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出門忘帶鑰匙、手機等經歷。每一個人都會有失誤,都會犯錯誤,一線員工天天操作同一動作,肯定有失誤的時候。但有的失誤會是災難性的,2016年某機場的2架載滿旅客的飛機差一點相撞,釀成慘禍,其原因是塔臺管制員遺忘飛機動態。
由于大家未認識人的失誤是與生俱來的,對人的行為沒有通過人與人的監督手段來避免人的失誤,是事故多發主要原因。我們提倡員工要自覺遵守規章制度,實踐證明任何人在沒有監督之下是不可能自覺遵守規章制度的。就像領導干部沒有監督就會腐敗一樣,員工在沒有監督下就會惰性泛濫,惰性是人的本性。關鍵操作、危險作業必須要在人與人的監督下完成。
我們都強調企業要建立規章制度,事實上,所有企業都有制度,只是質量之分,但厚厚一本制度有幾個人在看?幾個人在學?幾個人在執行?也許企業負責人都不會看。所以,每項操作要編制程序(作業指導書),程序比制度更重要,程序簡單明了,一看就懂,復雜了沒人會去執行。從設備性能、工藝要求、操作方便、安全平穩來設計操作程序。
所有生產、施工等任務都由班組來完成,企業設備安全、工藝安全、操作安全最終都要落實在班組,班組是實現安全生產的基礎,現場管理、過程管理、細節管理、人員管理都由班組執行。班組是控制事故的前沿陣地,是企業安全管理最基本環節,加強班組安全建設是企業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的關鍵,也是減少傷亡事故和各類災害事故切實有效的辦法。
根據現有規定,要求企業編制應急預案,包括總則、目的、依據、范圍、體系、工作原則、事故風險描述、組織機構、職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等要素。應急預案在突發事件時應用,每次的突發事件形態千差萬別,突發事件往往是在緊張的氛圍中進行處置的。作為企業來說,應結合操作程序制定意外事件處置程序。處置程序應針對性強,具有可操性、實用性。應急預案、應急救援是應急專業部門的職責。
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規定,事故調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明事故原因、認定事故性質和事故責任,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有些事故報告用大量篇幅歌頌領導怎么到現場指揮救援,把事故報告變味成了救援報告。領導到事故現場進行救援是領導職責所在,某地區發生重特大事故,該地領導應該反思。
各級政府的所有事故報告應依法全部向社會公布,目的是讓所有人吸取教訓,引以為戒,杜絕類似事故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