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要論斷宣告我國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有了新的歷史方位,也有了新的歷史使命。從文化角度來看,用北京外國語大學張西平教授的話說,中國文化終于走出了拜倒在西方文化之下的“百年學徒期”,越發(fā)深入地在民族復興的大纛下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融通互聯(lián)。
對于新時代的理解,不能僅僅從文字表面去下功夫,新時代并非一切都是嶄新的,新氣象中不應排斥舊有的風骨。新時代,新氣象,但不能不問初心。這里面實際上涉及到了牟鐘鑒先生所提出的“常道與變道”:常道具有恒久性、民族性,是跨越時代的;變道具有時代性、局限性,是需要與時變革的。比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常道,必須世代堅守,而“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則是變道,隨時而去。對常道的堅守,反映出我們在文化上的自信,明確地指向對傳統(tǒng)的有序傳承;對變道的接受,則反映出我們在文化上的包容,明確地指向對時代需求的有效捕捉。
對中國武術而言,無論將其視為一個體育項目抑或是一個文化事項,悠久的歷史與深邃的底蘊共同架設了自身的常道與變道。民族性、地域性、歷史性構成了中國武術成為“中國”武術的堅實底座,而表演、養(yǎng)生、競賽等功能又讓中國武術的與時俱進顯得水到渠成。在這個嶄新的時代里,中國武術必須充分認識時代的特點,以期更好地融入,乃至于做出新的貢獻。
新時代,是一個健康優(yōu)先的時代,國民健康水平直接關乎全面小康的實現(xiàn)。中國武術必須為健康中國的建設保駕護航,為實現(xiàn)全面小康貢獻力量。全周期全方位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安全,這是新時期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首要出發(fā)點。在這樣一種健康治理格局下,我們有必要摒棄武術能不能打、和誰打的傳統(tǒng)觀念,這只是武術博大精深內涵中的一個細枝末節(jié),并非主流。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大健康理念下,中國武術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等價值必須得到有效伸張,并積極融入到健康中國戰(zhàn)略中去。
新時代,是一個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時代,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中國武術必須助力全民健身,為老百姓的健身提供產(chǎn)品服務。全民健身面廣量大,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群體需求、個人品味、技能水平、消費能力等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增加了公共體育產(chǎn)品供給的難度。中國武術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內涵深厚,蘊含著豐富的防治未病、運動養(yǎng)生的原理與方法,契合“形成體醫(y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的時代主題,我們必須充分挖整中國武術自身蘊含的健康促進的潛能。
新時代,是一個尋求全球治理的時代,中國武術必須積極融入體育全球化治理,共筑全球體育共同體。面對西方國家反全球化的浪潮和日趨脆弱的全球治理體系,體育全球化的格局并不牢固,體育跨文化交流水平有待提升。體育的全球化市場越大,越容易出現(xiàn)逆淘汰,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景并非天方夜譚。在與泰拳、柔道、跆拳道、拳擊等具有相似性的格斗類項目的對話與交流中,如何體現(xiàn)出中國武術自身的技術特征與文化內涵,將是中國武術對“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最直接的貢獻。
新時代,是一個社會日益?zhèn)€體化時代,“社會運行方式上的流動性,以及‘陌生人’的交往,這是現(xiàn)代社會的外觀特征,人與人之間無論在法律意義上還是就實際的生活方式來說越來越明顯的獨立性和個體性。”在個人作為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的時代,中國武術必須與個體化的休閑、消費、體驗相結合。中國武術要獲得更好的發(fā)展,除了堅守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與價值內核外,必須及時捕捉社會大眾的興趣愛好,將武術根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個體化社會里,我們要注重個體的體驗,尊重個體的主體性,武術只有與每個個體的心性與心智契合才能獲得最持久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