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
中央高度關注民營企業融資,近日提出要優先解決民企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乃至融不到資的問題。我們發現,在政策執行層面,廣大基層信貸工作人員存在有錢“貸不出去”的尷尬。一些民企達不到信貸供給的風控要求,如果強行借貸,一是要受到信貸流程制約,二是如果貸出卻無法收回本息,將被終身追責。
這個矛盾的出現至少有兩個層原因。一是純技術原因,民企多是中小微企業,對于銀行信貸而言風險度高、安全性低,單筆規模小但“固定成本”卻不可能同比例減少,而銀行放貸首先考慮的是安全性與成本收益分析結果,因此商業銀行從風控和收益角度上必然“嫌貧愛富”。這是金融界一直在討論的問題,不光中國如此,國際上也類似。
另一個原因則是中國所特有的。銀行對外提供融資支持,雖責任明確,實行終身追責,但國企與民企的風險等級在實際生活中是不同的。面向民企的信貸一旦出現問題,信貸負責人員往往會被懷疑與民企存在利益輸送,而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國企身
上,則往往比較就事論事。業界有形象的說法,國企哪怕奄奄一息了,銀行信貸去給它打點滴也被認為不會有什么問題。信貸業務人員在操作中大都偏好國企,對民企的信貸非常謹慎。
需要承認,技術和實際操作層面的問題多年來沒有解決好。但現在,民企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已經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并就此做出方針、思路與政策上的指導。中央的精神必須要得到落實。技術性層面的問題怎么解決?就是要通過供給側創新。
一是信息技術與金融結合形成的互聯網+、科技金融概念下的創新。比如阿里巴巴的小貸業務,以阿里B2B、淘寶、支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上客戶積累的信用數據及行為數據為基礎,在網上接受申請,并依靠數據庫支撐對提出申請的企業和個人進行信用評價,制定與實施完整的風控體系,面向不同企業和個人提供不同額度的信貸。這顯然是科技創新帶來的新境界,但這樣的支持機制仍有局限性,在數據庫中電子痕跡不足的主體,仍難獲支持。
二是政策性融資體系的制度創新建設。政策性融資體系要以“政策性資金、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杠桿式放大”為機理和要領,破解商業性金融安全性和錦上添花運行機理的局限性,“守正出奇”地形成健康、可持續的政策傾斜機制,在承擔一定風險而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支持小微、綠色、創新、三農等民營企業。要形成以財政貼息、政策性信用擔保、產業引導基金、創新孵化基地等相匹配的財政資金為后盾的支持機制。這是財政不以盈利為目的,與相關市場主體風險共擔,陽光規范地實施集體科學決策,匹配多重監督,與商業性金融協調互補的一種特定制度設計。當下尤其需要在總結國內外已有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給予積極創新發展有效供給,以解民企融資之急需。▲
(作者是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
環球時報201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