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臺州318000)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側改革的視角來看,就高職院校內部控制而言,校方作為內部控制制度的 “制定者”,即“供給方”,通過改革,應優化內部控制制度供給,以提高內部控制供給體系質量,在滿足與之相對應的需求的同時,起到很好的風險防控作用,從而達到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平衡。
近年來,大幅增加的高等教育事業投入和逐步提升的辦學自主權,使得高教事業漸漸步入高速發展階段,伴隨著越來越多樣且復雜的經濟管理活動,高職院校各類風險層出不窮。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亟需加強對內部控制的改革和完善。盡管我國已陸續出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 (試行)》(以下簡稱 《規范》)和《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當前高職院校的內部控制供給仍明顯不足,難以充分發揮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如何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更好地協調內部控制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亟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
面對經濟管理活動日趨多樣化、復雜化,內部控制管理體系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高職院校在宏觀的學校整體方面和微觀的經濟業務方面的預算、資產、政府采購、建設項目和合同管理等內部控制工作顯得格外重要。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管理是高職院校賴以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的關鍵,該環節工作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學校管理水平的高低。高職院校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努力適應社會大環境對高職高專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積極制定與時俱進、具有本校特色的內部控制制度,通過了解、測試和業務流程再造,第一時間發現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整合分析問題的關鍵點和復雜性,并提出整改建議,查漏補缺,促進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使其行之有效,以達到提升學校整體管理水平和長遠辦學效益的目的。
盡管內部控制的重要性日趨彰顯,但目前仍有許多高職院校的內部控制體系存在明顯的供給不足,體現在內部控制機構不明確、缺乏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力量薄弱、施行范圍較窄等方面,難以充分有效地發揮內部控制的作用。
1.內部控制范圍較窄。由于高職院校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內部控制意識薄弱,導致“供給”有限。內部控制沒有完全有效地滲入到高職院校的管理中來。高職院校在落實財政部門布置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任務前,內部控制工作主要局限于學校財務部門,對其他相關部門要求不高,主要表現為財務部門的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對報銷支出的審核,側重于事后監督,忽略了內部控制的流程管理和全方位制衡監督職能。在預算管理、政府采購、建設項目和合同管理等領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開展得較少。目前,高職院校對內部控制工作雖然已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還無法對快速發展的高職教育事業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有效控制。
2.內部控制機構不明確。目前,內部控制相關工作由財政部門下達,一般認為由學校財務部門牽頭組織。由于高職院校沒有單獨設置內部控制機構,嚴重影響了內部控制工作的有效開展和各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削弱了內部控制作用的發揮。
3.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就目前的大環境來看,較之企業單位日趨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包括高校在內的行政事業單位,其內部控制的制度化、規范化顯得較為落后,仍需與時俱進形成完整體系。除了《規范》和《指導意見》,亟需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使用指南和追評體系。此外,學校管理層缺乏對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的認知和重視,在經濟業務的運行過程中,缺乏配套的管控措施,或者管控措施相對滯后,即便已經頒布實施了一些具備現實意義的管理新制度,由于缺乏對執行情況的必要監督,導致事后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不足,缺乏威懾力。
4.內部控制人員力量薄弱。目前高職院校比較缺乏內部控制專業人才,表現在:一是內部控制人員知識面較窄,以會計、審計專業為主,缺少專門人才,不能很好地滿足新形勢下內部控制制度全覆蓋和內部控制嵌入信息系統的特點。二是內部控制人員數量較少,且整體水平不高。許多高職院校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缺乏足夠認識,少有學校設置獨立的內部控制管理部門,更不必說引進具備內部控制知識體系、具備高素質管理能力的內部控制專業人才,進一步造成內部控制人員素質不高、管理能力薄弱,難以全面推行內部控制工作。
目前,盡管各大高職院校對內部控制的需求逐漸提高,但內部控制制度的供給存在質與量兩方面的不足,存在缺乏有效“供給”的短板,需求和供給之間的不平衡顯而易見。怎樣權衡重整,填補這一短板,調和內部控制的供給矛盾,本文建議可以在以下幾方面著手:
增強內部控制意識,優化整體“供給”,內部控制的實質是管理,內部控制的理念可以通俗地理解為 “我們的單位、部門和我們自己是否恰當地執行了日常管理”,即“單位的管理是否妥當,風險是否能得到有效防范”。高職院校要轉變觀念,在遵守相關會計規范制度的基礎上,對學校內部管理的各個層面執行有效的管理流程,嚴密關注并追蹤內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出現的違規違法事件,針對違規違法行為制定一系列的處罰措施。強化不相容崗位相分離,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充分發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管控,提升效益。及時發現并有針對性地分析和處理內部控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校管理層和有關管理部門應當盡快提出相應的整改建議,確保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使內部控制工作真正服務于高等教育事業。
高職院校內部控制制度設計得再好,如果離開具體基礎工作的供給,內部控制也難以落到實處。學校內部控制部門是內部控制有效發揮作用的基礎和前提。內部控制部門的設置需要考慮其與財務部門、內部審計部門、紀檢監察等部門之間的職能分工和協作關系,堅持共同治理原則,避免缺位和越位,避免空轉,有效規避經濟活動風險,使內部控制機制在高職院校管理過程中得到真正落實和貫徹。
建設完備的內部控制制度是確保組織權力井然有序、穩定運行的有效手段,是確保實現長遠的組織目標的有效機制。高職院校應當根據《規范》和《指導意見》等相關規章制度的要求,結合自身業務特點,詳細分析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存在的短板,以內部控制目標為要求,制定一套既規范又合理的內部控制制度,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的操作流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要確保權力行使的制衡和監察,逐步形成更加完備的防范機制和保障機制。
在高職院校開展內部控制管理的過程中,高端人才對內部控制的開展至關重要。對各大高職院校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強化內部控制隊伍建設,挖掘和引進高素質專門人才。建議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增加和豐富與內部控制業務相關的培訓和學習,要求廣大內部控制工作人員不斷加強學習,更新業務知識,提高自身能力,以更好地開展高職院校內部控制工作。另一方面,引進具備堅實專業技能、高素質全方位的內部控制管理人才,壯大內部控制隊伍,既要熟悉財務和審計的有關業務,還需兼具工程、計算機信息、經濟、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以更好地適應學校內部控制工作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
綜上所述,供給側理論告訴我們,高職院校的事業與內部控制之間是辯證關系:優質的高職院校教育資源能給高職院校帶來高水平管理,高職院校的事業決定著高職院校的內部控制;而有效的內部控制也能促進高職院校向更高水平邁進。各高職院校應結合供給側改革的思路,通過建立、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充分發揮內部控制的有效作用,提升總體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