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省標準化研究院 陳建民 趙國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其中一項是“全面從嚴治黨”,強化黨內監督,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增強黨自我凈化能力,根本靠強化黨的自我監督和群眾監督。”要求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堅持和深化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強化黨內監督,以嚴密有效的監督制約,實現黨的自我凈化,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如果不受黨員群眾的監督,就容易滋長官僚主義作風,脫離群眾,甚至做出有損于黨和國家事業的事情。黨員的監督是黨內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民主集中制是強化黨內監督的核心。黨員享有監督權既是黨章賦予的權力,也是黨員應盡的義務。只有保障黨員監督權利,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黨內監督沒有禁區、沒有例外,是全黨的任務,必須全黨一起動手。通過明確責任、完善制度,把黨內監督嚴起來、實起來,把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煥發出來,推動管黨治黨由寬松軟走向嚴實硬。研究如何實現黨員黨內監督權利,發揮黨員民主監督作用。強化黨員的監督權,對于完善黨內民主監督制度,對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對于反腐敗斗爭,都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員黨內監督是黨內監督有機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黨內監督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監督的重點對象是“關鍵少數”,是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當然也包括對其他普通黨員的監督。黨內監督體系包括:黨中央統一領導,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準確理解和把握黨員黨內監督在我國監督體系中的定位,是我們加強和改進民主監督工作的認識基礎。根據制約和監督權力所推崇的最終價值標準,一般把黨內監督劃分為四種:“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政治學范式、“以道德制約權力”的倫理學范式、“以法律制約權力”的法學范式、“以民主權利制約權力”的社會學范式。
(一)建黨初期黨內監督權利的萌芽階段,沒有體現黨員的黨內監督權利。1921年7月,黨的一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第十二條指出:“地方委員會的財政、出版和政策都應受到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監督和指導”。這一時期,黨的組織和個人的監督和制約籠統體現在黨的上級組織對下級組織、黨的組織對個人的要求與約束。1927年4月,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中央監察委員會,是我黨最早的黨內監督專門機構。目的是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主要還是自上而下的監督。
(二)戰爭時期黨內監督權利的初步發展,對黨員的黨內監督權利有所忽略。1945年,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章》規定了中央監察委員會的產生辦法、任務、職權、領導體制,實質上是分攬了一部分黨委對下管理的權利,對全體黨員通過黨代會形式進行的民主監督有所忽略。
(三)新中國成立后黨內監督權利的逐步完善,提出黨員黨內監督的權利。1956年9月,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章》明確規定:“任何黨員和黨的組織都必須受到黨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監督。”首次提出了黨員的黨內監督的權利。后來“文革”十年,黨的監督機關被徹底粉碎,對黨內監督的探索完全中斷。
(四)新時期黨內監督權利的發展創新,保障了黨員黨內監督的權利。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總結了“文革”十年削弱黨內監督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指出“一定要保障黨員在黨內對上級領導直至中央常委提出批評性意見的權利,一切不符合黨的民主集中制集體領導原則的做法應該堅決糾正”。黨的十八大以來,出臺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自覺履行黨內監督的職責,正確行使黨內監督的各項權利。黨員黨內監督權利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充分維護基層黨員,強化黨員的權利意識,筑牢黨員充分表達真實意愿的支撐力。
(一)《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黨員應當本著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積極行使黨員權利,履行下列監督義務:1.加強對黨的領導干部的民主監督,及時向黨組織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訴求。2.在黨的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揭露和糾正工作中存在的缺點和問題。3.參加黨組織開展的評議領導干部活動,勇于觸及矛盾問題、指出缺點錯誤,對錯誤言行敢于較真、敢于斗爭。4.向黨負責地揭發、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違紀違法的事實,堅決反對一切派別活動和小集團活動,同腐敗現象作堅決斗爭。
(二)《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黨員有權在黨的會議上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有根據地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黨員以書面方式提出的批評意見應當按照規定送至被批評者或者有關黨組織。黨員有權向黨組織負責地揭發、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的違法違紀事實;有權向所在黨組織或者上級黨組織提出處分有違法違紀行為黨員的要求。黨員有權向所在黨組織或者上級黨組織提出罷免或者撤換不稱職黨員領導干部職務的要求。黨員在進行批評、揭發、檢舉以及提出處分或者罷免、撤換要求時,要按照組織原則,符合有關程序,不得隨意擴散、傳播,不得夸大和歪曲事實,更不得捏造事實、誣告陷害。
(三)《黨章》。黨員享有下列權利:1.參加黨的有關會議,閱讀黨的有關文件,接受黨的教育和培訓。2.在黨的會議上和黨報黨刊上,參加關于黨的政策問題的討論。3.對黨的工作提出建議和倡議。4.在黨的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向黨負責地揭發、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違法亂紀的事實,要求處分違法亂紀的黨員,要求罷免或撤換不稱職的干部。5.行使表決權、選舉權,有被選舉權。6.在黨組織討論決定對黨員的黨紀處分或作出鑒定時,本人有權參加和進行申辯,其他黨員可以為他作證和辯護。7.對黨的決議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見,在堅決執行的前提下,可以聲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見向黨的上級組織直至中央提出。8.向黨的上級組織直至中央提出請求、申訴和控告,并要求有關組織給以負責的答復。黨的任何一級組織直至中央都無權剝奪黨員的上述權利。
(四)《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必須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落實黨員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保障全體黨員平等享有黨章規定的黨員權利、履行黨章規定的黨員義務,堅持黨內民主平等的同志關系,黨內一律稱同志。任何黨組織和黨員不得侵害黨員民主權利。暢通黨員參與討論黨內事務的途徑,拓寬黨員表達意見渠道,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的政治氛圍。健全黨內重大決策論證評估和征求意見等制度。黨的各級組織對重大決策和重大問題應該采取多種方式征求黨員意見,黨員有權在黨的會議上發表不同意見,對黨的決議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見,在堅決執行的前提下,可以聲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見向黨的上級組織直至黨中央提出。推進黨務公開,發展和用好黨務公開新形式,使黨員更好地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
(五)《中國共產黨黨務公開條例(試行)》。黨務公開應當遵循以下原則:堅持發揚民主。保障黨員民主權利,落實黨員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更好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及時回應黨員和群眾關切,以公開促落實、促監督、促改進。
(六)《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機關全面從嚴治黨標準體系》。黨員的民主監督職責:1.加強對黨的領導干部的民主監督,及時向黨組織反映群眾意見和訴求。2.在黨的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揭露和糾正工作中存在的缺點和問題。3.參加黨組織開展的評議領導干部活動,勇于觸及矛盾問題、指出缺點錯誤,對錯誤言行敢于較真、敢于斗爭。4.向黨負責地揭發、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違紀違法的事實,堅決反對一切派別活動和小集團活動,同腐敗現象作堅決斗爭。
(一)監督客體公開性不夠。近年來,我們黨建立和完善了重要情況通報和報告制度、政務公開等制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一些領導干部長期習慣于集權專斷,或為了掩蓋某種個人目的,不愿意將一些關鍵環節、熱點問題公開化,千方百計地搞“暗箱操作”以逃避群眾的監督。
(二)黨內監督制度還需進一步加強。有效的監督必須依托制度的強制力,黨內監督也不例外。十幾年來,我們黨制定了許多好的規章制度,這些制度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應看到,黨內監督制度還不夠健全,也不夠配套,而且缺乏必要的實施細則。
(三)黨內監督機制還需進一步改善。黨內監督的核心是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而對權力的監督制約必須靠權力來進行。監督主體沒有一種約束、監督客體的權力,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監督。
激勵黨員充分表達真實意愿。增強“四種意識”,啟發基層黨員自覺表達真實意愿。強化黨員的主體意識,激發黨員充分表達真實意愿的內動力。強化黨員的執政意識,調動黨員充分表達真實意愿的奮發力。強化黨員的責任意識,加大黨員充分表達真實意愿的推動力。強化黨員的權利意識,筑牢黨員充分表達真實意愿的支撐力;保障“四種權利”,維護基層黨員充分表達真實意愿。切實保障基層黨員的知情權,為黨員充分表達個人意愿提供條件。切實保障基層黨員的議事權,為黨員表達個人意愿創造機會。切實保障基層黨員的管事權,為黨員表達個人意愿創造平臺。切實保障基層黨員的選舉權,為黨員表達個人真實意愿解除后顧之憂。營造“四種環境”,保持基層黨員長久表達真實意志。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的環境、黨內民主討論環境、激勵引導的關懷環境、開拓進取的創造環境;暢通黨員民主監督渠道。拓寬黨員民主監督知情渠道、創新黨員民主監督參與渠道、強化黨員民主監督互動渠道、營造黨員民主監督的良好環境。
新時代只有加強黨內監督制度建設才能不斷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黨員黨內監督才有法有據,黨員黨內監督權利才有保障。
(一)建立和完善黨員黨內監督制度。一是黨務公開制度。它是實行黨內監督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黨務公開,黨內同志無從了解黨的活動情況,當然也就無法進行監督工作。二是黨內民主制度。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干部都應由選舉產生的民主選舉制度,黨內討論和決定問題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決策制度,黨的各級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黨員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管理制度。三是黨內平等制度。它表明中國共產黨所有的黨員不論其職位高低、權力大小,一律都是平等的,意味著黨內沒有特殊的、可以不受監督的黨員。四是黨員權利制度。《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規定,黨員有權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對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黨組織、上級黨組織直至中央的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議和倡議。
(二)發揮民主生活會對黨員黨內監督權利的積極作用。
民主生活會應當經常化。要堅持問題導向,重在解決突出問題。要真正把自己擺進去,嚴肅認真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上級黨組織應當加強對下級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的指導和監督,提高民主生活會的質量。
(三)巡視是黨內監督的重要方式。使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發揮了利劍作用,已成為黨中央的“千里眼”“順風耳”“偵察兵”。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推進巡視全覆蓋的同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整合監督力量、延伸監督觸角,探索開展了對市、縣的巡察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要把加強對市、縣巡察作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重要抓手,做好巡視巡察工作一體化謀劃,通過示范傳導、制度傳導、檢查傳導,推動巡視工作向市、縣延伸,補齊基層黨內監督的短板,加快形成上下聯動、同頻共振的工作態勢。
(四)述職述廉是全面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強化黨內監督”的重要舉措。深化述責述廉工作,強化黨內監督,推動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落地生根。有利于增強其自我約束力,時刻緊繃廉政勤政這根弦,也使一些干部的違紀違法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起到將反腐敗關口向前推移的作用。述責述廉也是增強領導干部公仆意識的有效措施。建立述責述廉制度,加強了黨風廉政建設、發揚了黨內民主監督,公開領導干部“述責述廉”,也接受了群眾的監督、批評和建議,使他們從思想深處認識到自己的權力來自于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是工作職責所在,從而增強其公仆意識,有利于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向縱深開展。各級領導干部只有在思想上更加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作風建設,時刻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在行動上更加嚴守各項制度規定,盡職履職、開拓進取、勇于創新,才能努力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再上新臺階。
實現黨員黨內監督權利正是在中國共產黨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和所面對的歷史挑戰的基礎上,黨內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實現黨員黨內監督權利既是黨的建設的邏輯延伸,也是新時代執政環境的迫切要求;既是中國共產黨自覺進行自身建設的需要,也是中國當前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