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華
【關鍵詞】 民間文藝學家;劉錫誠;學術研究;階段性特征
【中圖分類號】 G1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2—0094—01
劉錫誠(1935-,)男,山東昌樂人,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民間文藝家、文學評論家,在著名未名社成員、北京大學曹靖華先生的引導下,劉錫誠選擇了民間文學研究之路,先后出版了《中國原始藝術》《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等20多部專著,發表了《新中國民間文學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1949~1966》等1000多篇論文。陳遼先生曾評論劉錫誠的學術活動為“三十五年四轉身”,其實說明劉錫誠的學術研究可以分為四個鮮明的階段。
一、劉錫誠的文學評論時期(1977年-1983年)
此時劉錫誠先后在中國文聯的《人民文學》和《文藝報》的編輯部工作,這也是劉錫誠在中國文壇聲名鵲起的時期。陳遼描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作家評論家,很少有人不知道劉錫誠其人其文的。”劉錫誠將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比作雄鷹的兩只強健的翅膀,對于文學事業來說,批評和創作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關系。他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兩者之間的關系論述得精辟恰當,體現了他較高的文學評論水平。這一時期他的文學評論多收集在《小說創作漫評》《小說與現實》《河邊文壇》《在文壇邊緣上》《文壇舊事》等專輯中,劉錫誠的文學批評經歷為后來從事民間文藝學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主持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工作時期(1983年-1990年)
根據周揚的提名,1983年秋,劉錫誠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任常務書記,主持該會工作。這一時期劉錫誠雖是民間文藝界的領導,但他始終走在民間文藝研究實踐的第一線,專注于民間文藝理論發展的思考。他開始思考全面總結“五四”以來的中國民間文藝學史發展的成績,全面反思和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他還倡導對西方民間文藝學的種種流派思想及其影響進行評估,提倡組織對外國民間文學理論進行翻譯、出版和評價。他說:“民間文藝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世界許多地區和民族中間存在著類同現象,需要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才能得出近乎正確的結論,這需要我們打開眼界。”劉錫誠主張開展全國性民間學的搜集整理工作,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歌謠集》《中國諺語集》《中國民間故事集》等中國民間文學的“三套集成”,被稱為“世紀經典”和“文化長城”,被學術界當成中國民間文藝學的建設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三、潛心著述,民間文藝學研究成果豐碩時期(1990年-2006年)
這一時期西方人文學科的研究理論和方法逐漸在國內大量傳播,劉錫誠做到了適時兼收并蓄,不斷開拓民間文藝學研究的新境界,這一時期是劉錫誠民間文藝學研究成果的豐碩期,先后出版了《象征——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20世紀中國民間文藝學學術史》《原始藝術與民間文化》《中國原始藝術》等一批具有開創性和填補空白意義的著作。他開始思考和梳理我國民間文學研究的歷史,首先是分階段總結研究,發表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民間文學運動》《新中國民間文學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1949~1966》等論文,為后來系統總結20世紀的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歷史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的節點就是《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的出版,劉錫誠填補了我國民間文學學科建設的一個空白,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四、 思考“非遺時代”民間文藝學的使命(2006年至今)
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我國的接受、傳播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逐漸成為民間文學的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已是耄耋之年的劉錫誠也及時關注研究了這一時代的新事物。他首先辨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在我國的接受,指出了我國在開展非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做好非物質遺產申報和保護工作提出了許多理論支撐和建設性建議,為我國更好地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作出了貢獻。劉錫誠認為,“應該把更多的力量轉移到面向全球化影響下的這個新時代的民間文學上,亦即面對、記錄、研究、闡釋當下社會中老百姓中流傳的民間文學的活態樣相,亦即探求和闡釋民間文學的新樣相所展現出來的、或隱藏在背后的與民間文學的發展演變相關的社會的、文化的、審美的因素或動因”。
縱觀劉錫誠各個階段的學術活動,我們發現劉錫誠的研究視野開闊,以時間維度為主,這也為他開展20世紀民間文學學術史的寫作奠定了基礎。萬建中評論劉錫誠的學術歷程時說:“劉錫誠的學術道路可以說是中國當代民間文藝學發展的一個縮影。研究劉先生學術演進的動向,我們可以大致梳理整個中國當代民間文藝學的動態和走向。”今天,劉錫誠雖然已經是83歲高齡的耄耋老人了,卻依然奇跡般地奮斗在民間文藝學研究的前線上,作為民間文學學科當之無愧的領導者和引路人,激勵和鼓舞著后學人奮發圖強。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