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曉燕
【關鍵詞】 課堂提問;拓展性;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2—0053—01
課堂提問是推進課堂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要借助提問來推進課堂教學其關鍵在于問題的處理。因為一個好的問題可以促進學生積極去思考,反之則會成為干擾正常教學的不利因素。因此,在什么地方提出問題,或者是提出什么樣的問題,以及如何將問題表達出來,這些都是問題提出前必須要認真考慮的。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問題要能啟發學生去思考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些問題教師一說出口,學生立刻就能回答出來,但是此類問題大多屬于判斷性問題,諸如教師提出的“是不是”之類的問題,學生只要在兩種答案中間選擇一個即可。即便回答錯誤了,學生只需要選擇另一個答案即可,整個回答問題的過程不需要再去思考。整個課堂教學當中,學生都在積極地回答問題,雖然課堂比較熱鬧,但學生的思維卻參與得很少,這樣是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屬于低效類型的問題。當然,也要注意避免那些直接以課文內容提出的問題。對于這類問題,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只需要找到課文當中合適的部分讀出來就可以了,整個回答過程學生也不需要獨立思考。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要注意提出那些能讓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可以針對課文內容讓學生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提問的難度要適宜,要注意問題的拓展性與延展性
提問要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不能太難。如果太難,學生就不知道如何入手,因怕出錯,所以愿意嘗試的學生就會比較少,這樣就會使課堂“冷場”。因此,問題的提出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將問題出示出來。例如,在問題當中有比較專業的名詞,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詞匯表述出來。對于一些抽象的問題,可以借用一些具體的事物形象地表現出來,對于一些含蓋面比較廣或者是主題較大的問題,可以將問題分解成為幾個小的問題。當然提出的問題也不能太簡單,如果問題過于簡單,學生覺得沒有挑戰性,也不會認真去思考。問題的難宜程度要以“讓學生跳起來摘到桃子”為標準。同時,提問要注意避免習慣性的提問。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例如讓學生讀完課文之后都會讓學生挑出自己喜歡哪些部分,或者是哪些內容最讓你感動。學生剛開始遇到這樣的問題,會認真去對待,但是時間久了,他們就會應付了事。一般來說,每一篇課文都有精彩的內容,但是必須是在對文章深入分析、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通過精挑細選之后才會找到的。由于學生不重視教師提出的問題就會隨意地找出一些句子,以應付教師提問,這樣的提問實際效果也不大。因此,在教學中,提問時要注意問一些有輻射性的問題,也就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時問題應當具有延展性,也就是回答完當前的問題,學生自己會不自覺地提出疑問,并根據自己所提出的問題主動尋找答案。
三、用學生喜歡的方式來提問
同樣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會取得不同的效果,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選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提問。例如,教學《我的“自白”書》時,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敵人讓寫“自白”書,他寫了,為什么要加個引號呢?”讓學生從引號入手,來了解“自白”的含義,這樣的提問效果要好于直接問。而有一些內容,學生沒有注意到,并且在文本當中也沒有提及,對于這些內容如果學生能考慮到,那么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的深度與廣度都會擴大。諸如,教學《晏子使楚》時,教師問學生:“晏子真的不害怕嗎?”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回答也從害怕與不害怕的爭論逐漸拓展到了愛國的層面,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也變得深刻了。可見,針對文本中隱含內容的提問,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深化了學生的理解。
四、指導學生回答問題的方法要巧妙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少不了教師的指導,但是指導學生回答問題最忌直接告知學生答案,可以向學生提示思考的方向。例如,教學《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時,教師問:“課題為什么用了‘閱讀,而沒有用‘觀察或者‘瀏覽?”學生一下子就被問住了。有些學生便以詞義解釋的形式來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是又覺得不合適,因為這樣的回答脫離了文本,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因此,針對學生錯誤或者回答有些困難的問題,要引導學生通過糾錯自主找到正確答案。有些問題雖然學生回答錯了,但在錯誤內容當中卻蘊涵著正確的因素。對于這樣的回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從而引導他們找到正確答案。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