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妤濤
【關鍵詞】 幼兒教育;綠色教育;思想內涵;踐行
【中圖分類號】 G6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2—0041—01
一、“綠色教育”辦園思想內涵
幼兒園秉承“親近自然、呵護生命、尊重規律”的“綠色教育”辦園思想,形成了“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體求美”綠色教育特色體系。“綠色教育”追求融合共生,關注生態發展,尊重自然特性,回歸教育本真的四大特質。
二、“綠色教育”辦園思想踐行
(一)建設古樸典雅的“綠色生態環境”
1. 物質生態環境建設——“走進綠色,親近自然”
幼兒園分為三大區域:生活活動區、自然生態區和戶外活動區。
生活活動區:我們創設“會說話的環境”,讓幼兒能夠與環境產生互動。分樓層的主題環境創設,體現了幼兒園自然科學人文的理念;班級區角根據主題和常規活動設置。教師為幼兒提供各種各樣真實的操作材料,為幼兒創建“生活場”;各具特色的功能活動室,滿足幼兒園特色主題教育活動的需要。
生態文化區:生態植物園,集種植、觀賞于一體,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喬灌結合,藤類纏繞,春夏賞花、秋可嘗果,孩子們在這里享受勞動的樂趣、品嘗收獲的果實;動物養殖園,通過小朋友喂食小動物,營造了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環境,使幼兒最大限度地親近自然。
戶外活動區:設置集中游戲活動場地、幼兒跑道、戲水池、沙坑等。擺放各類大型玩教具及體育器械,放手讓孩子們在戶外陽光體游活動中健康成長。
2. 精神文化創設——“綠色人文,潤雅和美”
在“綠色教育”辦園思想的引領下,逐步形成“親近自然,呵護生命,尊重規律”的辦園思想體系。
幼兒園注重營造自由寬松的綠色人文環境,在園所文化創建中,精神文化突出“潤”,行為文化突出“雅”,制度文化突出“和”,物質文化突出“美”,形成精神文化引領、制度文化約束、行為文化規范的園所文化。
(二)培養德藝雙馨的“綠色”教師團隊
1. 一個標準:德藝雙馨。做到:內擁自信、豁達的個性,陽光、健康的心理;外顯公平、真誠的愛心,具有會教、多想的習慣和能力,內外兼修,德藝雙馨。
2. 兩個依據:《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和《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實質為依據,采用以研促教、研訓一體的師資培養機制,鍛造德能兼備的教師。
3. 三個步驟:一是樹立正氣,提升師德修養,讓教師心中有愛;二是四個工程,促進研訓一體:全方位培訓工程、互為導師與師徒幫帶工程、全園讀書工程、踐行名師工程;三是實踐落實,助推教師發展:常態化業務考核機制、搭建省市區展示平臺。
4. 四種能力:環境創設力、課程實施力、課題研究力、和諧合作力。
(三)構建科學人文的“綠色教育”活動體系——讓幼教回歸本真,把游戲還給孩子
兒童擁有與生俱來的四種本能:社會交往、制作、探究、藝術表現。在我們看來,就是要呵護孩子的天性,順應人的本能,讓他們享受“綠色的教育”。基于這種認識,我們精心設計了“綠色教育”活動體系:
1. 基于自然生態理念下的生活體驗活動:重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文明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和良好心理健康、生活情趣、創新意識的培養。
2. 基于尊重教育規律之下的兒童游戲活動:室外陽光體游、自主區角游戲、大型場館主題游戲等。以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活動、創新創造活動、特色游戲活動為載體,寓教于樂,寓教于玩,讓孩子們在愛心中體驗,在愛心中成長。
3. 基于兒童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教育活動:五大領域、繪本閱讀、奧爾夫音樂、創意美術、科學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節慶主題活動等。重視幼兒的自主與互動,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四)構建社區、家庭、幼兒園合作共育的“綠色教育”共同體
1. 家園互動,共生綠色教育意識
幼兒園以“打造‘綠色教育共同體”為主線,充分運用家長資源,挖掘社會資源,彌補教師專業不足,形成了家園共育、社會參與的綠色教育格局:成立“家長課堂 ”、家長聯誼會、啟動家長志愿者等,有效利用家長資源,讓家長真正成為幼兒園的主人。
2. 利用社區的環境資源,有效地對幼兒進行綠色教育
通過一系列綠色教育實踐,我們把幼兒從教室帶到戶外,從幼兒園帶到社區、田野、山坡,不但促使幼兒貼近自然、回歸天性,也培養了教師開發課程的能力,提升了專業水平,從而促進了孩子、教師以及幼兒園的綠色發展。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GS[2017]GHB3360)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