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會計學院山西太原030031)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與國外優秀大學開展合作辦學,可以借鑒國外高校先進的辦學理念、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創新意識的國際通用型人才,有利于培養熟悉會計學專業國際化知識、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高級會計應用型人才。在這一背景下,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加入國家留學基金委組織的 “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項目”(以下簡稱ISEC項目)。ISEC項目旨在促進國內高校通過引入國外先進教育理念,推行優質課程教學模式,使參與項目的高校更新辦學理念,加快教育改革發展步伐,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培養國際化人才。目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的ISEC項目開設了國際會計、國際金融、國際物流等專業,各門專業課程均由商務學院的現有教師講授。除了達到ISEC項目教學評估、取得教學資格外,任課教師還必須遵循ISEC項目國際化的教學理念,擬定符合項目教學要求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包括教學內容、教材的選用、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評價方式。
ISEC項目屬于嫁接型模式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即參與中外合作辦學的各方高校,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學模式,中方通過開設外方制定認可的課程,達到學分互認,學生獲得雙方學校規定的學分,即可獲得雙方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該項目主要包括“2+2”模式和“4+0”模式;即學生本科前2年在國內院校完成通識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在進行英語強化課程學習后,符合條件的學生第3—4年可以在國外的合作院校完成項目后續課程的學習,完成學業的學生可同時獲得國外高校學士學位和國內高校的本科學歷證書和學士學位;學生也可以在國內高校按照ISEC項目國際化課程體系完成全部4年的學業。
ISCE項目課程體系按照國外高校的課程體系進行安排,包括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英語強化課程。按照項目規定,第1—4學期主要安排通識課程、英語強化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第5—8學期主要安排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由任課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擬定,教學大綱的設計必須充分體現明辨性思維和國際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教材應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或中英文教材,中文教材只能作為輔助教材,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英文原版教材和教學輔助資料。任課教師在授課時應充分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手段體現ISCE項目的核心理念——明辨性思維,包括增加課堂的案例教學和學生討論,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學習。課程的考核也從單純的筆試轉變為多種方式考核,包括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課程任務的完成情況等。
ISEC項目的辦學目標是引入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包括國際通行教學標準、英文原版教材和英語(雙語)教學;但在實際施行過程中,必須考慮中外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差異,獨立學院還要特別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多數國外高校提倡通才教育,采用模塊化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包括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拓展)課程模塊+實踐性教學課程模塊”。中方高校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多為 “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并在各課程中強調實踐教學內容。因此,在按照項目要求進行課程教學時,獨立學院應分階段地將國外教學理念與中國人的教育學習思維習慣相融合,改進后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一方面要體現國際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一方面還要考慮教師能否成功地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授好專業課程,并且還要考慮學生能否適應這種教學模式,順利完成本專業課程的學習。
按照ISEC項目的辦學要求,中方高校應按照國際化的教學標準設置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并采用外方高校推薦的英文原版教材進行教學。在會計國際化的趨勢下,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已經逐漸趨于一致,但是會計實務和會計專業教學體系與國外還是有一定的區別,而且獨立學院的會計專業本身也有比較成熟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例如,國內外“基礎會計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存在較大差異。國內的“基礎會計學”教學內容基本屬于財務會計基礎,強調財務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實務操作,重點是借貸記賬法在工業企業的應用和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手工會計實務的模擬實訓;國外的 “會計學原理”(accounting principles)包含的內容更廣泛,包括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基本理論介紹,會計業務主要以商業企業為例。
因此,在擬定ISEC項目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時,應將兩者充分融合,從學生實際學習需求角度考慮國內外不同教學內容的處理,為滿足學生出國需要,采用國外教材,講解國外的內容和體系,同時,還要突出講解國內的會計實務,讓學生充分了解國內外會計實務的差異。
在ISEC項目通識教育和明辨性思維的教育理念下,項目要求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摒棄筆試單一的考核方式,應從多方面考核教學效果,考核方式包括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教學任務完成情況、課堂討論情況、筆試等;其中筆試比例不應超過40%。這與國內獨立學院的專業課程考核方式存在較大差異。考核方式的多樣性,可以提高學生日常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各種方式的操作性可能受到教學環境的限制,比如課堂表現及討論情況衡量標準較難確定,也很難留下證明性的材料。因此,會計專業課程考核方式要提高各種考核方式的可操作性。
1.按照ISEC項目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ISEC項目中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國際溝通能力的會計學高級管理和應用型人才,基于該人才培養目標,應將國內外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教材進行充分比較,結合國內實際情況,調整現有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目標以適應國際化的教學理念。ISEC項目提倡的通識教育和明辨性思維都應在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目標中有明確的體現。例如,在教學大綱中細化預計學習成果(expected learning outcomes),使學生了解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掌握的理論知識,掌握的會計技能,同時根據每項學習成果設計相應的評價標準 (Assessment Criteria),還應在教學大綱中列出閱讀書單。
2.以改進的教學模式為基礎,適當地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如前所述,國內外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存在一定的差異,使得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差異較大。例如,外方的“會計學原理”課程專業內容多但比較淺顯易懂;與此相反,我國的會計專業課程從基礎階段到專業階段強調嚴格的系統性,因而“基礎會計學”課程專業內容少但比較深,難于理解,還包含了會計憑證、賬簿等我國的會計實務操作。項目要求應選取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教材只能作為輔助教材,但筆者認為會計專業課程應選取中文教材和簡單的英文原版教材同時作為授課教材,按照我國的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授課,英文教材作為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使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以我國的會計實務為授課重點,并對比介紹國內外會計實務的差異,指出與中文教學內容對應的英文教材,使學生既能掌握國際化會計學基本理論,又能順利通過國內各類會計證書考試,避免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時出現看不懂英文教材,又聽不懂課堂內容、或專業課程變成英語翻譯課的尷尬局面,進而影響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
與獨立學院同類別的普通專業相比,ISCE項目下各專業的單個教學班級人數較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更為容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啟發式教學、案例討論、任務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手段。教師作為引導者,融入到學生中,使學生從被動聽課轉變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生明辨性思維能力。但由于獨立學院的經費有限,任課教師到國外院校參觀學習的機會較少,很難了解到國外院校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因此項目組織者應定期提供國外專業課程的教學錄像,更好地幫助教師了解國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手段,以便應用于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
為了遵循ISEC項目的教學理念,項目要求采用過程式考核方式,每一門課程至少使用3種以上的考核方式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除了期末的筆試外,日常教學過程考核方式包括出勤情況、課堂參與情況、課程任務完成情況等。目前,獨立學院ISEC項目會計專業課程的期末筆試成績占40%,日常教學過程成績占60%,這種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出勤率,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程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明辨性思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充分體現國際化的教學理念。
但是,作為項目專業課程的任課教師,筆者認為這種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提高平時成績比例,使得學生對期末考試的重視程度不夠,與普通會計專業學生的成績相比,ISEC項目下學生期末筆試成績非常差,勢必影響學生以后的會計證書考試。因此,在改進專業課程的考核方式時,應該辯證地應用多種考核方式,不能單純地為了達到項目要求而盲目地采用多種考核方式,打消學生“只要天天上課,就能通過考試”的錯誤想法,向學生明確教學過程考核的評價內容和要求,使學生平時成績更為客觀。
綜上所述,ISCE項目是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辦學的新模式,參與項目的國內獨立學院必須考慮中外專業課程教學的差異,國外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從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方法手段、課程成績評定等方面都不同于國內傳統課程教學模式。因此,獨立學院必須以學生的需求為主體,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關注焦點,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資源,不斷改進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完成與國際會計教育接軌的適合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進而培養出具有國際化、全球化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